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兩大語系交界處,也造就了比利時獨特的政治文化環境。擁有荷語、法語和德語三種官方語言,在這樣的先天條件之下,多數比利時人對於語言及文化的認同感遠大於他們對於國家的認同感,而他們的共同語言,就是對食物的愛好,也讓人想到比利時,就馬上聯想到巧克力、啤酒、鬆餅等美食……
比利時位處歐洲兩大語系——日耳曼語系(Germanic Languages)及羅馬語系(Romance Languages)——的交界點;北鄰荷蘭,南接法國,往東則與德國和盧森堡相接壤,這樣的地理位置造就了比利時多元獨特的人文風情和龐大複雜的政府體系。
比利時的面積略小於台灣,人口則約為台灣的一半,共有三種官方語言,包括北部的荷語、南部的法語和東部部分區域的德語,另外有極少數人口的母語是盧森堡語。位在國土中央的首都布魯塞爾是法、荷雙語區,然多數人仍以使用法語為主。
在這樣的先天條件之下,多數比利時人對於語言及文化的認同感遠大於他們對於國家的認同感,也因此,比利時在聯邦政府之下除了設有三個行政區政府(首都區、瓦隆區及弗拉芒區),又另外設置了與行政區政府平行的三個語言區政府(荷語區、法語區及德語區)負責教育和文化相關的事務。舉例來說,在首都布魯塞爾(法、荷雙語區),有關社會福利的事務是由聯邦政府管轄,每天搭乘的地鐵、巴士等大眾運輸則由首都區政府負責管理,至於學校和圖書館,如果是以法語教學為主,就屬法語區政府掌管,若是荷語為主,則由荷語區政府負責。這樣複雜的運作模式,或許並非最佳政府效能的典範,卻某種程度保障了所有人民的平等及受教權。
「共同的語言」就是對食物的愛好
若要說比利時人有「共同的語言」,應該就是他們對食物的愛好,其中最受歡迎也最為著名的包括薯條、鬆餅、淡菜、啤酒和巧克力。在比利時,家家戶戶都會自製薯條,街上也有許多專賣薯條的小店。比利時薯條較一般薯條要來的粗厚結實、而且外酥內軟,秘訣就在於「新鮮厚切」及「兩次油炸」——第一次先將薯條炸鬆軟,等到要吃之前再下一次油鍋把外皮炸酥。值得一提的是,當地人吃薯條沾的不是蕃茄醬,而是美乃滋;他們用餐時常把薯條作為主食,搭配著菜和肉一起吃,有些餐館甚至會免費供應無限量的炸薯條。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令比利時人感到驕傲的「比利時巧克力」,這個名稱並不是任何一個巧克力生產者可以隨意使用的;為了確保比國巧克力的品質,比利時皇家巧克力協會在二○○八年特地訂定了有關巧克力成分及製作流程的規範,除了規定原料產地及可可豆等級外,還嚴格禁止添加氫化植物油,只有符合這些標準的巧克力,才能在包裝上標示「比利時巧克力」。當地人對可可含量較高的黑巧克力特別喜愛,尤其是80%以上的黑巧克力,據說對身體健康有益,又能使心情好。
外交官之城、古城與鑽石之城
比國首都布魯塞爾是歐盟主要機構及北約總部的所在地,也是全世界外交官密度最高的地區,包括各國駐比利時的使領館、駐歐盟的代表團及駐北約的代表團等,共有超過兩百五十個駐外機構,坐落在這座面積只有台北市60%的城市;再加上許多來自義大利、西班牙、葡萄牙、摩洛哥及土耳其等各國移民,以及每年上千萬人次的觀光客,造就了布魯塞爾多元又充滿動態感的城市文化。
除了布魯塞爾,最受到遊客喜愛的比利時城市應該就是布魯日(Bruges)了。布魯日位在比國西北部,是典型的歐洲中世紀古城,城內運河貫穿,風光景緻,被譽為北方的威尼斯。由於運河河道可直通達北海,布魯日在中世紀後期曾是歐陸最重要的商貿及金融重鎮之一,許多當時的建築,包括政府機構、學校和教堂等,至今仍獲得良好完善的維護和保存;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也在二○○○年時,將布魯日的整個古蹟城區列入世界遺產。
同樣位在荷語區的安特衛普(Antwerp),是比利時的第二大城。充滿文藝時尚氣息的安特衛普,同時也是全球最重要的鑽石交易中心之一。位在安特衛普,建於一六六三年,相當知名的皇家藝術學院(Royal Academy of Fine Arts)培育了歐洲許多重要的藝術家,荷蘭畫家梵谷(Vincent Van Gogh)也曾在此學習;另外包括比利時畫家Pieter Franciscus Dierckx及一九八○年代風格前衛的六名時尚設計師「安特衛普六君子」(Antwerp Six)都是皇家藝術學院的學生。比利時最重要的藝術家之一,魯本斯(Peter Paul Rubens),也出身於安特衛普,他過去的居所現在是安特衛普最受歡迎的景點之一。
若要說到法語區最重要的城市,應該就是風光明媚的歷史古城——那慕爾(Namur)。那慕爾是瓦隆區的首府,由於地理位置居高臨下,又有馬士河(Meuse)作為天然的屏障,自中世紀起就是戰略要塞。建於西元九三七年的雕堡,歷經數次增修,曾在一次大戰(WWI)時,遭德軍攻占,作為進軍法國的據點。那慕爾著名的鐘塔(Namur Belfry),建於一三三八年,高廿公尺,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列入世界遺產。
沒有政府依然運作得宜
每年夏天,布魯塞爾最為著名的「大廣場」和「尿尿小童」等景點,總有絡繹不絕的遊客往返,倒是當地人都到比利時西北沿岸的海灘或是陽光充足的南法、西班牙或葡萄牙度假去了。當地人習慣每年暑休一個月,部分商家和餐廳也會在七月份的折扣季過後,跟著關門休假,到八月底才恢復營業;另外在聖誕假期前後,當地人也會休息近一個月的時間,再加上固定的例假日和國定假日,怪不得英文有一句話說“Available as a Belgian”,或許就是在調侃比利時人常常在休假,所以總是找不到人吧。
在一般的刻板印象中,法國人天性較為浪漫、隨性、不修邊幅,而荷蘭人則是較務實、節儉、精打細算。這樣的說法,雖是以偏概全,卻也或多或少反映了比利時南北居民性格的差異;在以法語為官方語言的南比,不論行政效率、就業率或經濟成長率都不及北部的荷語區,這樣的情況,在歐債危機以來,愈加地明顯,也導致了主張荷語區獨立的政黨在近年選舉中的支持度屢創新高。
事實上,比利時人對於政治和公眾事務並不熱中,當地人的名言是:「沒有政府一切還是能運作得很好。」而這絕不是空口無憑。在二○一○年的比國大選後,由於沒有政黨獲得多數席次,各黨派間對於組成聯合政府又未能達成共識,導致嚴重的政治僵局及長達五百四十一天的無政府狀態。不知是否為了諷刺比國政府的無能,部分民眾和媒體還表示,在無政府期間,許多公眾事務運作得還更有效率。
儘管比國人對於國家認同的議題興趣缺缺,大多數人對於比國王室仍頗為尊敬。比利時是君主立憲制國家,自一八三○年獨立以來,已傳位至第七任國王;新任國王菲利普(Philippe)在今年比國國慶日(七月廿一日)登基,如同他甫退位的七十九歲父親、國王阿爾貝二世(Albert II),菲利普國王最大的挑戰和責任,仍將是如何維繫國家的團結及南北居民的和諧共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