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亞婷
-
達人推薦 本月我想看
桑吉加《那一年 這一天》 西薇.姬蘭告別舞台世界巡演
十月第一個週末的香港「城市當代舞蹈團」將上演藏族編舞家桑吉加的經典作品《那一年 這一天》。○九年曾在香港觀賞過首演版,記憶猶新。這支結合舞蹈、影像與大型舞台裝置的作品,展現桑吉加強而有力的大器風範,與流暢繁複的肢體語彙。從舞蹈結構看出桑吉加受到編舞大師威廉.佛塞(William Forsythe)的薰陶,靈活地將對位法(counterpoint)發揮於舞作當中。再加入舞者的獨白,以及作曲者李勁松於現場調控的抒情音色,傳達了少見於佛塞的人情溫暖。 同一週末上演的芭蕾名伶西薇.姬蘭(Sylvie Guillem)的告別舞台世界巡演,更是不容錯過。今年暑期在雅典歷史悠久的戶外劇場有幸觀賞,從開演的日落到終場的星空,四首姬蘭精挑的舞作,都來自她長期合作過的知名編舞家,包含佛塞、阿喀朗.汗(Akram Khan)、羅素.馬利芬特(Russell Maliphant)及馬茲.艾克(Mats Ek)。印象最深刻的,是馬利芬特為姬蘭與另一位外型與舞藝相似的女舞者新創的雙人舞,燈光設計搭檔霍爾斯(Michael Hulls)巧妙的光影互動,使舞台畫面生動許多,值得觀眾細細品味。
-
特別企畫 Feature 獨家專訪比利時編舞家
姬爾美可 結構之內,存在無限自由
她的舞,讓人感受到理性之美精準的結構、順暢的動作、與音樂無縫的契合與呼應她的人,也如同其舞:嚴謹分析、重視思考、要求細節。但姬爾美可也說,她不是會說:「所有人去左邊,然後去右邊」的編舞者,她與舞者一起分析舞作結構,提出一個框架,而舞者提供她們的答案。她說:「自由之內並不存在自由,但結構之內卻存在著自由。」暌違九年,羅莎舞團終將再訪台灣,趁著這次機會,本刊特邀舞蹈學者林亞婷越洋專訪姬爾美可,讓我們在經典將臨之前,了解這位當代舞蹈的領航人物。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充滿矛盾與宿命的人生縮影
《巴勒摩、巴勒摩》是為義大利西西里島首府巴勒摩市量身打造的舞作,多少影射了生活在這個以黑手黨著稱的無法之都裡的人生百態,以及無所不在的教會勢力。從開場的一整面空心磚牆轟然倒下後,舞者在滿地瓦礫中自在起舞,其中女舞者的強悍表現與男舞者的溫順態度,恰成對比,於是舞評人稱其為「鮑許最以女性為中心的成熟舞作」。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獨家越洋專訪芭蕾天后
西薇.姬蘭 永遠開放 永不設限
國際芭蕾舞巨星,來自法國的西薇.姬蘭將於今年四月首度來台演出「6000 哩外」。這位極少接受採訪的舞蹈名伶,這半年來,破例成為英國BBC紀錄片的主角,並在二○一三年年底也在日本同意台灣電視媒體的專訪,以及這次在她二月四十九歲生日前幾天,接受本刊的越洋電話訪談。 筆者曾經在二○○七年的香港藝術節,觀賞她與阿喀郎.汗的雙人舞《聖獸舞姬》,也於二○一二年在北京國家大劇院看過這次將來台演出的「6000 哩外」,印象深刻。我們的訪談,就從林懷民為她在《聖獸舞姬》所編的一段獨舞談起。
-
藝號人物 People 編舞家
阿喀郎.汗 奔向無止境的自我超越
阿喀郎.汗又要來囉!這位在台灣備受舞迷歡迎,次次到訪都給予觀眾驚喜的舞蹈家,這次將帶來探問自身身分認同的鉅作Desh,以僅僅自己一人的台上演出,搭配葉錦添獨特的舞台設計,顯然又是一次觀賞的驚豔!而不斷追求自我超越的阿喀郎,也在訪談中透露他將不再自己上台跳舞,未來將朝向電影創作發展
-
特別企畫 Feature
5位編舞家 5個驚世祭典
斯特拉溫斯基的《春之祭》,為何成為後世眾多編舞家意欲挑戰的里程碑?編舞家們到底如何將之解讀,然後構築出舞作?透過對尼金斯基首演版、碧娜.鮑許版、林懷民版、黎海寧版與沈偉版這五部《春之祭》的演出呈現與動作分析,或可看出其中端倪
-
回想與回響 Echo
越洋跨界 舞動驚奇能量
演出整體吸引人的原因,就在每位藝術家都以各自的方式勇於嘗試與冒險。但推陳出新之餘,仍能看出表演者的功力與長時期的關注。整場節奏,有嚴肅,也有逗趣。此次所有的港台合作,均展現高度的創意與對表演藝術的包容性。不同時代的精神也藉由不同形式展現。
-
復刻選文 面對大師
21世紀?就快到了啊!
時隔十一年,現代舞大師模斯.康寧漢(Merce Cunningham)以七十六高齡於四月再度訪台。為了將這個歷史性的事件留下紀錄,我們特別透過康寧漢舞團經理唐娜(Donna Richard)從中聯絡,敲定十四日中午十二點半僅僅半小時的時段裡,安排大師與台灣編舞家、雲門舞集藝術總監林懷民對談。
-
復刻選文 特別企畫
珍惜時間,繼續創作
近來,碧娜.鮑許及團員受邀到世界各地做「田野」,再回德國排練新舞。去年他們首度在歐洲以外的美國創作《只有你》,之後也首度到了遠東地區的香港,進行一次歷史性的工作為「九七的香港」編舞,以便今年能在香港演出。 本刊特邀剛好去年十一月也在香港編舞的古名伸,在大師來台前做一次近距離訪談。
-
演出評論 Review
落幕後,仍要talk about it……
或許創作者立場鮮明,淪為說教。而從另一種角度來看,歐美向來以蠻橫的方式入侵中東與西亞等國時,我們又如何看待?或回顧周遭值得我們勇於力挺的人事物,又是否被關注?這些議題,正是值得我們在演出之後,仍需繼續talk about it
-
特別企畫 Feature 《無處又遍處》現場演出舞者
布羅克.拉部藍茲:集中和專注,讓作品產生作用
這次由台北藝術節的專業團隊於松山文創園區精心策劃的佛塞影片、裝置藝術與舞團客席舞者布羅克.拉部藍茲(Brock Labrenz)的現場演出,規模之大,連德國的舞蹈專家都深表羨慕。以下僅針對其中兩項屆時邀請來台現場參與的創作團隊之展項,經由專訪的方式,進一步將其展出精華在此與讀者分享。
-
特別企畫 Feature
不安於「舞」的現代芭蕾大師
繼二○○六年巴伐利亞國家芭蕾舞團來台演出《身體協奏曲》,編舞大師威廉.佛塞的作品將再度訪台,只是這次不是舞作,而是由他親自規劃策展的新媒體藝術系列展覽,讓台灣觀眾得以看到他在舞蹈與肢體上的豐富思考,以及他與不同領域的激盪成果。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專訪重建指導談〈Sololos〉
葉亞苾:這是一支反映編舞家「多重人格」的作品
〈Sololos〉首演於一九七六年,當時由布朗本人與Wendy Perron等舞者共同演出,屬於她早期發展結構式即興實驗的代表作《排隊》中一段。長度雖然僅約十二分鐘,但這組五位舞者中,有一位跳到一半就會出列擔任Caller的角色,也就是對台上的夥伴們發號施令,叫他們隨指令跳某一段舞句,甚至隨時要求他們動作逆著做。因此每場演出會因當天Caller的不同指令而千變萬化,舞者們除了對動作要純熟到可自然地任意改變正反順序之外,被賦予重責大任的Caller更要機靈地維持整支舞的架構,將舞作流暢地順利完成,實屬一齣身腦並用的高難度舞作。 此次為北藝大舞蹈系擔綱重建指導的葉亞苾(Abigail Yager)於一九九五至二○○二年間曾任崔莎.布朗舞團舞者兼布朗的音樂助理,並於九六年隨布朗舞團與夫婿楊銘隆一起在台北國家劇院共同演出布朗的舞作M.O.。離團至今,她除了任教於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舞蹈系,也是世界各地受歡迎的舞蹈技巧老師與布朗舞作重建者,曾在法國里昂歌劇院、比利時國家劇院與PARTS舞校、美國ADF舞蹈節、韓國(藝大)、與台灣(北藝大)等地授課或排舞。趁此機會本刊也訪問了葉亞苾,一談舞作內涵與重建工作的重點: Q:這不是你第一次為北藝大重建崔莎.布朗的作品;我記得上次是二○○五年帶來的是《組合、再組合》Set and Reset。這一次跟一群新學生合作布朗的〈Sololos〉,你有什麼樣的感覺? A:這裡的學生真是棒極了。這次的過程跟上次差別很大,因為上次的計畫是直接整合到他們最後一、兩年的課程裡的;這回我們沒有機會這樣做。所以這次的規模比上次來得小很多。另外,這次作品比較短,需要學的東西也比較少,可以不用花那麼多時間。表演以即興方式進行,所以不完全算是重建原本編的舞,而是要培養出相關的技巧和反覆練習。我覺得這沒有比較簡單,這個作品其實相當困難,不過所需的時間確實比較少。 但我察覺到一個很大的差異:我們這回沒有時間建立起作品從何而來、要表達什麼的根基,而我之所以喜愛崔莎的作品,很大的原因正在於其肢體語彙本身常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美國後現代舞蹈家
崔莎.布朗 如科學家般的舞蹈實驗者
後現代舞蹈家崔莎.布朗於一九七○年就創立舞團,不斷實驗與創新,至今成為美國於世界上影響力最大的舞蹈家之一,定期受邀到歐洲各大劇院或藝術節巡演。除了舞蹈方面的才華,一九九○年代中期之後,她也開始以古典音樂編舞、編導歌劇,並廣受好評。而她長期從事的素描與繪畫也相繼受邀於歐美的美術館展出,才華洋溢,令人敬佩。
-
特別企畫 Feature
碧娜,持續起舞中……
碧娜.鮑許的舞作如同她的人令人念念不忘,雖然碧娜不在了,但她的舞團仍不會讓台灣觀眾失望,將在三月份前來踐履碧娜與台灣之約,帶著碧娜生前敲定的舞碼《水》,呈現巴西式的熱情歡愉。繼任碧娜擔任烏帕塔舞蹈劇場藝術總監的多彌尼克.梅希與人羅伯特.史登,這次也都將隨團來台,這兩位碧娜生前的工作夥伴,也是讓碧娜的動人舞作能繼續舞動的主要力量。
-
特別企畫 Feature 森巴節奏與亞馬遜雨林的熱帶風情
《水》 歡沁流動的生命之舞
鮑許向來愛在舞作裡玩水。這齣以「水」為名的作品並不是水用得最多的一支。除了影像中播放的大瀑布、亞馬遜河、海浪及巴西原住民小孩在河裡玩水的景象,舞台現場用到水的機會有限。但據藝術總監之一的羅伯特.史登所補充,鮑許或許當時是因水的流暢特質或水的生命力等方向而命名的,所以用的是葡萄牙文的「水」字gua。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專訪紐約布魯克林音樂學院「下一波」藝術節執行製作人
梅立陸:關鍵的挑戰,是為作品找到觀眾
近期,台灣新的表演藝術中心分別於台北、台中與高雄陸續邀請到著名建築師進行興建,令人期待。但在設計最新進的硬體設備之餘,人才的培育、節目的規劃與運作,以及觀眾的建立等面向也應刻不容緩。 位於紐約市曼哈頓旁的布魯克林區,近幾年轉型為年輕一代紐約客,尤其從事藝文與教育相關行業者,相繼湧入的社區。除了與曼哈頓僅一河之隔的地利優勢,布魯克林的人文氣息,尤其又以在此經營長達一百五十年的布魯克林音樂學院(Brooklyn Academy of Music,簡稱BAM)這個重要的在地藝文活動推動者而聞名。除了自一九八三年主辦的「下一波」(Next Wave)藝術節,成功地將世界一流的藝術家介給紐約客,平時的藝文咖啡與電影院(Rose Cinemas)等設施更為當地居民長期提供藝文活動的休閒場所。再加上二○○一年遷入此Fort Greene區的馬克.莫里斯舞蹈中心(Mark Morris Dance Center),更為居民注入新的活力。本文作者趁該藝術節的重要決策人物,也是「下一波藝術節」創辦人喬.梅立陸(Joseph V. Melillo,被暱稱為Joe)來台的機會,進行專訪,請他分享他任職長達廿五年的BAM工作精華。本文特以第一人稱口述方式,以完整呈現梅立陸的談話內容。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科特.尤斯《綠桌》 探討戰爭荒謬
今年九月初,台北藝術大學舞蹈學院推出西方舞蹈史上的重要現代舞經典、科特.尤斯的《綠桌》重建演出,也是該舞碼的台灣首演。尤斯當年以此舞探討戰爭的荒謬及揭露出戰爭背後的政客與既得利益者的虛偽,既有其時代氛圍的反映,到今日看來仍有其恆永不減的批判意義。與演出同時,也舉辦了「歐洲舞蹈論壇」,邀請國內外學者發表論文,從各層面探討尤斯與舞作的理念與美學。
-
特別企畫 Feature 以色列・巴希瓦舞團
Gaga上身 翻飛肢體狂潮!
享譽國際舞壇多年的以色列現代舞天團巴希瓦舞團,終於要來到台灣了!這個與瑪莎.葛蘭姆淵源深厚的舞團,也因藝術總監歐哈德.納哈林開創的嘎嘎(Gaga)技巧,發展出豐富多元的創作樣貌。此次訪台,巴希瓦將帶來納哈林的舞作《十載精采》,將許多該團的經典舞段編整入舞,更可讓台灣觀眾,一夜盡覽Gaga驚豔舞風!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實踐理論的舞動實驗場域
維也納Impulstanz舞蹈節於一九八四年由巴西的舞者伊斯麥爾.艾佛與其經紀人卡爾.羅森柏格創立,從內容僅有舞蹈課程,到加入舞碼展演,迄今已是全歐洲規模最大的舞蹈節。在為期一個月的演出節目中,今年安排了由卅九個團體推出四十七齣作品的九十五場表演,觀眾共二萬四千人次。包括當代歐美大師如季里安、崔莎.布朗、楊.法布爾、瑪姬.瑪漢等人的作品,都在此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