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作為演出情況最活躍、創作力最豐富多元的華文城市之一,在今年的上海世博會的文化項目中有相當高度的參與。由五月至十月,香港特區政府文化交流辦公室挑選了不同形式的演藝項目於世博會中上演,包括傳統粵劇、原創實驗劇場、現代舞創作、地道的流行音樂等,的確是一場混雜了東西方口味、濃烈港式格調的文化盛宴。
在如此一個面向國際的盛會,如何透過原創文化項目突顯香港的特色和位置,這策略無疑是重要;但同時又強調城市間互相參借、對照和審視的空間。如「城市當代舞蹈團」的《衣食住行》及《雙城記》──香港、上海、張愛玲,顯然是對應之作,加上作家身影漂流兩地,此地和他鄉再難以言明;至於以歷史出發的音樂作品《石堅》和室內歌劇《張保仔傳奇》則有脈絡的旁借,看是大時代的流變;而「進劇場」的《樓城》則是有關空間的創作,是有關城市的重要課題。
推介三地值得注視的原創劇作
然而在一系列由資深香港創作人或大型藝團擔綱的作品外,香港三個專業劇團則透過在五月中舉行的「京港滬三城青年戲劇導演作品世博展演季」,在上海與當地創作人觀摩交流。「展演季」由上海現代戲劇谷主辦,並與香港藝術發展局、北京戲劇家協會合作,向觀眾推介一些三地值得注視的原創劇作;這些作品皆由青年導演執導,一展各地劇場生力軍的各式面貌。
現代戲劇谷是上海目前一個值得注視的文化產業項目,它連結了上海市區中心和西部地區幾乎所有的重要劇場,成為一條演藝文化紐帶,有點像倫敦西區的劇場聚落型態,更主動地策劃主題展演、討論活動、海內外的劇場交流等,最近便發佈了「2010壹戲劇年度大賞」。除了內地孟京輝的名作《戀愛的犀牛》十周年紀念版獲選為年度大戲外,賴聲川和林奕華則分別奪得年度人物及年度最佳導演殊榮;這名單反映現代戲劇谷的發展視野看來不限於上海或中國,亦及整個華文劇場網絡。
因此,「展演季」的主辦是作為三城創作交流的平台是一次有意義的嘗試。開幕作品是改編自著名詩人海子作品的《太陽.弒》,由北京「優戲劇工作室」的邵澤輝執導;其他演出則包括北京「宇宙鋒視覺機構」的《泄密的心》(康赫導演)和「虛戈劇社」的《一齣夢的戲劇》(裴魁山導演)。上海方面則有「上海現代人劇社」和「上海話劇藝術中心」的參與,前者的《上流社會的腔調》由上海戲劇學院導演系的劉方祺執導,後者的《12個人》則是著名話劇演員田水的導演處女作。這些內地的青年導演都從事跨媒介的文化創作,舞台並非絕對的發表空間,而其觀眾亦來自不同層面;這走向是內地年輕創作人的共識,這固然讓「作品更加豐富與立體」(「展演季」藝術總監孟京輝語),但更肯定的是在推廣方面的可塑性。
香港小型劇團出馬展現多元性
而這次參與「展演季」香港的代表團隊則反映由藝術發展局資助的小型專業劇團發展的多元性;局方作為協調單位首要考慮作品在「展演季」中搬演的可行性,所以此行多是規模較小的簡便小劇場作品;演出劇目最後則由內地主辦方面選定。「影話戲」以曾在二○○九年台北「華文戲劇節」公演之小品創作《獨坐婚姻介紹所》出展,編劇劉浩翔近年一些剖析都市男女關係的作品令人驚喜,而導演羅靜雯則灌注予女性獨有的細膩。
探索施刑/受刑者內心世界的《想死》是編劇一休和導演王敏豪的一次風格化嘗試,作品張力相當具挑釁性,直逼觀眾去思考議題,在上海展演對首次面向內地觀眾的「7A班戲劇組」來說,作品無疑很具挑戰性。至於也是首度踏上內地舞台的「愛麗絲劇場實驗室」,其挾著多個香港舞台劇獎項的代表作《卡夫卡的七個箱子》則屬「大製作」了,演員人數是當中最多的;作品有卡夫卡作為脈絡,內地觀眾應該不難閱讀,更便於欣賞導演陳恆輝精緻的舞台處理。三個作品在近年香港原創作品的版圖中有一定位置;「展演季」一方面是交流平台,而作為試驗香港小劇場面對內地觀眾的場域也是有意義的開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