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兩廳院夏日爵士派對」請來的幾組演奏者中,小號演奏家泰倫斯.布藍查是相當特殊的一位——他不止是一位爵士音樂演奏家,更是電影配樂家,親手操刀知名黑人導演「小李」史派克.李的大作,如《為所應為》、《愛情至上》、《叢林熱》、《黑潮:邁爾坎X》、《臥底》等等。趁此機會,本刊進行了越洋專訪,請泰倫斯.布藍查一談他如何與爵士樂結緣、並踏上電影配樂之路的過程。
人物小檔案
- 除了是專業小號手外,還身兼指揮、作曲、編曲、電影配樂家等多種身分。
- 錄製的《卡翠娜颶風安魂曲》贏得葛萊美最佳大型樂團爵士專輯獎,之後更連續兩度奪下葛萊美最佳爵士獨奏獎。
- 代表作品包括《黑潮》、《霓裳情挑》、《凝望上帝》、創下全球近兩億台幣票房的《臥底》、以及獲得金球獎最佳電影配樂提名的《25小時》
我第一次聽到泰倫斯.布藍查的演奏,大概可以推回到一九八○年代末期。那時馬沙利斯離開鼓手Art Blakey的「爵士信差」樂團尋求單飛生涯,臨走前推薦了紐奧良的兒時好友,也就是布藍查來接替,但老實說印象不深。直到西元二○○一年一張搭配戴安娜.克瑞兒(Diana Krall)、珍.夢海(Jane Monheit)、卡珊德拉.威爾森(Cassandra Wilson)等一線女歌手的唱片Let’s Get Lost,才真正注意到他的演奏。布藍查的小號音色異常優美,拔高時喜歡來幾個高空轉折(bending),人的心就隨著音符轉呀轉,真是特別。也差不多就那時候,在自己珍藏的幾部電影DVD裡,我找到了音樂上的似曾相識。原來那些電影裡的配樂,也都是由布藍查譜寫並演奏,真是不簡單的音樂家!感謝《PAR表演藝術》雜誌給予這次電訪的機會,讓筆者對這位音樂家能有更進一步的認識,也藉此與你分享。
家鄉紐奧良 到處爵士樂
泰倫斯.布藍查出生於一九六二年三月十三日,故鄉是爵士樂的發源地,新月之城(Crescent City)紐奧良。紐奧良的黑人小朋友生活裡總少不了音樂,加上他的家境還算小康(父親在保險公司當經理),所以布藍查五歲便開始彈鋼琴,八歲接觸小號。關於他的童年,他這麼形容:
「我覺得,對所有想成為爵士樂手的人來說,『在紐奧良長大』這件事等於占盡了天時與地利與人和。拿我自己為例,我生長在一個到處可聽到傳統爵士與現代爵士的環境,自然而然便能了解爵士樂的演進過程。此外,我一直維持聯繫的兒時玩伴們都熱愛音樂,這是與生俱來的。去紐奧良街上看看吧,這兒一場遊行那兒一場派對,連空氣裡都充滿音符。」
「我自己家裡就到處是音樂了。我老爸喜歡歌劇,一直想成為聲樂家,成天在家裡放音樂聽。我爺爺彈吉他,家裡也有把吉他。我阿姨玩鋼琴及說唱藝術,姨丈也唱歌,他們常在教堂唱詩班裡表演。打從有記憶以來,我就在這樣的環境裡長大。」
那你住的地方呢?
「我住的地方算是中產階級的區域,叫做『龐恰川公園』(Pontchartrain Park)當時算是一個新興社區吧。有許多住在上城的黑人都想搬進這裡。這裡的居民來自各行各業,有學校老師、律師,當然也有音樂家。我從小看著他們為自己的事業忙碌,心裡暗自決定要選擇自己最愛的那條路,也就是音樂。」
馬沙利斯是童年好友 當不成運動員走上樂手路
巧的是,他家附近剛好住著一個年紀相仿的黑人小朋友,叫做溫頓.馬沙利斯。兩個小鬼常一起參加音樂夏令營,只是聽說那時馬沙利斯的表現比較顯眼,而布藍查則算是大器稍稍晚成型的。
「我們小學時曾趁暑假時去過一次由大學舉辦的音樂夏令營,超有趣的!在那兒也碰到了Branford,更是我第一次與這麼多立志要當音樂家的小朋友一起。你知道的,雖然都是小鬼頭,但那些傢伙可認真的呢,對音樂的熱情絕不輸給任何人!」
怎麼決定要演奏小喇叭的呢?
「小學時,紐奧良一位在地小喇叭手Alvin Alcorn來學校裡表演。我記得聽完後回家,便跟我爸說我以後要學小喇叭!不過我最早接觸的樂器是鋼琴,大約五歲吧,那時我會坐在鋼琴前彈《蝙蝠俠》的主題曲,哈哈!我父母看見了,就決定要讓我學點音樂。中學時我希望未來能當職業運動員,我打美式足球,但我知道這不太可能成真。不過我其實打得不錯,挺有運動細胞的,只可惜我只有五呎十吋高,玩這行恐怕矮了點,哈哈!也因此,音樂在我生命裡的比重便愈來愈高。」
布藍查的學業是靠半工半讀完成的,當時課餘常隨著搖擺時代顫音琴大師Lionel Hampton的大樂團巡迴。稍後在馬沙利斯引荐並加入「爵士信差」後,沒多久便接下了樂團音樂總監的位子,知名度逐漸打開。那時他還找了薩克斯風手Donald Harrison組了個爵士五重奏,錄過幾張唱片,直到一九九○年才正式開始他的單飛生涯。
「對我來說,那是非常重要的經歷!能有機會與這些傳奇大師在一起,像是Frankie Dunlop、寇帝斯.富勒(Curtis Fuller),還有桑尼.羅林斯(Sonny Rollins)最好的朋友Paul Jeffrey等,簡直是天上掉下來的禮物!當時我大約十八歲吧,我極盡所能地從他們身上吸收學習,包括聽他們告訴我的故事,看他們上台表演的方式,甚至怎麼照顧自己。透過他們,我後來認識了亞特.布雷基(Art Blakey),之後更合作了四年之久。跟著布雷基又是另一段教育之旅,他不厭其煩地告訴我身為爵士樂手的意義,什麼才叫作『專業』,如何長期維持自己的狀態,如何了解自己的缺點,以及如何與聽眾溝通等等。這些是我生命裡最重要的東西,因為這些東西造就了現在的我。」
「我從布雷基身上學會的第一件事,就是身為音樂家,你必須直接與聽眾溝通,不在他們之上,不在他們之下,而是『直接』。我一直謹記於心。對我來說,一場音樂會其實是一種分享的過程,不管是台下的聽眾或台上的表演者,我們都分享著相同的東西。你知道嗎?這絕對不是我走進音樂廳然後告訴聽眾:『讓我先指導各位待會兒的音樂是怎麼回事!』應該是所有人同時進入音樂裡,集體的分享,然後得到成長。」
與史派克.李結緣 開啟電影配樂大門
廿八歲才單飛,比起兒時玩伴馬沙利斯,布藍查起跑的初速是慢了些,不過加速相當驚人。隨後黑人名導演史派克.李(Spike Lee)邀請布藍查為他的電影演奏,包括《為所應為》Do the Right Thing與《愛情至上》Mo Better Blues,裡面的小號聲音全都是他的演出。尤其是講爵士樂手故事的《愛情至上》,男主角是個小號手,由丹佐.華盛頓主演,片中主角的演奏段落,藏鏡人當然都是布藍查。隨後史派克.李更加碼讓布藍查擔任電影配樂的主角,首部挑大樑的電影是一九九一年的《叢林熱》Jungle Fever。兩人之後的合作愈來愈密切,舉兩個例子,同樣是丹佐.華盛頓主演的《黑潮:邁爾坎X》Malcolm X,與較近期的《臥底》Inside Man,配樂當然都是布藍查的創作。當然,「呷好倒相報」這件事在電影圈也成立,布藍查也收到許多其他導演的配樂邀約,迄今已擁有近五十部電影配樂作品。
「我們的關係非常密切,開始時他只是聘用我擔任電影音樂的伴奏樂手,後來他聽到我在鋼琴前彈了一些東西,覺得喜歡,就請我替他電影裡的一些特定場景做配樂,最後索性所有電影都讓我配了,除了《六號叩應女郎》Girl 6與《單挑》He Got Game這兩部之外。我與他之間的故事講不完,不過我們的關係非常好。他在電影界是個非常有創造力的人,眼界獨特且深刻,他更激盪出我的能力,創造一種能讓人在欣賞電影時辨識出來的音樂風格。針對這點,我永遠感激他。」
那電影音樂與純粹的爵士樂有什麼差別呢?
「電影音樂最主要的目的在於幫助導演說故事,並將每段小故事銜接起來,然後變成整部電影。至於我為自己樂團所寫的音樂,目的則在於表達我自己想表達的東西,講我自己的故事。」
美國《娛樂週報》Entertainment Weekly稱讚他是「爵士樂反攻電影的要角」(Central to a General Resurgence of Jazz Composition for Film. ),但他自己卻這麼說:
「我自己對這兩者並沒有特別的偏好,但若真要我選擇,我會選爵士樂吧,畢竟我是從這裡開始的。電影配樂固然有趣,但以爵士樂手身分在俱樂部或演奏會裡表演,那才夠正點!我其實兩者都享受,因為這是兩個不同面向的角色,實在無從比較。我可以一面玩自己的音樂,同時為電影配樂,這可不是每個人都有的經驗!我剛替喬治.盧卡斯的新作品完成了電影配樂,那可是管絃樂團加唱詩班的編制,這在爵士樂的世界裡可不常出現!」
演奏、配樂不停歇 也為受災家鄉創作
所以,相信布藍查真正的心願,其實是同時扮演好爵士樂手與電影配樂大師這兩個角色,而他也確實朝著目標前進。除了自己提到剛替喬治.盧卡斯新作完成配樂外,近幾年來他的純爵士作品也未曾缺席。舉個近一點的例子,二○○五年與鋼琴大師賀比.漢考克(Herbie Hancock)合作的專輯Flow,為他掙得了兩項葛萊美獎提名。至於同一年和鋼琴耆老麥考伊.泰納(McCoy Tyner)合作的Illuminations,則拿下了葛萊美「最佳年度爵士演奏類唱片獎」。隔年,導演好友史派克.李為HBO拍攝了長達四小時的卡崔娜颶風紀錄片《潰堤時刻:安魂曲》When Levees Broke : A Requiem in Four Acts,布藍查不僅偕同母親以受災戶身分出現在片中,當然也為紀錄片譜寫配樂。再隔年,他將其中四段音樂取出重整,重新發表了《天命難違:卡崔娜安魂曲》A Tale of God’s Will : A Requiem for Katrina。
身為紐奧良人,這當然也是屬於他自己的音樂註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