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烏克麗麗讓David學會樂活。(林韶安 攝)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烏克麗麗,我怎可能不愛妳?!/熾烈愛戀

燃燒生命熱情 不顧一切愛上「她」!

David老師與烏克麗麗的不解情緣

從竹科工程師,到全職的烏克麗麗推廣者,人稱David老師的陳建廷,與烏克麗麗的結緣,就像是來自上帝的導引。因為這項樂器,讓David重燃對生命的熱情,他也想把這份熱情傳送給所有人,他說他的目標是「台灣每個家庭都有一把烏克麗麗。」David認為這就是他這輩子要做好的事。

從竹科工程師,到全職的烏克麗麗推廣者,人稱David老師的陳建廷,與烏克麗麗的結緣,就像是來自上帝的導引。因為這項樂器,讓David重燃對生命的熱情,他也想把這份熱情傳送給所有人,他說他的目標是「台灣每個家庭都有一把烏克麗麗。」David認為這就是他這輩子要做好的事。

他帶著它,讓承受高壓的竹科工程師,從冰冷的程式中解放;他讓它發出美聲,從廣播流洩出來,讓父子一同找尋它的蹤跡;他賦予它療效,讓自閉兒童找到心靈鑰匙,扭開通往外界的門;他揹著它,走進偏鄉部落和原住民同歡。它是近年來流轉於大街小巷的烏克麗麗,他則曾經是個工程師,為音樂捨棄高薪——他是陳建廷,人稱「David老師」。

十二年前,取得音樂工程碩士學位的David從英國返台,在工程與音樂的岔路口上,為了穩定的收入,選擇進入工研院;兩年多前,因為工作繁重、壓力過大,他無法再安於工程師的位置,再次於岔路口徘徊,這次卻勇敢地選擇了另一條路。

烏克麗麗,終於找到你!

David迷惘時總會禱告,三年前,他向上帝請求一個讓他能燃起熱情的工作。一個多月後,透過熟識的中醫師引介,他兼職當起音樂治療師,幫助情緒表達上有障礙的小孩,透過音樂找到抒發的管道。

為了找到適合治療的方法,他嘗試學習各種的樂器,包括鋼琴、曼陀林、小提琴、鼓等。他曾經找了把小吉他給小孩玩,成功吸引他們,但碰到複雜的指法,「他們就會縮回去。」David說:「彈彈唱唱對小朋友很重要。」所以他一直在尋覓「富旋律性、節奏性,可以邊彈邊唱的樂器」。

直到有天,診所來了個手拿把小玩具的壯漢,David偷偷打量:「這個人是不是有心理疾病?」後來有次壯漢又來了,還帶了歌本,專注地彈唱,他納悶地湊過去看,「簡直如獲至寶,這就是我一直在找的樂器。」四條弦的烏克麗麗,較吉他輕巧、容易上手、聲音輕快,他心想:「就是它了!」就此結下與烏克麗麗的緣分。

David說,他帶過一個輕微自閉症的四歲孩童,起初帶著他唱歌,可是小孩對他不理不睬;David沒有放棄,繼續彈著輕快的烏克麗麗,配上歌聲,小孩似乎受到烏克麗麗的召喚,跟著點起頭;試了幾次,他終於跟著唱。小孩的媽媽在門外聽到淚留滿面,因為當時那個孩子幾乎沒有語言能力。見到烏克麗麗的療癒魅力,David興奮地說:「它激起了我的熱情。」

推廣烏克麗麗,毛遂自薦向前衝

戀上烏克麗麗後,David常與它形影不離。有個同事見了他身旁小巧的樂器便突發奇想:「我三個禮拜後要求婚,有辦法學會一首歌嗎?」有人對烏克麗麗感興趣,David非常開心,立刻收下這位「學生」。當時恰逢公司為八八風災募款,邀請他出表演節目。於是他帶著即將求婚及本來就愛唱歌的同事們,組了團彈彈唱唱。三個禮拜後,學生流利地彈出定情曲,順利抱得美人歸。隨後David在工研院開了課,學生人數直線上升,烏克麗麗風潮從漣漪擴張成了漩渦。

雖然有了伙伴讓David可以沉浸在音樂裡,但白天他仍是個埋頭苦幹的工程師,晚上化身為音樂治療師,蠟燭兩頭燒,讓他常失眠,忙到很少回家,內心總在拔河。所以他決定,給自己一段時間,若達成目標便離開工研院。

首先,他列出幾十個單位,一一打電話毛遂自薦。終於有機會他帶團接受電台專訪,播出時還迫不及待和同事們跑到便利商店聽。當烏克麗麗的聲音從空中頻道蹦出來,來電、來信詢問的人愈來愈多,因此電台給了他機會和場地開課,第一堂課來了七、八組家庭,熱鬧滾滾,更讓David下定決心離開工研院。他也同步在竹科及社區大學推廣,「只要有機會表演的場合都去。」「一步一步,烏克麗麗就在新竹推廣開了。」

把音樂帶到各種角落

從此,烏克麗麗占據了David的心,他成為全職的推廣者。「它是人和人連結的工具,許多人藉由它交到朋友,走出低潮,得到成就感。」烏克麗麗更是樂器中,難得不論年齡、族群與性別都適合學習的少數。David見到大人與小孩都對烏克麗麗愛不釋手,於是進一步思考其他推廣及回饋社會的形式。

於是,David走進了少年矯正學校。他說,第一次去的時候,學生臉上充滿疑惑,帶了層無形的防禦面具,「好像在看你要玩什麼把戲」,讓他有點緊張。不過,當課後他們能輕易彈些曲子時,面具自然卸下,換成笑臉。從推廣中心裡貼滿一整牆的明信片就看出他的高人氣,其中還有矯正學校學生的親筆信,內容滿是對烏克麗麗的熱情與對學習的渴望,而這些都是讓David前進的力量與成就感。

另外,得知部落學習資源匱乏,讓他決定上山走一趟。他帶著他的國小學生,揹著幾把琴,拜訪了新竹五峰鄉泰雅族部落,看到好學又天真的原住民小孩,以及與他們生俱來的律動感,直說:「他們學習能力很強。」David讓他的學生當小小老師,教年紀更小的孩子。過程中,他們不但獲得新朋友,更有滿腔的成就。

David信仰:「音樂可以治療人心。」所以他把美聲帶入視障協會,義務教導後天失明者學習新技能;教導仁愛啟智中心的師生讓他們爬出生命低潮;他還到老人社區與安寧病房,將正面的能量傳達到各個角落。

推廣之餘,也要與眾人享「樂」。二○一○年,他接連辦了兩屆百人烏克麗麗嘉年華會,讓來自各方的烏克麗麗愛好者,一起表演;去年David還領隊至花博演出,並帶烏克麗麗旅行到南台灣。而今年三月底辦了第四屆嘉年華會,報名的人數超過四百人,各地的烏克麗麗社團都可在此展現成果,最令人振奮的是最全體大合奏〈站在高崗上〉及〈熱情的沙漠〉。當然,David提前錄製了教學影片在網路上,供大家參考與練習。不過,這些還不夠,David說,他的目標是舉辦千人烏克麗麗嘉年華,破世界紀錄。

推廣中心成立,全家新竹團聚

當年,David提出轉行的想法,父親堅決反對,母親中立,只有妹妹站出來辭去工作和他並肩作戰。去年,David推廣烏克麗麗小有成果,便成立了推廣中心。一踏進推廣中心,好客的David就會領著大家欣賞樂器,還會隨興地唱起情歌,總讓人不知不覺地跟著打起拍子。只能說,他隨和溫暖的特質就像烏克麗麗一樣,引人親近喜愛。

現在,David的九十三歲阿嬤,就算佝僂著身軀有點重聽,但她總愛坐在教室外的椅子,望著大家彈奏烏克麗麗。David說,過去從沒聽過她唱歌,耳濡目染之下,開始唱起兒時記憶〈桃太郎〉,即使她只會刷著琴弦,可是看著她笑得眼睛瞇瞇的,也就夠了。改變最大的人是David的父親,本來說什麼也不答應,現在卻幫忙打理起推廣中心的大小事務,舉家從台北搬到新竹,也偶爾彈上一曲,不過他總謙虛地說:「還不太會啦!」

烏克麗麗讓David學會樂活,問他:「要教到什麼時候?」他毫不客氣地回答:「應該可以教到八十歲,目標是希望台灣每個家庭都有一把烏克麗麗。」David認為這就是他這輩子要做好的事。

 

藝術家請回答-吳珮菁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去哪裡學烏克麗麗?看過來!

近年來台灣跟上了世界的烏克麗麗熱潮,許多人開始尋求拜師的門路。以音樂教室而言,功學社據點遍布全國大縣市,三年前開始自美國引進烏克麗麗課程。功學社的學生從幼稚園的小孩到銀髮族都有。平日以個別至三人班為主,寒暑假短期課程則增至六人。在功學社有近卅年音樂教學經驗的老師沈睦恆表示,功學社主要開設小班教學,讓學生學習更細膩的技巧,老師也會補充學生喜好的曲子。

除了坊間音樂教室外,烏克麗麗風潮更讓幾個老字號的大學都開起了相關推廣課程。學校與音樂教室教法有所區隔,如文化大學推廣部就開了兩個大班教學的班級,人數十二至十五人。從簡單的技巧入門,再依學員需求選擇進階曲子。學員族群從廿歲到四十多歲不等,以學生和上班族為主。

有趣的是,烏克麗麗迷也開創了另類的教學方式——在台中的「老樣咖啡館」,每周四晚上正妹老闆小米,會變身成為烏克麗麗老師。小米說,老樣咖啡廳是個免費的分享園地,若參與的人點杯咖啡她也會很開心;課程沒有一定的進度及曲目,皆由現場參與的客人共同決定。而每次參與的客人不盡相同,所以小米以自製的滾軸大海報畫上樂譜教學,便於初次來的客人跟上進度。(柯喬齡)

 

Authors
作者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