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AR表演藝術
特別企畫 Feature 特別企畫/二〇〇〇回眸「藝」瞥/衆聲喧嘩的二十世紀音樂

二十世紀表演藝術大事記 音樂篇

黑色字體為音樂藝術記事

紫色字體為政經科技大事

〇表西方

●表台灣和中國

~1909

1894年

〇德布西寫作《牧神的午後》。

1899年

〇西貝流士寫作國族主義音詩《芬蘭頌》。

●台灣公學校設「唱歌」課。

1900年

〇普森(V. Poulsen)發明世界第一台錄音機。

1901年

〇78轉硬膠唱片問世。

〇歐洲新藝術運動蓬勃發展。

〇義大利發明家馬可尼以摩斯電碼送出第一封電報。

1902年

〇義大利男高音卡羅素製作世界首度商業性錄音。

〇荀白克的《淨夜》首演。

〇德布西的歌劇《佩利亞斯與梅莉桑黛》首演。

1903年

〇萊特兄弟完成世界第一次駕機航行。

1904年

〇可雙面播放的唱片問世。

1906年

〇美國開始有廣播。

〇佛瑞斯特發明真空管。

1907年

〇馬勒擔任紐約大都會歌劇院指揮。

〇畢卡索首開立體派畫風。

1908年

〇福特的T型車量產。

●張福興赴日留學──第一位台灣赴日留學生

1910~1919

1910年

〇康定斯基發表現代藝術中的第一幅純抽象作品《即興14》。

〇斯特拉溫斯基的第一齣芭蕾舞劇《火鳥》首演。

1912年

〇荀白克的無調性作品《奔月小丑》首演。

〇拉威爾的芭蕾舞劇《達孚尼與克羅埃》首演。

●改清末隨意課之「樂歌」為「唱歌」,並列為學校教育正課。

1913年

〇可攜帶型留聲機問世。

〇尼基許指揮柏林愛樂錄製貝多芬《第五號交響曲》全曲,這是第一次完整的交響曲錄音。

〇「爵士樂」這個名稱首見於文章。

〇斯特拉溫斯基的芭蕾舞劇《春之祭》首演,現場引發騷亂。

1914年

〇奧匈帝國王儲斐迪南大公遇刺身亡,引發第一次世界大戰。

1918年

〇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

●義大利人帕器(Mario Paci)接「公共樂隊」指揮,並改名為「上海工部局管弦樂隊」

1920~1929

1920年

〇斯特拉溫斯基新古典風格的芭蕾舞劇《浦西奈拉》首演。

〇法國樂評人柯雷首先以「六人組」這個名稱稱呼歐瑞克、杜瑞、奧乃格、米堯、浦朗克及鐵耶菲爾六位作曲家。

〇轉盤形式的唱機問世,使唱機成為一般人買得起的聆聽工具。

●張福興創立台灣第一個管弦樂團「玲瓏會」。

1921年

●第一份音樂雜誌由北大音樂研究會創刊。

1923年

〇BBC播放柯芬園歌劇院推出的《魔笛》,這是歌劇首度出現在廣播中。

1924年

〇美國作曲家蓋希文的《藍色狂想曲》首演。

〇荀白克的《鋼琴組曲》首演,這是第一首完全以十二音技法譜成的樂曲。

1925年

〇貝爾格的無調歌劇《伍采克》首演。

1926年

〇安塞爾的《機械芭蕾》首演。

1927年

●第一所高等音樂學府「國立音樂院」在上海創辦。

1928年

〇蘇格蘭發明家貝爾得展示他發明的彩色電視機。

1929年

〇德國發明磁帶。

〇股市大崩盤。美國陷入經濟大恐慌

1930~1939

1931年

〇捷克作曲家哈巴的歌劇《母親》首演,是第一齣四分音歌劇。

1932年

●王光祈以「中國古典戲劇」論文,獲德國波昂大學音樂博士。

●哥倫比亞唱片公司灌錄第一首台語流行歌曲《桃花泣血記》。

1933年

〇因希特勒執政,包括荀白克、懷爾、克倫培勒、布烈希特、湯瑪斯.曼、弗利茲.朗、康定斯基及克利在内的德奧藝術家相繼流亡。

●教育部成立中小學音樂教材編訂委員會。

1934年

●赴日本學音樂的留學生由楊肇嘉領隊返國演出。

1935年

〇錄音機在德國上市。

〇蓋希文的《波吉和貝絲》首演。

●由李臨秋、鄧雨賢等人在台灣成立「歌人懇親會」。

1936年

●江文也以《台灣舞曲》入選柏林第十一屆奧運會藝術競賽,當年評審包括作曲家理查.史特勞斯(R. Strauss)。

1937年

〇蕭士塔高維契寫了第五首交響曲,標題為「一個蘇維埃藝術家對公正評論的答覆」。

1939年

〇德軍入侵捷克、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

1940~1949

1941年

●基督教青年會舉辦第一屆台灣新人介紹音樂會。

1943年

●公佈以國民黨歌為中華民國國歌。

1945年

〇美國將原子彈投於日本長崎、廣島,日本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

●台灣省立交響樂團在台北成立。

1946年

●國立師範大學(原省立師院)成立音樂科。

1947年

〇電晶體發明。

●全省音樂比賽開辦。

1948年

〇哥倫比亞公司展示軟膠LP唱片。

1950~1959

1952年

〇新力公司推出小型電晶體收音機。

〇約翰.凱吉的機遇音樂作品《4分33秒》首演。

1953年

〇Watson與Crick發展出第一個DNA模型。

●〇黑澤隆朝在巴黎發表論文,並播放所採錄的布農族《祈禱小米豐收歌》,引起民族音樂學者的震驚。

1954年

〇蘇俄發射人造衛星「史波尼克」。

1955年

〇非裔美籍女低音瑪麗.安德遜初登紐約大都會歌劇院舞台。

〇立體錄音系統發展成功。

●美國「空中交響樂團」(Symphony of The Air)帶著九十多位音樂家及九千磅重的樂器於台北三軍球場演出。

1958年

〇第一張立體聲商業唱片問市。

●江良規與張繼高創辦遠東音樂社。

1960~1969

1961年

〇巴比特發表首部為電子合成器譜寫的作品。

1962年

〇EMI唱片公司發行披頭四的首張唱片。

●教育部頒行音樂美術資賦優異兒童出國進修辦法。

1963年

〇鮑布.狄倫以Blowing in the wind首開抗議歌曲之聲。

1964年

〇錄影機量產。

1965年

〇波蘭作曲家彭德瑞基的鉅作《根據路加福音譜作的受難曲》首演。

1966年

●史惟亮、許常惠發起民歌採集運動。

1967年

〇卡拉揚創薩爾玆堡 「復活節音樂祭」。

1969年

〇美國太空人登陸月球。

1970~1979

1972年

〇新力公司推出第一台攜帶型錄影機。

●中小學資賦優異兒童音樂實驗班開始創立。

1973年

●亞洲作曲家聯盟中華民國總會成立。

1975年

●楊弦在台北市中山堂舉辦中國現代民歌發表會,演唱九首以余光中詩作入詞的歌曲。

1976年

〇美國作曲家菲力普.格拉斯的歌劇《沙灘上的愛因斯坦》於法國亞維儂藝術節首演。

1977年

●馬友友首次回國演出。

1978年

〇菲利浦公司宣告CD發展成功。

1979年

●文建會成立。

●台北市政府舉辦第一屆台北市音樂季。

1980~1989

1980年

●新象舉辦第一屆國際藝術節。

●師大成立音樂研究所,首設音樂學組。

1981年

〇IBM推出膝上型電腦。

●台灣民謠歌手陳達車禍死亡。

1982年

●國立藝術學院成立。

1986年

●教育部成立聯合實驗管弦樂團。

1987年

〇約翰.亞當斯的極限主義歌劇《尼克森在中國》首演。

●兩廳院正式啓用。

1989年

〇卡拉揚在薩爾茲堡寓所去世。

1990~1999

〇伯恩斯坦與柯普蘭過世。

〇柏林圍牆拆除。

〇羅斯托波維奇率團返回蘇俄演出。

〇「三大」男高音帕華洛帝、多明哥、卡列拉斯在義大利開唱。

1991年

〇蘇聯解體。

〇英國皇后合唱團主唱Freddie Mercury死於愛滋病。

1996年

●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成立。

(本刊編輯 黃俊銘綜合整理)

中文資料來源:

1. 趙廣暉編《現代中國音樂史綱》,樂韻出版社,1986。

2.《誠品閱讀》第八期,1993。

3. 許常惠《音樂史論述稿(一)》,全音樂譜出版社,1994。

4. 劉靖之《劉靖之談樂》,樂韻出版社,1994。

5. 楊澤編《七〇年代理想繼續燃燒》,時報出版社,1994。

6. 陳碧娟《台灣新音樂史》,樂韻出版社,1995。

7. 邱坤良《昨日自海上來》,時報出版社,1997。

8. 楊久穎譯《古典樂天才班》,大塊文化,1999。

9. 楊澤編《狂飆八〇》,時報出版社,1999。

感謝呂懿德提供英文資料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數位全閱覽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