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韶安
-
音樂 浴火之後,擊樂劇場昂然出發
《木蘭》10年 展現「不得不勇敢」的堅韌
由詩歌而來的「木蘭」傳說,無論是電影、動畫、繪本、音樂劇等,在藝術上各具有無限創意。然而,以打擊樂所詮釋的《木蘭》擊樂劇場,從表演的型態、聲響的選擇,乃至劇場中各種藝術的深度融合上,都可說是表演藝術中獨特的形式。參與的藝術家皆為專業領域中的佼佼者,他們並非各自獨立分工,而是與作品一同生成。經過砥礪,《木蘭》已成為「擊樂劇場」的重要典範。然而朱宗慶打擊樂團卻不因此自滿,在2021至2022跨年之際做了精修,並於全台巡演。雖然口碑反應熱烈,但囿於疫情無法盡情發揮。因此,在《木蘭》定版10年的2023年,團隊決定再度搬演,以饗更多樂迷。 《木蘭》在創作過程中,不斷以「砍掉重練」的精神打磨,不料在去年底意外遭受祝融之災,像是給予一記重擊。然而朱團卻坦然將此當作浴火重生的機會,並且堅持「從制高點再出發」。藝術總監朱宗慶堅定表示:「我們就像木蘭,在劇變時局中懷著『不得不勇敢』的堅韌心境。」 對於重演,駐團作曲家洪千惠認為:「一部作品從創作、成熟到經典,看的不是作品本身,而是演出者詮釋與演出的過程。就像演奏貝多芬的經典作品一樣,不同的演繹就有不同的生命。」舞台設計王孟超則說:「在劇場這麼久,沒有遇過災難後這麼快就再演的。」他幽默地透露:「我喜歡在看演出時幻想,如果那是我來做會如何?沒想到這次居然有實現改進的機會。考量演出的樂器、動作都很複雜,所以我會以簡約為主,給一個乾淨的舞台。」 以舞台表象之外,藝術家們也讓《木蘭》傳遞深刻的內在。燈光設計車克謙回憶在2013年應邀改版,在首演一個多月前母親意外離世,為此他持續用這個作品檢視自己與家人的關係。他感性地說:「木蘭的故事除了代父從軍、爭戰沙場外,最重要的就是家與家的連結。就像尾聲返鄉最希望是牽起阿娘跟阿爹的手,轉身一起迎向幸福團圓的時光,那就是《木蘭》的核心價值。」多媒體設計王奕盛則說:「火災時,我第一個念頭是『還好有《木蘭》』。很多時候,自己做其他設計但不知怎麼進行時,我常想到《木蘭》。因為許多我想突破的嘗試都成功地在這個製作中得到映證,所以《木蘭》對我來說像是奠基石一樣的存在。」 2023年的最新版本,同樣以兩版卡司呈現不同世代與風格,尤其在「馬伕」角色中,在原有久經沙場的老手之外,新增年輕的卡司高瀚諺。導演李小平說明:「不像何鴻棋那樣渾然天成,新世代的高瀚諺
-
特別企畫 Feature
以當代觀點呈現傳統的美與純粹
師承掌中戲國寶陳錫煌的郭建甫,對自己創立的「不貳偶劇」的堅持,來自「師父把手上的東西交給了我,那我該做的就是把美和純粹留下。」雖是承襲小偶傳統,創作題材卻希望能反映當代思考,如《道成》談的是執著,因故未能發表的《垃圾仙島》討論的是居住正義,於10月底演出的《崖山恨》關注的是戰火中的孩童。怎麼從傳統走出自己的一條路?郭建甫笑說:「若要歸類的話,我大概會說我是掌中戲的新古典派。」
-
音樂 跨年、跨界、跨時空
擊樂劇場《木蘭》再突破
朱宗慶打擊樂團創團35周年的壓軸節目,推出該團經典作品擊樂劇場《木蘭》。睽違5年的4.0的版本歷經不斷突破,象徵著對夢想的追求與提升,在歲末年初之際,將於北中南展開為期3週10場的巡演。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現象觀察3:李國修辭世,屏風表演班休團
靈魂人物隕落 說承繼太沉重?
屏風表演班藝術總監李國修的辭世,令劇場人與觀眾遺憾懷念,而隨之宣告的屏風無限期暫停演出消息,更是讓人扼腕。雖說接班者未把話說死,表示仍在思考延續屏風的可能性,但靈魂人物的離去,的確對團隊來說,是難以負擔的沉重:繼續下去是否能維持創作原味?製作重擔是否承擔得起?如果結束在最美的高點,是不是才叫「功德圓滿」?
-
特別企畫 Feature
翻飛身影 打造馬戲新世紀
作為新馬戲重鎮的加拿大,從太陽劇團創始迄今,可說是遍地開花,馬戲表演團隊創新不斷。除了大家熟知的太陽劇團,本文也介紹了曾來過台灣的一手七指馬戲團、在國際間亦享有盛名的艾羅瓦茲馬戲團,與新生代團隊極限劇團。透過各團的製作與特色介紹,我們可以看到加拿大新馬戲的多元風景,是如何地令世人目不暇給!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現象觀察九:文化創意園區持續發展ROT
產業想像下的園區經營 逐漸喪失的藝術活力
跟隨台北華山的ROT模式,花蓮文化創意產業園區也在去年底在新團隊的經營下重新開張;而台北市的松山文創園區自去年起到今年,也成為許多表演團隊與策展單位的場地選擇。「文創園區」概念的形塑,無非是在文化創意產業的想像下,對老空間的再生運用,而其中原本可以提供藝術實驗的場域特性,卻也在這樣的空間規馴化下,漸失活力。
-
特別企畫 Feature
呂柏伸 改變舞台景觀 打造豫劇新貌
呂柏伸在英國接受現代戲劇的訓練,主要專注在「戲曲與莎士比亞(戲劇)結合」的跨文化研究,參與臺灣豫劇團的豫劇演出,剛好可以檢驗自我的學習理論。從《劉姥姥》到「豫莎劇」的二部曲《約/束》與《量.度》,呂柏伸仍尊重戲曲表演傳統,但從視覺上革新,在信任感增加之後,更開始強化演員對角色的認識,甚至以現代劇場觀點重新思考戲曲音樂的處理。
-
特別企畫 Feature
傅裕惠 退一步 性別議題「玩」新意
本著從小看歌仔戲長大的情感,傅裕惠格外重視執導傳統戲曲的的機會。她從和民權歌劇團合作《情花蝴蝶夢》開始,陸續執導《飛蛾洞》、《可愛青春》與《馴夫記》等外台戲,她說:「說:「做戲曲,我會讓自己往後退一些。不像做現代劇場那樣概念先行。做歌仔戲,一定要演員好看、戲好看!」而向來致力於探索性別議題的她,也在歌仔戲的傳統邏輯中,找到新的詮釋空間。
-
企畫特輯 Special 「創新、分享、服務」的台灣合唱音樂中心
朱元雷與陳雲紅 夫妻同心打造「新合唱」風潮
藝術,就是對美的追求,並且使其趨近完美。合唱藝術更是如此,用最純粹的人聲來詮釋音樂,從個人發自內心的與他人唱和,此種真情之聲不但使得聲音更為動人,整體的表現更有一種形而上的美感。這種將聲音提煉得更完美的重要「推手」之一,就是朱元雷與陳雲紅。一位是阿卡貝拉界教父級的人物,一位是對現代合唱音樂有卓越貢獻,巧的是,這對夫妻檔都是合唱音樂的指揮。 枕邊人的臨門一腳 「他這輩子最愛的嗜好就是合唱與音樂!」這是陳雲紅對另一半的註解。但朱元雷卻曾是個與藝術毫不相干的科技人。他最初在美商公司工作,並且取得相當難考的證照,雖然收入優渥、人人稱羨,但在事業最顛峰時,他卻因那種異常忙碌、失去品質的生活而感到疲累不堪。不捨對方的辛苦,太太形容是「踢了他一腳」鼓勵他辭職,讓他回到藝術經營來。但很多人不知道,從高中起玩Band,大學時期唱合唱而迷上這門藝術的朱元雷,竟是陳雲紅指揮藝術的「啟蒙老師」!笑著說「我只是我在很短時間『青出於藍』」的她,其實在婚前就準備好赴維也納讀書的計畫,卻在婚後猶豫不決是否出國,但先生非常理智地「踢了她一腳」,讓她哭著出國去。 不過,二○○○年成立的台灣合唱音樂中心,卻是兩人的號召下將一群愛好合唱的朋友們圈在一起的。中心以「創新、分享、服務」為宗旨,陳雲紅認為,所有的藝術和生活的創造力就在於不斷創新,它必須不被拘束,如此才能發現更多的新思維;而合唱要唱得好,就是在於互相服務,不為自己而是為了別人。共成一個大事,生活最大的價值在於「利他」。當然,創立基金會的目的,也是要思考能夠為大家做什麼,陳雲紅說:「當人有一個寬大的心時,他就不會害怕分享。」因此在中心的網站裡呈現了「合唱知識家」的思維,他們義務在上面寫專業文章,讓全世界只要能上網、有任何問題的人都可以在上面找到答案,這就是無私的分享。 新音樂的概念 活化合唱音樂 台灣合唱音樂中心當初成立即以「新合唱文化藝術基金會」為名,為了讓更多人接觸合唱,中心用「新合唱」概念帶領新潮、活化合唱。除了校園推廣、用新型態吸引年輕人接觸外,更在去年重唱藝術節時創設「樂齡組」合唱比賽,讓五十歲以上的朋友們也能快樂合唱。由於規定比賽中至少有一首要有舞台變化,這些
-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劇場影像設計
周東彥 影像,不理所當然的思索
近年來劇場演出中加上影像蔚為潮流,影像設計者周東彥正是在創作群中頻頻出現的一個名字。「常常會有人問我『為什麼要在劇場加上影像』,我的答案是『不行嗎』」對周東彥來說,「為什麼」的問題,無法倉促武斷地用「因為所以」來答覆,而是讓問題彼此相加,略帶任性的反問彰顯了他的個性,也讓他繼續嘗試不同可能。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液態社會中 變動不居的藝術
由台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主辦的「台新藝術獎」,自二○○三年舉辦首屆頒獎以來,今年已舉辦了第十屆。十年以來,台新藝術獎透過提名、觀察團機制與評論,次年度以頒獎的方式推介國內具創意與突破性的展演製作,也一直跟著藝術家的創作趨勢調整評審的標準。而近年來在表演藝術上始終不歇的「跨界」潮流,更是觀察創作趨勢發展的重點。在第十屆台新藝術獎入圍特展的相關活動中,亦舉辦了「表演藝術的跨領域與去領域」座談,透過觀察團成員的意見交流,為與會觀眾剖析此一創作趨勢的源由與意義。本刊特摘要與會者討論重點,以饗讀者。
-
回想與回響 Echo
台灣現代舞中的「現代性」
從近半年在本地看到國外舞團類型相異、風格殊異的演出,我們不能逃避了一個我們「到底看到了什麼?」的問題。舞蹈所展示的身姿之美,其實已經包含著一個世界的存在,正如太極拳包含著一個宇宙的存在一樣,我們也可以從舞蹈中特定的身體行為,不僅看到民族對待身體/文化的態度,更看到身體與國家、社會的關係,所以要問:「到底看到了什麼?」,也是「有沒有看到身體/政治/文化這種連鎖關係」的問題。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燃燒生命熱情 不顧一切愛上「她」!
從竹科工程師,到全職的烏克麗麗推廣者,人稱David老師的陳建廷,與烏克麗麗的結緣,就像是來自上帝的導引。因為這項樂器,讓David重燃對生命的熱情,他也想把這份熱情傳送給所有人,他說他的目標是「台灣每個家庭都有一把烏克麗麗。」David認為這就是他這輩子要做好的事。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南瀛走春.府城漫舞
到台南,不只有度小月 鱔魚意麵 米糕和蝦捲 看古蹟,不只有赤崁樓 億載金城 安平古堡 觀人文,不只有迎春禮 七夕做十六歲 孔廟祭典 昔日南瀛,更不會只有複製其他城市文創潮流的「在地新生活」 你可知道府城是台灣舞蹈精銳播散的起點 而舞蹈亦是府城文化魅力的重要支流 今春,何妨以舞蹈的節奏 與歷史、空間、文學、傳統一同搖擺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府城漫遊.舞蹈旅行
以質量驚人的歷史古蹟和在地小吃聞名的台南,因著近年島內小旅行、老建築再造更新的熱潮,再度成為熱門的觀光旅遊所在。然而,在古蹟巡禮、美食品嘗、傳統文化體驗等流行的觀光主題外,以「舞蹈」作為尋訪府城風情的主軸,不失為愛好藝文的遊人們可嘗試切入的旅行角度。 熟悉台灣舞蹈發展的人,對於「台灣舞蹈之母」蔡瑞月、「蜻蜓祖母」李彩娥、「台灣舞蹈開拓者」林香芸等名字當不陌生,而這些台灣舞蹈先驅、播育者,幾乎都是府城女子。形容府城處處隱匿著舞蹈的歷史足跡,一點也不為過。 事實上,府城有多處馳名景點,見證舞蹈曾駐足的歷史;有些則隨著時移事往,物換星移,僅能在原址遙想當年;還有些則在新一代創作者的努力下,正成為未來的舞蹈歷史場景。讓我們循著舞者的腳步,以新的眼光,踏查府城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一方舞蹈沃土 更待繽紛花開
古都台南,不僅是文風鼎盛,藝風也蓬勃。就舞蹈來說,除了蔡瑞月、李彩娥、林香芸等台灣早期的舞蹈教育家和編舞家皆出身於此,更因台南家專的舞蹈專科培育了許多人才,也使在地的舞蹈社林立。除了少數舞團早就轉型創作,近年因政府的補助政策鼓勵,不少舞蹈社轉變為舞團,也吹起在地題材入舞的風氣,但這是否對原本的舞蹈生態有利?還是生存更為困難?這一方舞蹈沃土,如何能好好栽植,創造藝術的繽紛未來?
-
兩廳院櫥窗 Hot at NTCH 兩廳院董事長 推動文化、教育獲國內外肯定
雙勳臨門 郭為藩細數文化緣
今年十月底,兩廳院董事長郭為藩先後榮獲兩枚重要的勳章,一枚是法國政府頒授的「法國國家榮譽騎士勳章」,另一枚則是由總統馬英九頒授的國家榮譽二等「景星勳章」。對於自己在兩天之內「雙勳臨門」,謙虛低調的郭董事長倒是以平常心看待,感謝大家肯定他的努力。「我只是剛好在那個時間點,做了該做的事。」郭董事長總是如此說。許多人對他在推動特殊教育及教育改革的貢獻印象深刻,卻不知他在文化領航方面,也是站在浪尖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