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世代爵士女歌手的「超級比一比」
說起上個世紀的爵士女伶,赫赫有名的當然是所謂的「三大」:莎拉.沃恩、比莉.哈樂黛和艾拉.費茲傑羅,這三位創下的爵士傳奇迄今依然傳唱。而後輩女伶也是人才輩出,不同於前輩的出身草莽、走江湖練出一身歌藝,新女伶多出身學院,而且多數面貌姣好,更樂於嘗試多樣風格,企圖走出與前輩不一樣的爵士之路。
談到爵士女歌手,很多人喜歡講所謂的「三大」,也就是莎拉.沃恩(Sarah Vaughan)、比莉.哈樂黛(Billie Holiday)和艾拉.費茲傑羅(Ella Fitzgerald)這三位,她們三個人都有眾多傑出作品傳唱至今,在爵士樂歷史上的經典地位也是無庸置疑,這三位七、八十年前就開始演唱生涯的老前輩,今天依然受到爵士樂迷喜愛。我們可以想一想,這三位女歌手,她們有什麼共同的地方?或者說,她們跟當前的爵士女歌手,有什麼本質上的不同?
前輩草莽味重 新星學院氣息濃
音色完美無瑕音域寬廣的莎拉、演唱技巧絕佳精擅scat的艾拉與情感豐富、歌聲感染力超強的黛女士,三個人的風格其實頗有不同,然而她們都出身於一九三、四○年代的搖擺大樂團。黛女士是在地下酒吧演唱時被製作人發掘,引薦到搖擺樂之王──班尼.顧德曼大樂團;艾拉和莎拉則可以算是師姊妹,兩人前後參加紐約阿波羅劇院的才藝比賽,進而投身大樂團擔任歌手。
可以說,包括「三大」在內,老一輩的爵士女歌手,大半都比較草莽,小酒館演出,江湖走唱,大樂團歷練,演唱技巧與風格發展都是一邊聆聽前輩同行的唱片,一邊在巡迴走唱當中大量磨練而成形的。
新派爵士女伶,特別是三、四十歲以下,在二十世紀晚期和本世紀初崛起的這一批女歌手,則多半都接受過專業的學院訓練:戴安娜.克瑞兒(Dinan Krall)──波士頓百科里音樂學院、史黛西.肯特(Stacy Kent)──英國倫敦市政廳音樂戲劇學院、諾拉.瓊斯(Norah Jones)──北德州大學音樂系、珍.夢海(Jane Monheit)──曼哈頓音樂學院……。
學院的訓練會帶來什麼不同?舉個例子講,身為聽眾,聽到艾拉與貝西伯爵大樂團合作的名曲〈Shining Stockings〉,大約聽得非常享受,覺得艾拉的即興吟唱真是神奇,不愧為史上頂尖歌手。如果是音樂學院的爵士科系學生,說不定學期作業之一就是艾拉此曲的採譜與曲式分析,期末實習課還得和同學組成的大樂團一起登台獻唱。換句話說,五十年前,擁有這個等級的演唱能力,就可以稱得上是了不起的爵士歌手,但是在今天,沒掌握這樣的技巧,你可能走不出學校大門!
幾十年來音樂學院裡對爵士樂的教學研究,資訊的累積,讓今天的爵士樂手都可以站在過往巨人的肩膀上眺望前方,然而從另一個角度想來,前輩足跡所致,陰影籠罩的範圍,可能也比想像中更難突破超越。
典範在夙昔 後輩瞠目難追
這牽涉到當今爵士女歌手和前輩之間的另一個差異:現在的爵士女歌手,比較找不到歌唱。
爵士樂有所謂的「標準曲」(jazz standards),指的是大家耳熟能詳的知名歌曲,也許是早年的流行歌,音樂劇當中的歌曲,或者是爵士音樂家的創作等等,成為一般爵士樂手所經常演出的曲目。就像很多樂手會錄製「某某 Plays Standards」,或者是「某某人 Sings Standards」,甚至於向艾拉當年錄製的歌曲集(Songbooks)系列,都是標準的標準曲錄音。這些歌曲,比如說像是〈Body and Soul〉、〈Someone to Watch Over me〉等等,可以說是爵士歌手們最方便的演出素材,一來聽眾多半聽過這些歌曲,比較容易引起共鳴;二來樂手搭檔也應該都熟悉,溝通沒有問題;再者前輩演出的典型猶在,不論演出或欣賞,都有一個可以依循的參考標的。
但是數十年眾多前輩累積的錄音作品,典範在夙昔,以當今的爵士歌手而言,現在再來錄製標準曲,其實有點吃力不討好,你很難跟以往的經典詮釋版本對抗,比如說艾拉當年在柏林現場演唱的〈Mack The Knife〉,流暢華麗的歌聲表現,唱到一半,卻突然忘詞,舞台經演老辣的艾拉當場編湊歌詞,即興演唱,甚至利用這個機會,將現場的氣氛推向歡樂的高峰,這帶著些許傳奇故事色彩的演出,成為樂迷心目中〈Mack the Knife〉「應該有的樣子」。也因此,後生晚輩演唱標準曲,很容易就會被聽眾嫌棄:「那我還不如聽艾拉!(或者是黛女士、莎拉.沃恩…,端看你嘗試衝撞的是那一塊鐵板。)」
新女伶另闢蹊徑 嚐試多樣風格
那麼,廿一世紀的爵士女伶該怎麼辦呢?
其實,有好幾位已經做出了成功的示範,諾拉.瓊斯二○○六年銷售超過千萬張的首張個人專輯《遠走高飛》Come Away With Me以她自己和樂團夥伴的嶄新創作,紅極一時的〈Don’t Know Why〉作為主打;黛安娜.克瑞兒與中生代傑出女歌手卡珊卓.威爾森(Cassandra Wilson)則是把取材眼光擴展到其他風格,克瑞兒重唱歌手湯姆.威茲的名曲〈Temptation〉跟Jump Blues樂風的〈Is You Is Or Is You Ain’t My Baby〉; 威爾森則是重新詮釋了〈Easy Rider〉等多首藍調老歌,也把曲目觸角延伸到〈The Weight〉、〈Shelter From The Storm〉等搖滾經典。還有一個本土的例子,台灣的爵士歌手官靈芝,在二○○九年以爵士曲風演唱了謝宇威、陳永淘的客家創作歌曲,以及〈落水天〉等客家傳統民謠,獲得二○一○年金曲獎最佳客語專輯的肯定。
這幾位,都很巧妙地找到一個不同的切入點,以她們的演唱表現,為爵士歌手開發出一些相對新穎的可能性。短期來說,至少提供一個行銷的著力點,長期來看,說得偉大一點,也是為下一代的爵士歌手開發新曲目。就算是以半世紀前的「歌曲集」的邏輯來說,《戴安娜.克瑞兒之李奧納.柯恩歌曲集》Diana Krall Sings Leonard Cohen、《諾拉.瓊斯之滾石歌謠集》Norah Jones Sings Rolling Stones或者《官靈芝─洪一峰作品集》之類的企畫想法,都應該能吸引樂迷的注意力。
美貌雖是利器 重點仍是音樂
學院訓練、曲目範疇,在此之外,當前的爵士女歌手們,跟他們的前輩還有什麼不同?
外型,說真的,是外型。
金髮碧眼的黛安娜.克瑞兒有次接受爵士雜誌採訪,被問到關於她外型美艷,被視為當今爵士樂壇性感象徵這件事,克瑞兒當場大發嬌嗔,要求大家把注意力放在她的音樂表現。同一本雜誌,下個月就接到讀者投書說:「如果克瑞兒小姐要大家『專注在她的音樂』,那請她出專輯的時候,不要在唱片內頁裡換四套漂亮衣服!」(才四套?!克瑞兒的專輯From This Moment On的製作團隊,可是有兩位髮型師,兩位化妝師,還有一位服裝助理!)
看著這些當代爵士歌手的唱片封面,有時候真的會覺得,是不是相貌平庸的人就不要出道唱歌了?克瑞兒之外,珍.夢海、諾拉.瓊斯……都是外型出眾亮眼,極其上相的女子。老三大裡面,只有黛女士還薄具姿色,艾拉與莎拉的長相都普普通通,想想她們兩個參加的如果不是七十幾年前的阿波羅劇院才藝大賽,而是廿一世紀的選秀節目“American Idol”(美國偶像),那想要勝出,可能相當危險。
長得好看不是件壞事,唱片封面都是賞心悅目的型男正妹當然也很過癮,但是真的,希望所有製作人都能明白,音樂,永遠應該擺在第一位。
當今爵士女伶要真正走出一條和「老三大」不一樣的路,有一件事是最重要的:她們必須要和她們演奏家同行,那些當代的爵士樂手們一樣,在吸收前輩的養分之後,盡可能地個人化,盡可能地發展出自己的風格,一如爵士歌手貝蒂.卡特(Betty Carter)曾經說過:「歌手,其實受到相當多限制,評論者喜歡說我的演唱很前衛,胡扯!看看那些薩克斯風手與小號手,他們都玩到不知道哪裡去了?歌手只要有一點變化,你們就覺得好像天塌下來一樣。」
衷心希望,各位爵士女歌手們,讓天,猛烈地塌下來吧!
文字|蘇重 爵士樂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