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Online News官網限定報導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歌劇

相關文章 115 篇
  • 腦海裡的旋律

    透視歌劇演唱家的大腦

    卡門都唱完〈愛情像隻自由的小鳥〉了,我的反應卻慢半拍,沒跟著現場觀眾一起拍手叫好。一但進入科學家的思維,開始分析歌劇演唱家的大腦,我便忘了自己在劇院欣賞歌劇,常常分心。 舞台上的歌劇演唱家是一心多用的最好範例音樂本身就超級複雜,他們還要背歌詞(外語機率偏高),同時兼顧表演、舞蹈,時不時得用眼神餘光關注樂團指揮,並跟同台其他演員配合,更不能忘記和觀眾互動;有時身上穿的戲服重達10多公斤,體力需求不難想像同時間成功處理上述任務,短期間如此多工,從大腦科學角度分析是非常驚人的:詠歎調固然精采,歌唱家的大腦其實也完成一場無聲無形卻極致華麗的演出! 「曾經有個學生,學唱初期,10分鐘台詞要兩個月才學得起來,歌劇專業訓練幾年後,學習效率進步神速,一齣現代歌劇的主角唱詞,現在的她兩週就可以勝任。大家要知道,要掌握現代歌劇,難度其實更高。」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音樂系系主任南西.赫米斯頓(Nancy Hermiston)有超過20年演唱教學經驗,長期在第一線觀察歌劇演唱者,她認為歌劇訓練好處多多,甚至可能對大腦結構產生永久性的改變。教授指出,聽歌劇、唱歌劇不但能提升學習效率、增強記憶,還能幫助失能長者提高記憶力,治療阿茲海默症、帕金森氏症、多發性硬化症、中風歌劇不僅有藝術價值,從增進人體健康角度來說更有無限正向可能。 跨領域研究團隊根據赫米斯頓教授的觀察提出假設:歌劇訓練增加了大腦的可塑性,歌者與單獨接受語言或運動訓練的人相比,牽涉的大腦關鍵區域會更廣泛。在一個實驗中,科學家網羅3組大學生音樂系歌劇專修生、普通語言學系的學生、體育系學生並在大學的第2、第3和第4年結束時對他們施行神經心理學測驗;3組受試者接受功能性核磁共振造影(fMRI)和腦電圖(EEG)掃描,以評估神經認知功能以及大腦結構的變化。另一個實驗則是比較有學習困難與沒有學習困難的歌劇專修學生,並評估他們在整個課程中的進步情形。 人類的大腦很神奇!打從娘胎,我們的大腦就不斷透過分裂,繁衍出難以計量的「神經元」(大腦細胞的單位);受到各種環境因子刺激

    文字|楊馥如
    第348期 / 2022年09月號
  • 比利時列日皇家歌劇院製作《唐卡洛》。
    音樂

    從歷史出發 西班牙王子的人生悲劇

    西班牙文Don╱Doa是一種對貴族男性╱女性的尊稱,相當於英文中的Sir/ Lady。在某些歌劇作品中,我們會看到角色名字前面帶著這樣的尊銜,比如莫札特的「喬凡尼」或是威爾第的「卡洛(斯)」,即表示該角色乃是一位西班牙貴族。威爾第的歌劇《唐卡洛(斯)》(Don Carlos,正確譯名「卡洛斯閣下」),改編自大文豪席勒的同名詩劇,內容係根據西班牙王子卡洛斯(Carlos de Austria,1545-1568)的生平加油添醋而來,是一部以歷史人物為題材的故事。 從法語大歌劇展開的創作 卡洛斯王子是西班牙國王菲利普二世與第一任妻子瑪莉亞的獨子。或因父母是近親通婚,卡洛斯出生後便患有一些精神疾病。由於是長子,卡洛斯在1560年正式被冊封為王儲。父子倆人間本就存在一些齟齬,後又因為政治意見相左擴大嫌隙,導致菲利普二世在 1568年將卡洛斯囚禁。卡洛斯曾試圖向父親求和卻遭到拒絕,最後病死於獄中。坊間一度流傳著「菲利普二世殺死長子卡洛斯」的傳聞。 法國的伊莉莎白公主(Elisabeth de Valois,1545-1568)最初是許配給西班牙的卡洛斯王子,但出於政治利害上的考量,最後被嫁給了菲利普二世,成為他的第三任妻子。伊莉莎白成為西班牙皇后時才14歲,她與菲利普二世的婚姻雖然短暫卻互信和睦。伊莉莎白與繼子卡洛斯同年,兩人之間關係友好,她亦常扮演父子之間的潤滑劑。當她獲知卡洛斯被囚禁時,相當意外難過。卡洛斯過世不久,伊莉莎白亦因曾多次流產大傷元氣而英年早逝。這些留給了後世劇作家一些遐想的空間,進而繪聲繪影出伊莉莎白與卡洛斯之間的私情。 歌劇(Opera)這個劇種雖起源於義大利佛羅倫斯,但主導歌劇在19世紀上半葉發展的城市卻是巴黎。這其中,不可不提一位靈魂人物作曲家梅耶貝爾(Giacomo Meyerbeer,1791-1864),以及他所引領的潮流「大歌劇」(Grand Opra)。典型的法語大歌劇有5幕,內含法國人鍾愛的芭蕾場景,故事經常取材自歷史,而背景則多圍繞著政治衝突。法語大歌劇不論在長度、題材、形式上,都與一般熟知的義大利歌劇傳統存在著差異。19世紀上半葉,各地的歌劇作曲家

    文字|邱秀穎
    官網限定報導  2022/10/12
  • A Bigger Picture

    戲劇,是敘事,還是觀照?

    安娜的巧思,是把舞台搭起三層樓高,地下的中庭,雖有戶外的裝設如噴水器、公共垃圾桶,但也有大衣櫃、室內餐桌椅和重要的一項,地面是室外用的石磚,牆卻是花紋壁紙。而在這個說不出是室內還是室外的空間之上,是建築物外牆和好多住所的窗戶。這些窗戶局部拉上了窗簾,更多是站了住客在旁邊「觀望」樓下中庭裡每個人的一舉一動。 由於這些人沒有被燈光照亮,他們便像隱蔽的偷窺者,只是當劇中的女主人翁因愛上丈夫之外的男人而既罪咎又恐懼,這些偷窺者便多了重身分:至高無上的審判者。

    文字|林奕華
    第321期 / 2019年09月號
  • 第三幕第三景,雅典王提修斯,無預警地回到宮殿,誤會自己目睹再婚妻子與兒子有染,無奈唱出:「為何海神要將我從地獄救出來?」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當代歌劇製作的新「光」景?

    知名的燈光裝置藝術家艾里亞森,去年參與了柏林國家歌劇院的製作、法國作曲家拉摩的《伊波呂特與阿麗西》。這齣講述四位神話主角間情愛糾葛的歌劇,滿溢著音樂奇才拉摩的豐富創意,但這次兼任燈光、服裝與舞台設計的艾里亞森,卻沒能體現拉摩作品中的戲劇質素,導致抽象舞台的象徵意涵相對薄弱,缺乏戲劇張力與吸引力。

    文字|邱映潔
    第314期 / 2019年02月號
  • 馬文
    特別企畫 Feature

    一個女子的一場夢 東西交融的裝置歌劇

    問她該如何定位自己?馬文不假思索地說:「就是『藝術家』吧!我的興趣很廣,接觸多,創作自然多元。」不管是美術個展,或是多媒體創作,都可看到馬文的創意展現,而將在台演出的《驚園》,其實也是從她之前的裝置藝術發展而來,聯手崑劇名伶錢熠與作曲家黃若,將東方崑曲與西方歌劇結合,還有摺紙、水墨、光影和多媒體裝置的舞台設計,開拓了「以歌召景」的嶄新歌劇演出模式。

    文字|李秋玫
    第311期 / 2018年11月號
  • 曾道雄
    藝號人物 People 台灣的「歌劇教父」

    曾道雄 歌劇 是他肩上的信仰

    聲樂家、歌劇導演、劇作家、作曲家都是曾道雄的頭銜,他是國家文藝獎得主,也是台灣歌劇藝術發展的幕後推手。數十年來,他致力於音樂教育與培育工作,以紮實的中西文化底蘊為這塊土地耕耘,至今在國內外首演的歌劇已逾四十齣。雖然年近耄耋,他的創作力卻愈來愈旺,去年執導《月亮》與《浮士德》,一開年又要推出《馬克白》,為推展歌劇,他還有許多的夢想要實現,正如他所說的:「歌劇對我來講近乎宗教!」

    文字|李秋玫
    第301期 / 2018年01月號
  • 導演對於共濟會的想像,大祭司不是永遠無法違抗的獨一威權。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星際大戰登上歌劇舞台 與現代社會同步前行

    由導演墨客-艾登打造的挪威版《魔笛》連續搬演數年,近年更受邀出國演出,這個挪威本土版的歌劇,如何成為國際觀眾心中的熱門演出?透過結合電影《星際大戰》的元素,讓《魔笛》可以貼近現代觀眾經驗,而在劇情安排上也與當代議題呼應,於是這齣挪威歌劇院的《魔笛》讓人體驗到挪威對「美」的價值,並認識其社會的多元性。

    文字|邱映潔
    第301期 / 2018年01月號
  • 第一幕第四場在怡紅院寶玉的夢境一景(香港演出)。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大觀園中的浮與沉 八十載一圓歌劇夢

    英語歌劇《紅樓夢》回鄉巡演之爭議與迷思

    從俄羅斯作曲家齊爾品邀請魯迅撰寫《紅樓夢》歌劇劇本為起始,到去年誕生於美國西岸的英語歌劇《紅樓夢》,可說是遲了八十年才圓了這場歌劇夢。該劇今年三月在香港藝術節亞洲首演後,隔半年後的九月終於回到《紅樓夢》誕生的中華大地,先在小說背景的北京舉行了中國大陸的首演,接著到湖南長沙、湖北武漢,共演出了六場,同樣大受歡迎,但演出前後也引發了大量爭議,從使用語言到內容架構,都引發討論。

    文字|周凡夫
    第300期 / 2017年12月號
  • 臺中國家歌劇院的開幕大戲《萊茵黃金》。
    特別企畫 Feature 指環相關製作頻繁 今年盛況只是「巧合」

    現象2:處處華格納,台灣歌劇要起飛?

    連續兩個月,分別在台中與台北,各有一檔《萊茵黃金》演出,此前不久,還有國臺交的「愛的超脫與永恆華格納的崔斯坦與伊索德」歌劇音樂會,彷彿令人有錯覺「台灣是除了拜魯特音樂節之外,上演最多華格納作品的地方」,這是否表示台灣的歌劇發展即將起飛?畢竟華格納的作品可是歌劇的重要指標呢!雖然「華格納」近年來在台灣頗受藝術家青睞,其他領域也對重新詮釋他的理念有極度的興趣,但細究之下,今年的盛況,也只是「巧合」而已。

    文字|李秋玫
    第288期 / 2016年12月號
  • 威爾第《弄臣》改編自雨果的戲劇作品,圖為該劇樂譜封面,呈現劇中一景。
    特別企畫 Feature

    要「聽」歌劇 還是「懂」歌劇?

    今日,有不少的觀眾誤以為欣賞歌劇不需要懂歌詞,僅享受優美旋律即可,這個美麗的誤會,多半源自不清楚歌劇如何誕生如何演進之故。其實在莫札特之前,觀眾欣賞歌劇都是衝著劇本作家而去,後來因為音樂神童大名,才逐漸翻轉了後世作曲家的地位。但作為詩文、音樂、舞台藝術三合一的藝術,想深入了解歌劇之美,除了聆聽美妙音樂,也須同時理解與欣賞歌詞。

    文字|邱秀穎
    第282期 / 2016年06月號
  • 獅子座的「愛現」外加月亮在處女座的「潔癖」特色,熟諳星學的徐嘉琪自剖之所以能勝任伴奏之性格「優勢」。
    追蹤燈

    側寫 徐嘉琪

    「其實我眞的很用功」,濃厚的「學生」氣質、削薄的瀏海貼著相當淸純的臉龐,徐嘉琪說這句話時讓人驚覺她似乎用盡全身的力量。 回國三年,超過一百三十場次的伴奏紀錄、平均每星期都有演出的她,在音樂會「景氣」不算太好的台灣,肯定是個「異數」。 徐嘉琪謙稱自己「運氣很好」、「來者不拒」,其實早在就讀藝專音樂科時,就經常獲選各種演出及大班課伴奏,「不過那時並不知道自己適合伴奏」,畢業那年藝專老師戴金泉提供了一個機會,到實驗合唱團擔任「助理伴奏」,就這樣一頭栽進伴奏「職場」,徐嘉琪形容「好像冥冥中註定往這條路走」。 在琵琶第音樂院拿的是「鋼琴演奏」碩士,卻意外因爲一次「代班」的機會,獲選爲學校歌劇部門專任伴奏,更提供她全額歌劇伴奏助敎獎學金,徐嘉琪形容她的老師Ellen Mack簡直跌破眼鏡,「這個機會幾乎不給『外國人』的」她繼續補充。「擁有這段經歷其實要感謝林惠珍」,她回憶當時剛從義大利學成的林惠珍幾乎是「一個字一個字敎我念、講解詞意,我們差不多『走』過了所有女高音的歌劇曲目」當然那時甫從藝專畢業的徐嘉琪怎麼也想不到,林惠珍當時的「嚴苛」反而造就日後的奇蹟。 在聲樂家林惠珍眼中,徐嘉琪「可以用最單純的觸鍵,凝聚最強大的爆發力」,加上極好的視譜能力,如今儼然成爲聲樂界的「新貴」,徐嘉琪坦言台灣目前尙未能提供職業性的音樂環境,「可是你必須營造職業的氣氛」,因此只要在能力範圍之內,她儘可能「以量致勝」,藉由與不同獨唱(奏)家的經常合作,淬煉出更成熟的表現。 到目前爲止,徐嘉琪合作的各種組合裡,除了少量的室內樂組合,聲樂、歌劇排練仍佔「大宗」,她不諱言聲樂界的衆前輩確實「不斷給我機會」,只是這樣忙碌的行程,看在母親的眼裡,就經常好奇:「怎麼沒看到你同學練得那麼『辛苦』?」徐嘉琪形容伴奏是「沒天沒日」的行業,「你必須隨傳隨到」;也因此即使回國三年,累積了不錯的「口碑」,然而爲了讓出更多排練時間,她仍堅持「不收任何私人學生」,去年更是辭去了人人欽羨的實驗合唱團專任工作。目前她賴以維生的即是以「場」計算(非以鐘點)的伴奏費,「許多人看我這麼忙,都以爲我一定『賺翻了』」徐嘉琪顯得有些激動,「幸而一直有父母的諒解與經濟上的支持」,徐嘉琪在「伴奏」上還算是無後顧之憂。 獅子座的「愛現」外加月亮在處女

    文字|黃俊銘
    第74期 / 1999年02月號
  • 史特勞斯以單純的格局給予我們美麗而深刻的音樂。
    焦點

    Simply Beautiful-罕見的史特勞斯和康果爾德的作品

    一場可被以「大師傑作」來形容的演出必然是可遇不可求的,其實就是一場非凡的歌劇《玫瑰騎士》的演出,引發了我對理査.史特勞斯音樂的熱愛。那晚的靈魂人物無疑地當然就是指揮,他無拘地以史特勞斯的大型管弦樂編制、將譜上的作品賦予躍動的生命──一場宛如大力士赫久利斯所面臨的偉大挑戰。你同時可以感受到全體聽衆絕對的狂喜、如同那些在誘人圓舞曲中翩翩起舞的人們,他們的心神在這天籟般的樂音裡盡情地翺翔,乃至於最後在歌劇的結尾、被作品關於愛與純眞失落的敍述深深地觸動。觀賞這齣歌劇的經驗令人忘我流連於另一個世界──一個逝去時日裡的世界。 史特勞斯撩動人心 那晚撩動心弦的記憶讓我重新燃起去演奏史特勞斯小提琴奏鳴曲的強烈慾望。譜寫於一八八七年──這個作品先行於所有他爲世人熟知的交響詩與歌劇之前,然而,某些史特勞斯稍後音樂作品的特徵已經躍然浮現在這個早年的作品裡。在這個奏鳴曲裡,當小提琴的旋律就像他歌劇裡的歌者般讓旋律高高翺翔時,年輕的作曲家試著讓鋼琴擔任他後來交響詩裡的龐大管弦樂團的角色。「從容的快板」(第一樂章)以英雄氣勢的樂音開始,爲的是引領我們到達最美的「即興曲」(第二樂章)。而在後者之中,史特勞斯這位旋律大師以來自舒伯特歌曲〈魔王〉的強勁三連音出其不意地讓聽者驚奇連連,甚至還有更難以察覺──對貝多芬《悲愴》(鋼琴奏鳴曲)旋律輪廓的簡短引用。「終曲」(第三樂章)則某種程度地可以預見出他後來的交響詩名作:《唐璜》、《提爾.攸藍史畢戈》的樂思。 對我而言,理査史特勞斯的歌曲就構成了他作曲表達裡頭「溫柔」的面向,它們之中有許多是他爲他的女高音妻子寶琳.德.安娜所作。史特勞斯展現了他爲女高音譜曲的功力,一如他在歌劇《玫瑰騎士》裡、著名的最後一曲三重唱將三位女聲纏繞編織的精采表現。而他對高音域的偏好、高揚飄盪特質的旋律改由小提琴來演奏相當適切。在我爲這個錄音挑選的五個作品之中,只有一首收錄在《音畫》(或心情小品)中的〈在寂寞的泉源〉原來是爲鋼琴獨奏,而不是人聲演唱所寫,但即使在這裡、也是明明白白地存在著如歌一般的特質。而在所有的這些作品裡,旋律家史特勞斯以單純的格局給予我們美麗而深刻的音樂,迥異於小提琴奏鳴曲的複雜曲式。 音樂神童康果爾德 一九一

    文字|胡乃元、黎煥雄
    第82期 / 1999年10月號
  • PAR表演藝術
    特別企畫 Feature

    威爾第百年祭

    威爾第將義大利的歌劇美學推向極至;他以人聲戲人生,以合唱激勵了義大利的統一運動,用音樂將浪漫文學重新詮釋。在他譜寫的歌劇中,以人聲細膩地雕琢著人物的性格,充滿了戲劇張力,直到今日仍挑戰著歌手與指揮家的極限。 或許因為威爾第的歌劇呈現了現實人生與優美旋律,而常被誤認是「通俗」而「膚淺」的,卻忽略了其劇作豐富多層次的藝術内涵;在這新世紀之初,適逢威爾第逝世百週年,全世界的歌劇院紛紛端出威爾第的菜餚之際,我們試圖以多元的角度,更深刻地剖析這位長期以來被誤解的歌劇英雄,試著歸還威爾第應得的歷史評價。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101期 / 2001年05月號
  • PAR表演藝術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音樂、愛情與救贖

    交響曲和歌劇,是西方音樂史兩種最重要的音樂形式。貝多芬之所以被稱為「樂聖」,就是因為他在交響曲的創作上,有空前的突破與革新,並將交響曲的內涵和思想,帶到更高的境界,為後代作曲家,留下巨大且深遠的影響。貝多芬一生共寫下了九首不朽的交響曲,相較之下,他的歌劇作品,就只有一部《費黛里歐》傳世,且從初稿到完成,前後共花了九年時間。難道,集合音樂、文學、戲劇、舞蹈之大成的歌劇,規模之龐大、組成之複雜,讓貝多芬也難以駕輕就熟? 或許我們該問的是,器樂寫作成就舉世公認的貝多芬,為何要挑戰自己不擅長、無法掌握的歌劇?眾所皆知,貝多芬一生遭遇許多苦難,最殘酷的,莫過於卅歲後就為耳疾所苦,最終導致兩耳全聾。面對人生的挫折,音樂與愛情,可說是他生命中僅存的救贖,而《費黛里歐》的創作,就是他意圖結合兩者的理想結晶該劇描述女主角為了營救夫婿而女扮男裝,以「費黛里歐」之假名混入監獄,救出丈夫,並獲赦免;現實生活中,嚮往愛情卻總是「悲劇收場」的貝多芬,也渴望一位聖潔的女性,將他從黑暗的處境中拯救出來。於是,費黛里歐的形象,成了貝多芬完美的投射。 除了深受與自身相繫的主題吸引,《費黛里歐》歷經上演失敗、二度修改,甚至引發華格納與馬勒對其音樂價值正反兩極不同的評價,直至今日成為德語歌劇的經典劇目,在他辭世後仍持續被討論、被搬演,何嘗又不是呼應貝多芬的乖舛命運,體現著由黑暗到光明的奮鬥過程?雖然不臻完美,《費黛里歐》仍記載了一位器樂大師對歌劇創作的摸索與嘗試,也見證歌劇發展史上,音樂如何戲劇化的進程,以及文本與演出的共榮關係。 最終,還是得回歸音樂。一如NSO音樂總監呂紹嘉說,《費黛里歐》能夠不朽,主要還是因為貝多芬的音樂:「貝多芬的音樂永遠都是很痛苦地生出的,就像我們在聆聽他的交響曲時會感受到,其中潛藏著一股非要克服什麼,非要達到什麼的意志力。」呂紹嘉強調,貝多芬的歌劇和莫札特或是威爾第那種義大利式歌劇所散發出來的優雅美感迥然不同,「貝多芬的音樂,常常讓人感覺到超越歌劇傳統形式的限制。」 NSO今年樂季壓軸,由蘇黎世歌劇院導演荷穆齊執導的《費黛里歐》,即是以革命性的手法來詮釋這齣「非典型」歌劇。有別於傳統方式,荷穆齊刪去了原作對白,改以字幕方式投影,交代舞台指示與對話,集中突顯貝多芬的音樂。荷穆齊表示:

    文字|黎家齊
    第270期 / 2015年06月號
  • 歌劇《費黛里歐》
    特別企畫 Feature

    《費黛里歐》 貝多芬唯一的愛

    「永遠的愛人」,是一封貝多芬沒有署名、沒有地址、日期不全,而且從未寄出的信。他將信件藏在他書房裡的秘密抽屜裡,就如同將對象藏在內心深處一樣,至今仍無法得知她是誰?不過,音樂是他的至愛,如果從他的作品中尋找,那麼包裝在男性英雄外表下的「費黛里歐」,絕對是唯一的答案。 歌劇《費黛里歐》是貝多芬費時多年、千錘百鍊的一齣歌劇。儘管許多人認為貝多芬不擅長寫歌劇,但他卻用音樂寫出了戲劇的訴求。七月,NSO即將與蘇黎世歌劇院跨國合作,並邀請知名導演荷穆齊來台執導。這齣將所有口說對話以字幕投影手法表現的全新創作,將如何搖撼台灣觀眾的想像?在聽荷穆齊現身說法前,讓我們先從貝多芬的愛,慢慢說起。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270期 / 2015年06月號
  • 貝多芬也期待著一位神聖純潔的女性,將自己從聽覺的黑暗地牢拯救出來,如同《費黛里歐》的女主角一樣。圖為英國國家歌劇院2013年製作。
    特別企畫 Feature 擺盪在崇高理想與激情愛戀之間

    尋求救贖,是貝多芬唯一的愛

    貝多芬終其一生,在道德的崇高理想和激情的愛戀當中搖擺。他總是會愛上身分尊貴的人妻。在純愛與慾望之間,似乎潛意識地選擇「無法圓滿」的愛情對象,也因此得以維持他自己在道德上的高標準和柏拉圖式的淒美愛情,然而卻又因為得不到而備受折磨。也許,只有對愛情的純潔想望能夠將他從肉體的病痛救贖出來,就如同將自己女性身分隱藏,帶著勇氣無懼地進入黑暗地牢拯救受精神與肉體折磨的丈夫的女英雄雷歐諾拉

    文字|林慈音
    第270期 / 2015年06月號
  • 《費黛里歐》新版於1814年5月23日在維也納凱特納門劇院首演,終於獲得重視。圖為當時的節目單。
    特別企畫 Feature

    歷經九年三版本 由黑暗到光明的奮鬥過程

    從一八○五年寫成並首演,歷經一八○六年的第二版,到一八一四年的第三版,貝多芬將鍾愛的法國劇作家布依歌劇劇本《雷歐諾拉或結髮之愛》,精雕修潤為自己唯一的傳世歌劇《費黛里歐》,並留下精采的四首序曲。從慘澹下台到成為德語歌劇的經典劇目,《費黛里歐》的創作與演出史,何嘗又不是與作品的精神一樣,體現著由黑暗到光明的奮鬥過程?

    文字|蔡永凱
    第270期 / 2015年06月號
  • 今人推崇《費黛里歐》,主因實不在於八股的劇情,而是貝多芬於其中嚐試以音樂展現戲劇的訴求。圖為2008年在法國史特拉斯堡的演出。
    特別企畫 Feature

    呼應時代氛圍 搭起統治者與市民的橋梁

    全劇以輕鬆的市民階級氛圍開始,在皮查洛上場後,走向英雄落難獲救的方向,雖是當時歌劇慣例,對於今日的觀者而言,難免有落差感。不可忽略的是,貝多芬以相當多的篇幅塑造洛可這個市民階級的代表角色,用他來銜接統治階級與市民階級兩個世界,展現貝多芬個人對於政治大環境的詮釋與期待。

    文字|羅基敏
    第270期 / 2015年06月號
  • 瑪彩琳娜愛上女扮男裝的雷歐諾拉(費黛里歐,立者),期盼與之共組美滿家庭。
    特別企畫 Feature

    女人救夫真英勇 上帝的審判最公正

    為什麼一個女人要女扮男裝,化名混進監獄打雜?為什麼黑心典獄長可以把「知道太多」的貴族抓入監牢?為什麼一對夫妻會在黑牢中唱起喜相逢二重唱?關於《費黛里歐》的來龍去脈與經典詠歎調,這篇讓你一次全知道!

    文字|林伯杰
    第270期 / 2015年06月號
  • 荷穆齊
    特別企畫 Feature 專訪《費黛里歐》導演

    荷穆齊 飛越傳統的高牆

    原本攻讀音樂教育的荷穆齊,原本想成為音樂教師,卻因機緣遇合,發現了「歌劇原來也可以是個有力的劇場」,於是跟隨東德導演庫佛學習,走上歌劇導演之路。以現代風格呈現的《費黛里歐》印證了他的理念:「導演的工作,不是要遵守一個也許對作品來說不怎麼好的傳統。傳統有可能是介於觀眾和真正作品之間的那堵高牆,有必要的話,我們必須把它拆掉。」

    文字|沈雕龍
    第270期 / 2015年06月號
123456下一頁

免費訂閱PAR電子報,獲取更多藝文資訊!

*通過遞交此表格,即表示您接受並同意已閱讀本網站的使用條款,私隱政策和個人資料收集聲明。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電子報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

  • 特別企畫 Feature

    池上秋收稻穗藝術節:源自於斯、生根於斯,望向在地的未來

  • 特別企畫 Feature

    移居前,不如先來地方創生駐村試水溫吧!

  • 戲劇(曲)

    2023臺灣戲曲藝術節 時空英雄結伴前行、豪傑聚首芝山論戲

  • 音樂

    以為遺忘的事物,耳朵會替你記得

    自由擊《20伍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