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澳洲阿得雷德 “World Congress & Performing Arts Festival for Young People”展場外觀。(Karen Lee 提供)
焦點專題 Focus 策展人的經驗與觀察

國勢強弱反映人情冷暖 看見別人也看見自己

因資訊發達和國際交通便利,如今國內策展人參與國際藝術市集的機會相較過去增加許多,時常參與此類活動的「台北藝術節」副執行總監王詩尹表示,策展人必須要先做好功課才能在其中找到合適的目標,透過市集的媒合成功機率其實不如想像中高,但在其中能遇見同好,認識心儀的藝術家也是未來合作的契機;而展場就如同地球村縮影,藝術市集也是反映資本主義現實的世界。

因資訊發達和國際交通便利,如今國內策展人參與國際藝術市集的機會相較過去增加許多,時常參與此類活動的「台北藝術節」副執行總監王詩尹表示,策展人必須要先做好功課才能在其中找到合適的目標,透過市集的媒合成功機率其實不如想像中高,但在其中能遇見同好,認識心儀的藝術家也是未來合作的契機;而展場就如同地球村縮影,藝術市集也是反映資本主義現實的世界。

早於九○年代兩廳院因業務需要即開始參加「亞洲文化推展聯盟」(Federation for Asian Cultural Promotion,簡稱FACP)的年會,出席類似藝術市集的活動。「亞洲文化推展聯盟」是由台灣表演藝術的推動者許博允先生,聯合亞太地區文化組織共同成立旨在強化亞洲區域的交流,至今已成立近三十年,其年會期間所舉辦的交流活動則有演出訊息交換與演出合作的性質,很類似今日國際藝術市集的模式,這也許是台灣早期與藝術市集最有關聯的活動。然而於一九九五年啟動的日本表演藝術市集(Tokyo Performing Arts Market,簡稱TPAM),成立之初即以亞洲領導人之勢,引起各界矚目,開創了亞洲地區最具規模的國際表演藝術市集,其操作一點也不亞於歐美國家;而當年台灣表演團隊也曾參與其中,且有不凡的表現,至今該組織的創辦人中根公夫先生仍津津樂道,難忘當年「當代傳奇劇團」以《慾望城國》一劇艷驚四座的盛事。

表演市集如雨後春筍,從中尋寶需體力也需運氣

隨著世界文化創意經濟抬頭的趨勢,近十年來僅僅於亞洲地區就增加了許多國際藝術市集活動,如「首爾表演藝術市集」(Performing Arts Mart in Seoul,簡稱PAMS)、「新加坡藝術市集」(Singapore Asian Arts Mart,簡稱SAAM)等,還有大陸廣州、上海等城市如雨後春筍般的藝術市集或交易會紛紛發生,數量之多不勝枚舉。也因資訊發達和國際交通便利,如今國內策展人參與國際藝術市集的機會相較過去增加許多,以「台北藝術節」副執行總監王詩尹的經驗,無論公費出國或休假自費參與的國際表演藝術市集就不少,對於以策展人的身分參與國際藝術節和藝術市集,她自有不同的看法。

以最近參加過的國際兒童與青少年戲劇協會(ASSITEJ)於澳洲阿得雷德舉行的“World Congress & Performing Arts Festival for Young People”,王詩尹表示其中也有類似的藝術市集活動,如showcase演出和展覽活動,由於參加的團隊很多,會場很大,資訊更是滿天飛,幾天下來身心俱疲,尤其觀賞showcase,更是耗費精神,因為多數為澳洲本地的團隊,一天節目看下來同質性很高,演出內容顯得大同小異,很難留下深刻印象。若必須於showcase和藝術節中挑選節目,王詩尹個人覺得會以藝術節為優先,原因在於showcase的演出呈現不夠完整,有時仍處於實驗的TRYOUT階段,演出成熟度不夠,再加上缺乏藝術節策展的篩選過程,演出水準參雜不一,故難集中時間和精神找到夠精采的表演。

另外,為了易於彼此辨識,出席者則依身分配戴不同顏色的識別證,因此藝術家、經紀人、策展人或主辦人(presenter)都被區隔得很清楚,而其中最受歡迎的即是具有買家身分的策展人或主辦人,這些人周遭難免會有川流不息的招呼者,被干擾有時並不是愉快的經驗,然而,也有因此遇見同好,認識心儀的藝術家,藉由交流的機會,進一步成功地完成日後的合作。事實上,王詩尹也表示透過藝術市集媒合的成功機率並不高,如果出發之前心中沒有特定目標,要憑感覺或從showcase中找到理想的節目機會不多,反而會產生失落感。

一般而言,大型的國際藝術市集通常在前一年就展開宣傳,而報名參加活動的人在出發前都會收到一份參展和出席者的名單,功課也就開始了,先了解參展對象,草擬目標,現場接觸,再從演出檔期和經費條件的洽談中,爭取雙贏。心中的理想藍圖雖如此,現實卻未必如人所願,在會場上熱門團體的預約表總是滿檔,想與心中屬意的對象洽約交談困難重重,也只能飲恨擦身而過,鍛羽而歸。

展場如同地球村縮影,強國弱勢反映經濟實力

表演藝術市集同時呈現著大者恆大的現象,大型國際經紀公司的攤位或以國家組團的攤位總是吸引眾人目光,而單打獨鬥者則淪為弱勢,攤位常被分配於角落。參展的人們形形色色,人情冷暖,如人飲水自知,有時勢利大小眼的處境分明,令人不堪和不平時有所見,整個展覽會場宛如地球村縮影,而攤位門可羅雀或門庭若市,也在在反映著資本主義的社會經濟力。

表演藝術市集本身即是一種商業行為,販賣的卻是無形的商品,而交易的也是人與人之間的信任。無論是策展人還是表演藝術團體,出席每一次的市集活動都可以視為一種學習,在學習被看見的同時,也學習看見別人,因為從人的身上還是可以看到藝術的本質;可以學習的東西很多,尤其面對排山倒海而來的商業機制運作,表演藝術創作者無可避免必須去接受因經濟實力懸殊帶來的強烈打擊,在表演藝術被商品化的趨勢下,創作者只能勇敢面對與接受它。但是永遠不要忘記表演藝術追求的最終目標還是人心的感動,那是任何商業包裝都無法取代的,同時也是無法交易的殘酷事實。

 

文字|李惠美 國立中正文化中心助理研究員

廣告圖片
專欄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