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斯塔夫.克林姆帶著濃厚世紀末頹廢風的Judith und Holofernes混同了莎樂美的斬首意象與女性肉體魅力的本質。(本刊資料室 提供)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致命的美麗 《莎樂美》/概論

《聖經》中無名女 蛇蠍美人惑人心

莎樂美的前世今生

莎樂美,這個原本在聖經裡的無名人物,由一個原本蒼白沒有顏色的形象,經過史學家有心的編輯,後人的想像,在藝術家、文人手下逐漸成形,成為一個有著鮮明形象和色彩的女子,從歷史人物走進故事裡,走進戲劇、繪畫、音樂裡,這個歷史上張冠李戴的過程,居然就這麼將錯就錯,成就了一個傳奇的人物,也成為藝術史上一個不可抹滅的美麗身影。

莎樂美,這個原本在聖經裡的無名人物,由一個原本蒼白沒有顏色的形象,經過史學家有心的編輯,後人的想像,在藝術家、文人手下逐漸成形,成為一個有著鮮明形象和色彩的女子,從歷史人物走進故事裡,走進戲劇、繪畫、音樂裡,這個歷史上張冠李戴的過程,居然就這麼將錯就錯,成就了一個傳奇的人物,也成為藝術史上一個不可抹滅的美麗身影。

莎樂美是誰?關於這個女人,在歷史學家、文學家、作曲家、畫家的腦海中總有著各種想像,希律王的繼女,年輕、妖媚、大膽甚至瘋狂,莎樂美無疑是歷史上、故事裡諸多「蛇蠍美人」(femme fatale,按:或譯「致命的女人」)當中的一位,但是除了這段由王爾德(Oscar Wilde,1854-1900)寫成劇本的故事,我們對於這個人的真實身分完全沒有認識,甚至不知道這個角色,是歷史上真有其人,還是純屬虛構?

情節出自聖經經文

這段歷史,在《聖經》的〈馬太福音〉和〈馬可福音〉裡都有提到,〈馬太福音〉十四:3-11:「……起先,希律為他兄弟腓力的妻子希羅底的緣故,把約翰拿住,鎖在監裡。因為約翰曾對他說:你娶這婦人是不合理的。希律就想要殺他,只是怕百姓,因為他們以約翰為先知。到了希律的生日,希羅底的女兒在眾人面前跳舞,使希律歡喜。希律就起誓,應許隨他所求的給他。女兒被母親所使,就說:請把施洗約翰的頭放在盤子裡,拿來給我。王便憂愁,但因他所起的誓,又因同席的人,就吩咐給他;於是打發人去,在監裡斬了約翰,把頭放在盤子裡,拿來給了女子;女子拿去給他母親。」

而在〈馬可福音〉六:17-29是這麼說的:「……先是希律為他兄弟腓力的妻子希羅底的緣故,差人去拿住約翰,鎖在監裡,因為希律已經娶了那婦人。約翰曾對希律說:你娶你兄弟的妻子是不合理的。於是希羅底懷恨他,想要殺他,只是不能;因為希律知道約翰是義人,是聖人,所以敬畏他,保護他,聽他講論,就多照著行,並且樂意聽他。有一天,恰巧是希律的生日,希律擺設筵席,請了大臣和千夫長,並加利利作首領的。希羅底的女兒進來跳舞,使希律和同席的人都歡喜。王就對女子說:你隨意向我求什麼,我必給你;又對他起誓說:隨你向我求什麼,就是我國的一半,我也必給你。他就出去對他母親說:我可以求什麼呢?他母親說:施洗約翰的頭。他就急忙進去見王,求他說:我願王立時把施洗約翰的頭放在盤子裡給我。王就甚憂愁;但因他所起的誓,又因同席的人,就不肯推辭,隨即差一個護衛兵,吩咐拿約翰的頭來。護衛兵就去,在監裡斬了約翰,把頭放在盤子裡,拿來給女子,女子就給他母親。」

從上面的這兩段經文裡面,我們知道,希律王娶了自己兄弟腓力的妻子希羅底,而施洗約翰因為這件事直諫希律,導致希羅底懷恨在心,想殺施洗約翰,但希律忌憚他是先知而不敢殺他,希羅底的女兒在希律王生日宴會跳舞,得到王的歡心,願意答應她任何要求,甚至把國的一半都給她,於是女兒在母后的唆使下,要求把施洗約翰的頭放在盤子上給她,希律雖然不願,但還是斬了施洗約翰的頭,把頭顱放在盤子上給了女兒,女兒交給了母親。

「莎樂美」的名字,完全沒有出現在經文內。

無名女兒的嫁接延伸

西元第五世紀時,許多史書編輯者開始考察歷史上發生的重大事件,其中有一位在記錄上述事件時,對這位無名的女兒,感到十分困擾,他讀到弗拉維奧.約瑟夫斯 (Flavius Josephus,A.D.37-100)在猶太古史裡提到希律王的血脈:「希羅底嫁給希律,先王希律的兒子,由高祭司賽門的女兒瑪莉安所生,她有一個女兒——莎樂美,在希羅底的先生仍在世時,她無視法律,便離婚再嫁給希律,她先生的兄弟,加利利的王,她的女兒莎樂美嫁給了腓力……之後她再嫁亞斯利多布盧斯……」書上絲毫沒有提到莎樂美和施洗約翰的關係,而錯綜複雜的婚姻關係不打緊,更為麻煩的是,當時流行父子同名,母女同名,造成很大的混淆,所以這位早期的編輯,做了一個很自然也很方便的決定,就是把莎樂美這個史書上記載結了兩次婚,希羅底的女兒,希律的繼女,與聖經裡那位在希律王宴前跳舞的女兒連接起來,於是,年輕莎樂美,妖豔的舞者,斬聖徒頭顱的惡女的雛形,就這麼產生了。

早期的基督徒,儘管聖經裡並沒有提到莎樂美的名字,但是常常以經文當中所提到這段舞蹈,來告誡信徒「性」和「女人的誘惑」所帶來的危害,莎樂美的惡女形象,也因著她的舞蹈及其後果——聖徒施洗約翰的斬首,而深植在早期基督教的傳統信仰和想像中。

蛇蠍美人概念多重變身

早在王爾德以法文寫作莎樂美的劇本之前,聖徒施洗約翰之死的故事,經常在早期基督教的藝術文物中出現,從一開始以施洗約翰為主體的藝術作品中,完全不見莎樂美或希羅底的蹤影,或只是成為旁邊站著的陪襯。隨著十四世紀末文藝復興運動的興起,藝術作品描繪的重心逐漸從聖徒轉移到凡人身上,希羅底和莎樂美在作品中愈來愈常出現,但仍然缺乏對這兩位女性獨特而具個性的描繪,一直到十六世紀,一幅由畫家開羅(Francesco del Cairo)所繪的《希羅底和聖施洗約翰的頭》,才真正將主角放到希羅底的身上,希羅底的表情充滿了想像空間,而她的右手似乎還輕撫著施洗約翰的頭顱……

十九世紀中期開始一直到廿世紀初,蛇蠍美人的原型概念在文學、繪畫、音樂等領域大受歡迎,這個概念不是十九世紀才開始的,在早期的民間傳說和歷史書籍中,處處可以見到她的影子,希臘神話裡的美杜莎(Medusa)、蘇美神話的莉莉斯(Lilith),甚至是聖經裡的夏娃,都可以說是蛇蠍美人的原型,她們以強烈的性魅力征服男性,將男性帶向危險毀滅之路。她們的外型迷人、善於操縱他人等種種特性,被視為對傳統男性為主的社會價值觀的挑戰,這種衝突與對立,也刺激藝術工作者在作品裡大量運用蛇蠍美人的形象,在當代畫家法蘭茲.史塔克(Franz von Stuck,1863-1928)、古斯塔夫.克林姆(Gustav Klimt,1862-1918)等人的筆下,莎樂美的形象,從一位沒有個性的少女,轉變為有著成熟女性肉體,妖嬈且充滿感官之美的女性,她的舞蹈,也在畫家的筆下,與東方的神秘想像結合,成為極具肉體誘惑力的肚皮舞。

王爾德加深莎樂美惡女特質

在充斥著頹廢主義的世紀末,王爾德本身即為頹廢主義代表中的代表,理所當然要將莎樂美這樣的角色寫進劇本裡,除了莎樂美本身的惡女特質,王爾德更在作品裡加深了感官方面的描繪,將舞蹈設計為褪去七層紗而裸身之神秘「七紗舞」,使希律王對莎樂美的青春肉體產生禁忌的想望。莎樂美對施洗約翰也有著強烈的愛戀和性慾,莎樂美是男性的獵物,同時也是獵人,然而以自身肉體操縱男性,在滿足自身慾望的同時,卻使權威男性(希律王)意識到莎樂美永遠無法成為其慾望的對象,進而產生極度的厭惡感,於是莎樂美無可避免地成為男性權力下的犧牲品,被士兵擊殺而死。

莎樂美,這個原本在聖經裡的無名人物,由一個原本蒼白沒有顏色的形象,經過史學家有心的編輯,後人的想像,在藝術家、文人手下逐漸成形,成為一個有著鮮明形象和色彩的女子,從歷史人物,走進故事裡,走進戲劇、繪畫、音樂裡,這個歷史上張冠李戴的過程,居然就這麼將錯就錯,成就了一個傳奇的人物,也成為藝術史上一個不可抹滅的美麗身影。

專欄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