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波隆尼亞》(國立中正文化中心 提供)
特別企畫 Feature VIVA TIFA!2011「台灣國際藝術節系列」報導首發 從「華沙新劇團」 走入波蘭劇場

逼問現實的控訴.阿波隆尼亞 Poland & (A)pollonia

波蘭,一個從戰火灰燼中重生的國家。位在東西歐交界,處於舊制度和新社會之間的過渡;複雜歷史軌跡的深刻烙印,造就其文化上的多元,卻也帶來個人與集體認同的不安與追尋。從鐵幕年代到自由社會,反映在藝術上,極端的對立與矛盾,卻開拓出璀璨的壯闊風景。

波蘭的劇場脈絡,亦從兩條極端對立與矛盾的道路上展開,橫跨美術和劇場的總體藝術家導演塔都茲.康托,與貧窮劇場大師葛羅托斯基,形成兩大支流,前者以充滿力道的視覺設計為主體,後者純粹以演員身體與聲音穿透人心。在劇場型態上,則在「社會性」的政治、社區劇場的群體性,與「哲學性」探究的個人美學的並存發展中,創造出自廿一世紀波蘭的劇場之聲。

堪稱新一代波蘭劇場代表人物的導演瓦里科夫斯基,便充分展現了這樣的性格。其作品多以漂泊的波蘭身世為背景,探討歷史與政治的傷痛,卻又以異鄉人的孤獨姿態,投射個人之於集體意識的思索;鮮明個人風格的觀點與新穎的形式,揭開了一股波蘭的「新劇場」運動。且讓本期的特別企畫,為讀者導覽波蘭劇場的發展,以及瓦里科夫斯基與即將來台演出的《阿波隆尼亞》,看這個他山之石,將帶給我們什麼啟示。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免費訂閱電子報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