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藝術才華與行政管理才華一樣出色的中生代導演,可說是法國劇壇的中堅,又勇於對社會議題提出想法並付諸行動,打造當代法蘭西劇壇多元豐富的面貌。現在,就讓我們一一「點將」,讓讀者更深入認識他們的歷程與現況。
上世紀九○年代,法國導演安端.維德志(Antoine Vitez)猝然離世,其他重量級前輩導演光芒亦不復從前。劇場界無預警提早世代交替,多位卅歲上下的導演迅速站上前線。歷經廿多年磨練,當年的「五年級生」現已是法國中生代導演的中堅力量,構成當代法國劇場樣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主要有以下幾位:
史蒂芬.布隆胥維(Stephan Braunschweig)
一九六四年出生,二○一○年起擔任珂嶺國家劇院總監迄今。大學就讀於巴黎高等師範學院哲學系,畢業後進入安端.維德志(Antoine Vitez)領導的夏佑國家劇院(Theatre National de Chaillot)附設劇校接受三年戲劇專業訓練,創立「戲劇—機器」劇團。九○年代起,布隆胥維在法國劇場界嶄露頭角,一九九一年以《雪人三部曲》獲得劇評人公會最佳新進導演獎。九三年,不到卅歲的布隆胥維出任奧爾良國家戲劇中心主任。期間,他所導演的易卜生劇作《皮爾金特》在「巴黎秋季藝術節」演出,獲得劇評人公會年度最佳戲劇獎。二○○○年,布隆胥維被任命為史特拉斯堡國家劇院總監,除了積極加強國際合作製作之外,並且有系統地將史堡國家劇院演出的作品製作為DVD出版,如契訶夫《三姊妹》、易卜生《布藍德》、莫理哀《恨世者》等。此舉非但開各個國家劇院風氣之先,更大幅度提昇該劇院戲劇製作的能見度。近年,布隆胥維多執導現代經典劇作家作品,如二○一四年導演皮蘭德婁《六個尋找作者的劇中人》、易卜生《野鴨》(二○一六年重演),二○一五年導演皮蘭德婁《山中巨人》等。此外,布隆胥維也大力引介北歐新進劇作家如厲格(Arne Lygre)等人的作品。布隆胥維嫻熟舞台設計,其所導演的作品多由本人親自操刀設計舞台。舞台布景線條乾淨俐落,導演手法簡潔,結構井然有序。
史坦尼斯拉斯.諾德(Stanislas Nordey)
一九六六年出生,二○一四年九月起擔任史特拉斯堡國家劇院總監迄今。諾德科班出身,畢業於國立高等戲劇藝術學院。九○年代,他以執導德國劇作家許瓦布(Werner Schwab)等人作品,開始聞名於法國戲劇界。九一至九五年,諾德受邀為大巴黎聖丹尼斯市傑哈.菲利浦國家戲劇中心(le Théâtre de Gérard-Philipe)駐院藝術家。期滿後,時任巴黎南特爾-亞蒙迪劇院(Théâtre Nanterre-Amandiers)院長的前輩導演尚-皮耶.凡松(Jean-Pierre Vincent),邀其出任該劇院藝術總監。九八年至二○○一年,諾德出任傑哈.菲利浦國家戲劇中心主任。此後轉任布列塔尼國家劇院(Théâtre national de Bretagne)附設劇校教學主任暨駐院藝術家。期間執導加拿大劇作家瓦吉.莫阿瓦的現代亂倫悲劇《失火》,大獲好評。二○一一年,諾德任巴黎珂嶺國家劇院駐院藝術家。期間執導德國年輕劇作家安雅.希苓(Anja Hilling)的《黑色動物感傷》Tristesse animal noir,並主持劇本寫作工作坊。二○一三年任獲邀擔任亞維儂藝術節特約藝術家,於教皇宮導演奧地利爭議劇作家韓德克(Peter Handke)的《取徑村莊》 Par les villages。整體而言,諾德多執導現當代劇作家作品,尤其喜歡挑戰其他導演較少觸及的文本,例如帕索里尼以父弒子為主題的舞台劇本《寓言片段》Affabulazione,二○一五年在珂嶺國家劇院由諾德本人導演並擔綱演出。近年主要合作者之一是德國當代劇作家福克.李希特(Falk Richter),兩人將於二○一六年共同執導李希特的劇作《我是法斯賓達》。
艾曼紐爾.德摩西-莫塔(Emmanuel Demarcy-Mota)
一九七○年出生,二○○七年起擔任巴黎市立劇院總監迄今。大學就讀哲學系的德摩西-莫塔,自高中時代起就自組劇團,演出尤涅斯柯、皮蘭德婁、韋特金(Frank Wedekind)等現當代劇作家作品。九○年代中期,德摩西-莫塔與其劇團在大巴黎奧伯韋耶市的公社劇院推出多檔製作,如畢希納(Georg Büchner)的《萊恩尼斯與萊娜》Leonce und Lena,由德摩西-莫塔與哲學作家雷諾爾(François Regnault)共同翻譯,並由德摩西-莫塔導演,巡演兩年不墜。九八年,德摩西-莫塔執導雷諾爾重譯的莎劇《愛的徒勞》,進一步擴大知名度。該劇不但於九九年登上巴黎市立劇院的舞台,並獲得該年度劇評人公會的最佳新進導演獎。為進一步推廣該劇,德摩西-莫塔與雷諾爾共同將其改編為「青春版」,以平易近人又忠於原劇意旨的現代語言,期望讓青少年也能親近莎劇。二○○一年,德摩西-莫塔執導由雷諾爾重譯的皮蘭德婁《六個尋找作者的劇中人》,於巴黎市立劇院上演(今年一月重演,見本刊267期),以大氣流暢的導演風格,賦予經典劇作新生命。近年德摩西-莫塔最受讚譽的導演作品,莫過尤涅斯柯的系列劇作,其中《犀牛》特別為觀眾所知。除了導演工作以外,德摩西-莫塔優越的行政能力,使得巴黎市立劇院成為法國國際合作交流最活躍的劇院,台灣的原住民舞蹈、雲門舞集等團體,都曾經或即將在此演出。
歐利維耶.畢(Olivier Py)
一九六五年出生,二○一三年九月起擔任亞維儂藝術節總監迄今(參見本刊264期歐利維耶.畢專題)。歐利維耶.畢自一九八八年創立劇團以來,已經執導過四十齣劇場製作、二十五齣歌劇及多部影像作品,取材範圍從希臘古典悲劇到當代綜藝秀,形式多變。歐利維耶.畢與其他法國當代中堅導演最大的不同之處,在於他本身還是位優秀的劇作家。另一方面,他從不諱言他虔誠的天主教信仰及同性戀身分。這兩項看似衝突、既主流又邊緣的身分標籤,讓歐利維耶.畢有極高的熱情參與社會運動,並且時常高調反對保守勢力。「劇場即議場」,堪稱歐利維耶.畢最為法國觀眾知悉的藝術實踐。歐利維耶.畢的作品,著重指出劇場與現實之間的模糊界線,例如早年執導的《我們是主角》Nous, les héros(拉高斯原著劇本),或是由他編導的《喜劇幻象》Illusions comiques,都擅長運用布景(例如舞台上必出現的演員化妝台)點出劇場虛實本質,並融合不同表演風格以滿足豐富視聽享受。除了持續導演個人新編劇作,以詩劇寓言般的劇作風格探討情慾之外,近年歐利維耶.畢多致力於導演經典劇作,如克洛岱爾的《緞子鞋》 Le Soulier de satin、希臘悲劇《奧瑞斯堤亞》三部曲、莎士比亞《羅密歐與茱麗葉》等,風格多半深沉、晦暗,探索幽微人心。最新導演作品為二○一五年亞維儂藝術節演出的莎翁悲劇《李爾王》,將於明年三月訪台在「2016台灣國際藝術節」演出。
尚-方斯華.西瓦迪耶(Jean-François Sivadier)
一九六三年出生。勒芒斯藝術學院表演系畢業後,於一九八六至八九年間在史特拉斯堡國家劇院附設戲劇學校學習。早年曾演出多齣高比利(Didier-Georges Gabily)執導的戲劇。受高比利「劇本書寫為演出服務」觀念的影響,西瓦迪耶執導的作品,特別強調演出當下的劇場性,帶有野台戲風格。迄今為止導演的作品數量相對而言較少,但每一齣都令觀眾刮目相看。九六年,首齣編導作品《附設樂池的鏡框式舞台》在巴黎奧德翁國家劇院(Théâtre national de l’Odéon)演出,後於二○○三年改編重演,獲劇評人公會頒發年度最佳戲劇大獎。此劇以威爾第歌劇《茶花女》的排練過程為出發點,以幽默的方式探索觀眾與表演之間的關聯,以及「戲感」究竟從何而生。新世紀以來的執導作品,主要是與布列塔尼國家劇院、奧德翁國家劇院合作,包括博馬榭《費加洛婚禮》、布萊希特《伽利略的一生》、布克納《丹頓之死》、費多《馬克西姆家的夫人》、莫里哀《恨世者》等,以及由他本人自編自導的劇本《別碰我》等。其中,○七年執導的莎翁《李爾王》於亞維儂藝術節演出,不但演員表演能量極高,且台詞在導演的詮釋下充分動作化,將原本潛藏在莎翁文字中的舞台指示予以外顯化、表演化,整齣製作大獲好評。近作為二○一五年巴黎秋季藝術節的《演員台詞》,將希臘羅馬悲劇、莎翁戲劇台詞裁剪拼貼,交由年輕演員詮釋,體現「導」、「演」、「文字」之間的互動與辯證。
亞瑟.諾吉習爾(Arthur Nauzyciel)
一九六七年出生,二○○七年起擔任奧爾良國家戲劇中心主任。求學期間原本主修造型藝術與電影,一九八七年進入安端.維德志領導的夏佑國家劇院附設劇校接受專業演員訓練。初試身手的導演作品之一是貝克特劇作《噢,美好的日子》Oh les beaux jours,○三年在巴黎奧德翁國家劇院演出。○四年執導貝恩哈德(Thomas Bernhard)的《英雄廣場》Place des héros,讓這位奧地利劇作家的作品首度搬上法蘭西戲劇院舞台。諾吉習爾或許是美國觀眾較為熟知的法國當代導演,他所導演的戈爾德思劇作《黑人與狗的鬥爭》Combat de nègre et de chiens、《侯貝多如戈》Roberto Zucco都先在亞特蘭大首演,後赴法國演出。諾吉習爾多次與美國定目劇團(A.R.T.)合作,排演作品包括英國劇作家麥克.李(Mike Leigh)的《雅比蓋兒的派對》Abigail's Party 、莎翁名劇《裘力斯.凱撒》Julius Caesar等。其中《裘力斯.凱撒》於○八年在大巴黎地區克萊特爾市藝術中心演出,贏得法國媒體一致好評。二○一一年,諾吉習爾改編法國當代作家雅尼克.漢奈爾(Yannick Haenel)的小說《伊恩.卡斯基》(Jan Karski,二戰期間波蘭愛國知識分子),獲該年度劇評人公會頒發最佳外省戲劇獎。二○一二年導演契訶夫《海鷗》,在亞維儂戲劇節教皇宮演出。最近導演的作品是惹內(Jean Genet)死後出版的《閃閃發光》Splendid’s,將於二○一六年在珂嶺國家劇院演出。除了劇場導演工作之外,諾吉習爾也常擔任演員,曾於台灣導演蔡明亮的電影《你那邊幾點》中客串一角。
腓德列克.費斯巴哈(Frédéric Fisbach)
一九六六年出生。國立高等戲劇藝術學院畢業後,加入史坦尼斯拉斯.諾德的劇團演出。九二年,費斯巴哈首度執導戲劇作品,於大巴黎聖丹尼市傑哈.菲利浦劇院推出戈爾德思的《阿布與麥木納的月球冒險》Les Aventures d'Abou et Maïmouna dans la lune。九四年,費斯巴哈導演克洛岱爾的《給瑪麗的通知》L'annonce faite à Marie,之後又陸續改編或執導卡夫卡、拉辛、高乃伊、史特林堡等人作品。一九九九年,獲美迪奇基金資助赴日本交流,認識日本傳統藝術與劇作家平田織佐,並執導其劇作《東京筆記》(○八年在大巴黎傑納維利耶劇院以日語重演,平田織佐導演)、《首爾人》(○六年在亞維儂藝術節重演,費斯巴哈導演)。二○○○年至○二年為法國布列斯特劇院(Quartz de Brest)駐院藝術家,與日本偶戲劇團合作,推出由其導演的惹內劇作《屏風》Les Paravents。○二年起擔任大巴黎維特里市工作室劇院(Studio-Théâtre de Vitry sur Seine)總監,○六年至○九年擔任巴黎「一零四藝文空間」(Cent Quatre)總監。○七年受邀為亞維儂藝術節特約藝術家,改編法國詩人何內.夏爾(René Char)的《睡神書簡》Hypnos。二○一一年,於亞維儂藝術節推出茱麗葉.畢諾許主演的史特林堡劇作《茱莉小姐》。整體而言,費斯巴哈導演的劇目古今東西兼備(且有時顯得冷門),兼採各種表演形式(包括裝置藝術、影像、偶戲等),藉由異質元素的碰撞,將劇場形式打散以後重組,強調劇場演出的視覺效果,並且在紛亂的視覺意象裡呈現作品的多層次感。最新執導作品是羅馬尼亞裔劇作家亞歷珊卓.芭黛雅的《灰飛煙滅》,主題為全球化時代裡一般民眾所遭受的衝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