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特婁位於加拿大法語系的魁北克省。早期由於天主敎對舞蹈的約制,魁北克的舞壇一直延到二十世紀中期才萌芽。蒙特婁在地理上,雖距美國現代舞搖籃紐約市不遠,但在文化上,卻和法國走得較近。因此,美國早期現代舞的浪潮只波及加拿大英語系的多倫多,而非蒙特婁。雖然魁北克早在一九四八年即有過幾位崇尙歐洲*Automatism的舞者,並提出舞蹈創作中個體性與隨興動作的重要,但是當今蒙特婁的編舞家則多出自一九六八年至一九八○年的新領域舞團(Compagnie Nouvelle Aire)。
新領域舞團的創始團員大多是體操選手。因此,該舞團的動作多是一些高危險性的翻滾和爆發性極強的衝跑。如今,這些動作已成爲曾是該團成員編舞家的作品特色。例如,洛克(Edouard Lock)和他的La La La Human Steps舞團,將這種動作配上龐克音樂及其他多媒體效果,以類似搖滾演唱會的方式吸引了大批非傳統舞迷的年輕觀衆。另外,如羅蘭(Ginette Laurin)和她的旋暈舞團(O'Vertigo)也以此種動作繼續對人體動作的極限,做新的嘗試與突破。
不過,新領域舞團出身的舞者也有人抛離那些劇烈動作而選擇其他表達方式。佛提耶(Paul-André Fortier)即採用簡約派(minimalism)的方式來傳達他對社會的看法。
蒙特婁的編舞家,在國際上知名的,還有擅長大型演出並一手包辦編舞、舞台設計、甚至作曲的培洛(Jean-Pierre Per-reault);另一位則是結合富有創意的服裝與祭典式作品的秀娜(Marie Chouinard)。
値得一提的是,蒙特婁的舞蹈界在八○年代之前,一直處在與外界隔絕的眞空狀態。因此,魁北克的舞蹈學者,也是新領域舞團的前任團員唐貝克(Iro Tembeck)才會說:「魁北克現代舞的歷史沒有任何傳統可言。」(註1)直到一九七九年,來自美國的編舞家達微塔(Dena Davida)在魁北克設立了一個實驗性的演出場所「唐匠」(Tan-gente),美國的後現代舞者才被引進。
蒙特婁的舞蹈界在八○年代日趨成熟,而當時歐洲的現代舞也正蓬勃發展。在這種機緣下,對舉辦舞蹈演出有豐富經驗的彭碧昻(Chantal Pontbriand)及「唐匠」的負責人達微塔等人,決定創辦「國際新舞蹈節」(簡稱FIND)。一方面引進歐洲興起的新舞蹈觀念,如碧娜.鮑許的舞蹈劇場(Tanzth-eatre);另一方面也讓蒙特婁當地的舞者有機會與世界上一流的舞團同台演出,並向世界舞壇展現蒙特婁舞蹈界在舞蹈創作上的成就。因此,在經過三年的籌備之後,第一屆的FIND便在一九八五年成功地創辦了。
由FIND的名稱可知,其所選擇的團體必須符合「新舞蹈」(New Dance)的範疇。根據彭碧昻的定義:「新舞蹈意謂嘗試以新的方式和觀衆溝通的舞蹈。」(註2)而達微塔更將新舞蹈的特色羅列如下:㈠取材自由,不受限於單一舞蹈技巧。㈡藝術家(編舞家、舞者、作曲家等)的平等合作關係。㈢多元文化的納入。(註3)FIND自創辦以來,每屆都會針對某國的舞蹈作特別介紹,例如第二屆介紹法國舞蹈,第三屆介紹日本舞蹈。由於FIND深受歡迎,自一九九二年起,由每兩年舉辦一次改爲每年舉辦一次。
FIND對蒙特婁舞壇的發展,貢獻良多。在引進國外影響方面,如蒙特婁舞團(Montréal Danse)便在去年演出由參與過第一屆FIND的日本舞踏編舞家Natsu Na-kajima所編的作品《鬼故事》。在向外界引介蒙特婁舞團方面,FIND邀請全球各地經紀人前來觀賞,並替當地舞團建立聯絡網;此外,FIND還爲加拿大培養了一群新舞蹈的觀衆,逐漸爲加拿大在世界舞壇爭得一席之地。
註1:Iro, Tembeck, Danser à Montréal: germination d'une histoiré chorégraphiqzue. Sillery: Presses de 1'université du Québec, 1991.
註2:Anne Flynn,“If It's Nouvelle in Montréal, It Must Be New,”Dance Connection, Sep./Qct. 1989, p. 37.
註3:Dena Davida,“New Dance: What It Is, Why, It Haappened, How It Stays That Way,”Dance Connection, Apr./May 1992, pp. 27-28.
*Automatism
Automatism源自法國詩人兼評論家布列東(André Breton)於一九二四年所發表的「超現實主義宣言」。Automatism指在反對外在價値觀及理性的束縛之下,自然地創作,是表達下意識行爲的創作手法。此宣言影響超現實主義畫派的產生,在舞蹈方面的影響較不明確,但却帶給魁北克早期舞者寳貴的創作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