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香港知名全才演員甄詠蓓編導、新加坡實踐劇場演員演出的《阿Q後傳》,將魯迅的經典文學改編搬上舞台,以「阿Q精神」諷刺當前社會,在虛擬的空間「未莊」中,身穿白衣、臉上塗著丑角「豆腐臉」的演員,引領觀眾穿越時空,看看今天的阿Q們有沒有什麼長進……甄詠蓓說:「阿Q精神歷久彌新,九十年過去了,不但沒有被當年的革命革掉,反而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在華人社會裡被傳承得很好,且發揚光大。」
臺北藝術節《阿Q後傳》
8/17~18 19:30
8/19 14:30
臺北市中山堂中正廳
INFO 02-25289580轉192
人物小檔案
- 活躍於香港戲劇界的全才藝術創作者,能編能導能演,亦積極從事寫作與教學工作。
- 1993年與詹瑞文成立「劇場組合」(「PIP文化產業」前身),近20年來為香港表演藝術界創作了多個重要作品。2010年成立「甄詠蓓與甄詠蓓戲劇工作室」。
- 代表作品:《仲夏夜之夢》、《遊園》、《廁客浮士德》、《兩條老柴玩遊戲》等。
- 曾獲頒香港藝術發展獎「戲劇類藝術新進獎」(2003)、香港舞台劇獎「最佳女主角獎」(2000、2005)及「最佳女配角獎」(1993)。
去年九月,新加坡實踐劇場、香港甄詠蓓戲劇工作室及PIP文化產業聯合製作了《阿Q後傳》的演出,編導是甄詠蓓,她重要作品包括《兩條老柴玩遊戲》、《遊園》、《廁客浮士德》等。《阿Q後傳》的演員分別來自中國、香港、新加坡,去年在新加坡的欣藝坊首演,為「華文小劇場節」的節目之一,好評連連;很快地,該戲今年應臺北藝術節之邀,即將來台演出,這是一齣跨亞洲華人地區華文戲劇的代表作品,重要性將與日俱增。趁此機會,筆者先行訪談編導甄詠蓓,請她一談創作《阿Q後傳》的想法與歷程。
Q:妳是在什麼樣的機緣之下,和新加坡實踐劇場有了這次的合作?
A:之所以會有這次合作,還得從《兩條老柴玩遊戲》說起。二○○一年這齣戲到新加坡演出,當年尚在人世的郭寶崑看完演出之後,和我們劇組人員聊了很久,不只是讚譽有加,也給了我們許多一針見血的創作建議,並不忘提醒我們文化主體的重要性,聽完這一席話,我們真是如沐春風。之後我也開始有了機會到實踐劇場進行交流,直到去年,實踐劇場組織籌辦首度的「華文小劇場節」,邀請我到新加坡擔任客席導演,與實踐劇場的演員編作出《阿Q後傳》。
Q:妳為什麼選擇魯迅的經典作品《阿Q正傳》來編作?
A:我從小就成長在梨園世家,浸淫於戲曲、劇場、文學、藝術的環境之中,對於魯迅的小說特別有感受,長久以來就一直想改編《阿Q正傳》,將其搬上戲劇舞台。我認為阿Q精神歷久彌新,九十年過去了,不但沒有被當年的革命革掉,反而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在華人社會裡被傳承得很好,且發揚光大。這當然是反諷、反話,但的確值得現今社會的人們好好深思。
Q:妳所認知的阿Q精神,包括哪些特質?
A:當年魯迅以諷刺、帶點幽默的筆法,在其文學世界中,虛構打造了一座水鄉魯鎮,阿Q、趙太爺、假洋鬼子、吳媽、王鬍、小尼姑、小D等人,都是這裡的鎮民,他們是中國傳統社會幾千年無以數計小人物眾生相的縮影,他們要看想看見的,不看不想看見的;要聽想聽到的,不聽不想聽見的;只說想要說的,不說不想說的,最重要的是自我感覺良好,其實就是自欺欺人,他們大都貪小便宜、自以為是、麻木不仁、無知、可憐、可惡。魯迅當年以習醫之筆創作小說,針砭出許多傳統中國人性格的劣根性及奴性。
Q:妳如何從魯迅作品中提煉喜劇性?
A:《阿Q後傳》的演員,在演出當中他們穿著白色的中性服裝,當需要扮演某個角色時,則穿戴具象徵性的服飾,如趙太爺的瓜皮帽、黑底金邊的長襖、手杖。在上、下半場的開場及劇終,他們站在一起,既是歌隊,也是群相縮影,尤其經常大嘴開唱、咧笑,就像中國當代畫家岳敏君所畫的大笑男人;鼻眼之間用白墨塗著大小形狀不一的豆腐臉,以丑演醜,將未莊村民的劣根性,透過高度劇場主義的編作戲劇手法,引領觀眾穿越時空,看看今天的阿Q們有沒有什麼長進,或者根本沒什麼長進。對我而言,喜劇性和悲劇性其實是一體兩面,這些喜劇丑角人物只不過是戴了笑臉面具,但其實在那張面具底下,每個人都是悲哀無奈的。
Q:妳又如何將當代社會與經典文學作品作一呼應?
A:我抓住一個核心主題:「生計問題」,作為這齣後傳新詮的主軸之一。《阿Q後傳》上半場快結束時,白無常和兩個小鬼要到未莊抓阿Q逃走的魂,抓魂是他們的工作,抓不到魂就沒飯吃,沒飯吃很餓,更抓不到魂,最後兩個小鬼一知道牛頭哥那邊有更好的工作條件,兩小鬼立馬奔去。後傳的故事從這裡開始有了轉折,在此之前約莫還是《阿Q正傳》裡頭的故事梗概,我想讓即使沒有閱讀過魯迅原著的觀眾,也能進入未莊這群人的文本世界。在此之後,未莊的社會經濟迅速發展,改革開放,馬照跑,舞照跳,高度繁榮,但發展導致的河川污染、貧富差距拉大,天災人禍紛至,甚至連「未莊」之名都被改成了「末莊」,所有阿Q們變得更自私自利,只信奉消費主義;而這一切,最後都在一片煙花燦爛當中,燃燒成虛幻泡影!
Q:新加坡觀眾的反應如何?對於即將在台演出,妳又有什麼期待?
A:我記得去年九月在新加坡首演時,許多年輕觀眾對於魯迅其人及其作品相當陌生,連劇組中的年輕演員,剛開始也不太能進入此劇作的意涵,這多少證明了新加坡獨立建國四十幾年以來,與中國文學傳統已經有某種程度的文化斷裂。我對於《阿Q後傳》即將在台上演,充滿了興奮與期待,台灣在文化素質的整體表現上,深厚許多,觀眾應該更能體會這齣作品深刻的諷刺,以及喜劇表面下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