:::
在「瑪大蓮娜計畫」中的「穿越藝術節」中,各國女性劇場工作者齊聚交流。( Odin Teatret/Torgeir Wethal 攝)
特別企畫 Feature 「瑪大蓮娜計畫」創辦人

吉兒.格陵后:透過網絡串連,讓她們的藝術更豐富

英國女導演、演員吉兒.格陵后(Jill Greenhalgh)現為威爾斯大學(University of Wales, Aberystwyth)的表演研究教授。一九八六年,在她只有三十三歲的那年,有感弱勢的女性劇場藝術家需一個更好的交流平台作品,成立了瑪大蓮娜計畫(The Magdalena Project)。這個以「國際女性藝術節」為號召的計畫,在第一年就引起熱烈回響,接下來更擴展到世界各地,目前已有多於五十國的女性藝術家參與該計畫。

本屆台灣國際藝術節的三個作品:《艾蜜莉》、《鹽》、《米底亞》將以「瑪大蓮娜在台北」的形式展現,我們越洋採訪「瑪大蓮娜」的創辦人吉兒暢談該計畫的發想以及其和女性劇場藝術發展的關聯性。

英國女導演、演員吉兒.格陵后(Jill Greenhalgh)現為威爾斯大學(University of Wales, Aberystwyth)的表演研究教授。一九八六年,在她只有三十三歲的那年,有感弱勢的女性劇場藝術家需一個更好的交流平台作品,成立了瑪大蓮娜計畫(The Magdalena Project)。這個以「國際女性藝術節」為號召的計畫,在第一年就引起熱烈回響,接下來更擴展到世界各地,目前已有多於五十國的女性藝術家參與該計畫。

本屆台灣國際藝術節的三個作品:《艾蜜莉》、《鹽》、《米底亞》將以「瑪大蓮娜在台北」的形式展現,我們越洋採訪「瑪大蓮娜」的創辦人吉兒暢談該計畫的發想以及其和女性劇場藝術發展的關聯性。

Q:請問您為什麼要成立本計畫?

A一九七○年代我在大學主修戲劇,畢業自達汀頓藝術學院(Dartington College of Arts, Devon),我那時對「非文本出發的表演」(non-text based performance)和意象劇場」(image theatre)」都很感興趣(這種表演後來在英國也被稱為「肢體劇場physical theatre」)。大學畢業後,我參加了一個叫卡爾地夫劇場實驗室(Cardiff laboratory theatre)的表演團體有八年之久。一九八六年我的工作陷入一種瓶頸,並深感大部分的戲劇空間和作品都由男人擔任導演、劇作家、主導者,我似乎總在為男人工作。有感於為女性藝術家創造空間的重要性,所以有了此計劃的構想。它是以很少的人力和經費開始的,當然當時我完全沒想到「她」在二十多年後竟會成為擴散到全世界的國際女性藝術節組織。

 

Q:身為此「國際女性藝術節」的創始藝術總監,您偏向邀請何種表演團體在您的藝術節演出?您有何種挑選的標準嗎?還是只要由女性創作的就可以是被邀請的對象?

A對邀請團體我並沒有特定的準則。當然,我總是邀請那些作品展現某種真誠的(authentic)女性特質,且令我打從心底尊敬的女性藝術家創作的作品。我認為這個藝術節最重要的地方,在它是在特定的一段時空密集發生,提供女性藝術家可以碰面交流的機會。她們一起吃喝、談笑、工作、創作,並從彼此身上獲得成長的力量及新的想法。這樣的交流並不容易在各表演團體在不同時段,分別到來的藝術節中發生。

 

Q:「瑪大蓮娜」可稱上是當今世界上最有影響力的女性劇場工作的網絡之一,成員遍及五十多國。可以請問本計畫如此成功的主要原因嗎?

A我想最主要的原因是世界各地的女性劇場工作者,或多或少都處於某種次要或邊緣的地位。和其他的女性劇場工作者在藝術節中相遇,令她們不再覺得孤單,並受到鼓舞。因此在世界各地,這樣的一個藝術節都受到強烈的歡迎。其次,我們從一開始就為「瑪大蓮娜」計畫設計了一套別出心裁,開放性的,有別於男性「線性」思考的邏輯架構。那就是凡參加過此藝術節兩次以上的女性,皆可以自發性地在世界各地以她們自己的方式舉辦類似的藝術節,形成一種「網狀」的脈絡。而在威爾斯「瑪大蓮娜計畫」國際女性藝術節的模式成功,也使得世界各地的女性劇場工作者,皆可以我們為例,去說服當地政府及文化單位支持其舉辦藝術節。在我們的組織中,人人都是平等的,沒有單一的權力核心。這樣的組織模式;使得它可以有機地在世界各地自由生長,並形成更密集且有生命力的女性藝術家網絡。

 

Q:「瑪大蓮娜」計畫現在世界各地皆相當活躍,如澳洲、歐洲諸國。而在中南美洲國家如哥倫比亞、秘魯、古巴、烏拉圭、阿根廷等國更是如此。例如本次將在台灣演出的「集體創作劇團」就來自哥倫比亞。請問這有什麼特殊的歷史原因嗎?

A這有可能是當地的女性藝術家特別受壓迫,因此更需要這樣的藝術節增加其能見度吧!另外的原因可能是我曾獲得邱吉爾信託基金會(Winston Churchill Trust)給我的一筆經費,讓我到南美洲旅行,密集拜訪當地的女性劇團和戲劇工作者,我因此結識相當多優秀的當地女性藝術家。我先是邀請她們到英國威爾斯來表演。她們回到自己國家後,也紛紛在當地促成或舉辦當地的國際女性劇場藝術節。而在歐洲,英國協會(British Council)也相當支持我們和中南美洲的交流。

 

Q:請問「瑪大蓮娜」計畫在亞洲發展的情況如何?

A仍在持續發聲中,最活躍的是菲律賓教育劇場協會(Philippine Educational Theatre Association,簡稱PETA)組織的女性部門。日本、新加坡等地也表達了強烈的興趣。此外,二○一二年在印度的Kerela將有「瑪大蓮娜計畫」的國際女性藝術節舉行。

 

Q:請問您有看過這次三個即將在台北演出的作品嗎?

A有,三個都是非常強而有力的女性主義劇場作品。透過「瑪大蓮娜計畫」,其創作和表演者現在也都是我很好的朋友。

 

Q:我知道您也是一位大學教師和創作者。可否談談您的教學和作品?

A我在學校開的課以Performance-based research為主。也曾開設「性別與表演」等課程。我的作品常有強烈的視覺意象並帶有政治意味。我對劇場中探索各式各樣的女性特質和劇場美學非常感興趣。我新的作品Threat of Silence正在發展,歡迎拜訪我的作品的網頁(www.quietudeproject.weebly.com)。

 

Q:您認為作為「瑪大蓮娜」計畫的創始人最棒和最令人興奮的部分為何?

A那當然是看到有愈來愈多的精采和深刻的女性劇場作品出現,而透過本計畫,我得以有機會旅行到世界各地認識不同文化中傑出的女性劇場藝術家。經由「藝術節」的串連,我們也促成女性藝術家們帶著作品,跨過國家的疆界到世界各地旅行。旅行和移動讓世界女性劇場藝術家的視野和生命都更豐富。

 

Q:您對「瑪大蓮娜」計畫在廿一世紀的期許是什麼?

A更多年輕的女性劇場工作者能負起接班人的工作。女性仍需要靠自己在劇場中爭取更多(a lot more)的空間和養分,不要等男人來幫妳做這件事!!!

 

專欄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