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堃儼表示:「我們希望能夠將臺灣國際打擊樂節大賽打造為像是柴科夫斯基大賽一樣的賽事,讓打擊樂的頂尖好手有一個有效地被世界認識的平台。(擊樂文教基金會 提供)
焦點專題 Focus 敲響世界 一擊必勝/擊樂大賽

全球擊樂震撼 為人才打造頂尖平台

專訪黃堃儼談「第一屆臺灣國際打擊樂節大賽」

即將與第九屆「臺灣國際打擊樂節」同步舉辦的「第一屆臺灣國際打擊樂節大賽」,是台灣第一次舉辦國際級大型打擊樂音樂賽事,主辦單位擊樂文教基金會如何規劃與思考,都讓外界相當好奇。朱宗慶打擊樂團資深團員既評審之一的黃堃儼表示,趁著國際打擊樂節世界各國頂尖團隊齊聚台灣的機會來舉辦大賽,正是期待藉此讓高手相互觀摩,也讓優秀新生代能被世界看見。

即將與第九屆「臺灣國際打擊樂節」同步舉辦的「第一屆臺灣國際打擊樂節大賽」,是台灣第一次舉辦國際級大型打擊樂音樂賽事,主辦單位擊樂文教基金會如何規劃與思考,都讓外界相當好奇。朱宗慶打擊樂團資深團員既評審之一的黃堃儼表示,趁著國際打擊樂節世界各國頂尖團隊齊聚台灣的機會來舉辦大賽,正是期待藉此讓高手相互觀摩,也讓優秀新生代能被世界看見。

第九屆「臺灣國際打擊樂節」(Taiwan International Percussion Convention,TIPC)與以往最大的差異,就是同時舉辦了「第一屆臺灣國際打擊樂節大賽」(TIPC Competition)。這是台灣首次舉辦國際型的打擊樂賽事,不僅參賽者,全世界關心擊樂的人口,都將焦點聚集台灣。對於大賽的運作,我們有太多問題想發問,為此,本刊特地訪問了朱宗慶打擊樂團資深團員,也是本屆擊樂大賽四重奏組評審黃堃儼,為我們一一解答。

Q:能否請您談談於舉辦擊樂大賽的起因為何?

A對於音樂競賽,其實朱宗慶老師早年是極不贊成的。將藝術作為競賽,很容易使得藝術變質。音樂應反映於生活,然而當音樂作為競賽後,對於輸的挫敗與挫折,很可能使人產生自我懷疑,反而失去了學習藝術的初衷與本質。一九九三年樂團開始辦理臺灣國際打擊樂節,時至今日已廿四年,台灣的打擊樂已相當興盛,與國際間各項演出、學術的交流都很蓬勃,而且在本土作曲家擊樂作品的委託創作、演奏人才方面都趨於成熟,此時舉辦比賽,可以讓比賽真正成為一個媒介平台,讓人才、作品都能透過這個機會被國際看見,也讓比賽能擺脫比拚勝負的局限,提升至高手間相互觀摩的格局,人才亦能藉此獲得國際能見度。

Q:大賽與TIPC臺灣國際打擊樂節一起舉辦,是否有特別的用意?

A如同之前所說,擊樂大賽希望在人才的挖掘、平台的效益兩方面,都能有最高的格局。固然同時舉辦打擊樂節與大賽,對基金會與樂團來說都是很重的行政負擔,但在打擊樂節舉行之際,國際上各名家都來到台灣,各個藝術經紀公司也會來到此處尋找明日之星。此時不只評審是專家,觀眾中也充滿著打擊樂界裡的名家高手與伯樂。這次大賽的首獎與貳獎得主,都將在打擊樂節最後一天的音樂會裡展演,在這樣的場合中,全世界一線的演出者與經紀人都在這裡,相信更能充分發揮透過大賽挖掘人才、提供人才未來舞台的功能。

Q:請問此次大賽的規則、分類或限制如何制訂?

A這次比賽分為木琴獨奏與四重奏組,不限國籍,主要以廿五至卅五歲這個區間的演奏家為參賽對象。木琴獨奏是打擊樂中最常被單獨挑出的項目,曲目多也很普遍;然而重奏畢竟是打擊樂世界中非常迷人的一部分,考量到展現團隊性、曲庫數量及實際執行的難度,於是便安排了四重奏作為此次大賽的另一組別。重奏組合在組隊上較為困難,為了便利大家組隊,同時也不希望參賽者都太資深,因此設計了總合不超過一百四十歲的限制,來控制參賽者的年紀。

Q:比賽「選定曲」與「自選曲」的選擇如何訂定?

A本次大賽不分組別,都先進行演奏影片初選,之後進入現場演奏賽程。木琴獨奏組共分三階段,初賽、準決賽與決賽,四重奏組則少了準決賽階段。針對初賽與準決賽,參考各國際擊樂大賽的曲目,不同賽程分別有不同的演奏曲庫,參賽者須從中選擇作為比賽的「選定曲」。木琴組在準決賽時除了第二首選定曲外,還須另擇一首「自選曲」。決賽部分,除了一首自選曲,皆須演奏主辦單位委託創作的作品,所有參賽者將在賽前兩個月收到樂譜,讓各參賽者都能公平展現其演奏能力。由於現場賽程曲目不能重複,順利進入決賽的參賽者,木琴組共須演奏五首曲目、四重奏組三首。

Q:「四重奏」與「木琴」兩組相較,少了「準決賽」一輪的目的為何?

A四重奏組隊相對困難,一開始預期會參加的團隊就較少。另一個原因是四重奏每組的換場準備時間至少是木琴組的三至四倍,再多一輪恐怕賽程在時間安排上會非常困難。考量基本參與的數量與執行條件,因此四重奏組不安排準決賽。

Q:決賽曲目設定由大會指定委託創作木琴協奏曲與重奏曲是否有特別用意?能否透露曲目內容?

A從樂團開始發展以來,就一直以開發本土作曲家作品為一個重要的任務。這次的大賽特別指定委託創作作為決賽曲目,也是基於此一目的,另外則是因為演奏全新曲目對每位參賽者來說準備上也比較公平。這次委託創作的木琴協奏曲由張瓊瓔創作,在創作素材上,選用了相當多的台灣元素,譬如傳統歌謠、原住民音樂等。四重奏曲目由作曲家洪千惠創作,為了呼應四重奏的「四」,她在這個作品中採用了許多數學的概念,很特別的是這個作品並沒有指定四個聲部的樂器,端看各組要如何去選擇、詮釋再創造。

Q:參賽者由名單看來相當國際化,能否請您談談他們的背景?

A以木琴組來看,這次進入初賽的演奏者共四十八名,除了台灣的選手,也有許多來自日本、美國、法國、波蘭與中國的音樂家,國外的音樂家中以日本人居多。這個現象除了反映出日本長期以來就是木琴演奏的大國,同時也反映了台日兩處的地緣關係。四重奏組共十組入選,隊伍來自香港、澳門、韓國、西班牙、英國、保加利亞等,當中也有幾組是由朱團正在國外進修的團員與其國外的朋友共同組隊回到台灣,整個來看,重奏組形成了歐洲與亞洲的對決形勢,非常有趣!

Q:請問未來大賽是否會持續舉辦?對於大賽的未來,有怎樣的期待?

A未來將持續與每屆的臺灣國際打擊樂節共同舉辦,以期能夠持續發揮、累積大賽作為平台的最高效用。我們希望能夠將之打造為像是柴科夫斯基大賽一樣的賽事,讓打擊樂的頂尖好手有一個有效地被世界認識的平台。

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認識大賽評審團

公平是許多音樂比賽重要的指標,為了使評選過程更透明,此次大賽將在每一輪評分後立即具名公布評分結果,除考量公正性,更希望使參賽音樂家,了解不同評審對演奏所關注的重點。大賽評審團都是國際間具有聲望的音樂家,主辦單位力求評審的國籍、專長、風格多元,希望能維持觀點平衡、確保評審的客觀性,為參賽者提供多視角、豐富的藝術觀點。

木琴組評審麥可.伯瑞(Michael Burritt)、艾曼紐.賽瓊奈(Emmanuel Séjourné、神谷百子(Momoko Kamiya、吳欣怡、吳佩菁

麥可.伯瑞現為紐約羅徹斯特伊斯曼音樂學院打擊樂系主任,其木琴獨奏作品被視為經典曲目並常被選為國際大賽指定曲。賽瓊奈為法國史特拉斯堡音樂院打擊樂學系主任,立足古典外亦擅長爵士、搖滾等各種音樂風格,早在一九八四年就投入劇場音樂創作。神谷百子曾於一九九五年贏得盧森堡國際打擊樂大賽首獎,現為日本洗足學園音樂大學擔任教授。兩位台灣籍評審為吳欣怡與吳佩菁,前者曾獲全美打擊樂大賽首獎,現於美國西北大學音樂系打擊樂系任教,曾在許多國際打擊樂競賽中擔任評審,創作涵蓋木琴獨奏與交響樂;吳佩菁現任教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音樂系,為朱宗慶打擊樂團資深團員,其六槌演奏藝術享譽國際。

四重奏組:尚.喬法瓦(Jean Geoffroy)、佐坦.拉斯(Zoltán Rácz)、茱莉.希爾(Julie Hill)、凱西.肯格羅西(Casey Cangelosi)、黃堃儼

喬法瓦曾任巴黎管絃樂團定音鼓首席,現為史特拉斯堡打擊樂團藝術總監,並曾出版多本擊樂教學書籍。佐坦.拉斯現為布達佩斯李斯特音樂學院的教授,一九八四年創立了聞名的阿瑪丁達打擊樂團,該團在傳統擊樂文化與新創打擊樂作品方面都取得了亮眼的成績。茱莉.希爾為國際打擊樂藝術協會總裁,是全球推崇的演奏家、學者。肯格羅西在打擊樂演奏、創作與教學三方面皆獲各界高度評價,現任教於西維吉尼亞州雅典市協和大學。黃堃儼現任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兼任助理教授、國際打擊樂藝術協會台灣分會秘書長、朱宗慶打擊樂團資深團員,為理論研究、作曲、演奏三方兼備之擊樂音樂家。(廖詩昀)

Authors
作者
專欄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