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高音林玲慧認為所有有心認識更具共鳴、更有效率發聲的讀者與學生,第一步就是要意識到自身文化背景的特色,若屬於習慣活在規範框架裡的性格就必須試著打開心房,才能事半功倍探討其他的技術性問題。除了吸氣吸得深、力量向下扎根、肌肉放鬆、聲帶閉緊、頭腔發聲點等微細但關鍵的身體調整外,不同的語言造成的發音習慣也需注意……而經過長期練習、準備好「發聲」的一切後,林玲慧說,上台時就忘掉所有的規則吧!不刻意突顯技巧,一切注意力都要放在好好表達音樂裡的情感。
「我在義大利留學時,發現他們的歌聲為什麼會如此亮麗、外放,追根究柢,不是因為發聲方法的差異,而是和民情風俗、飲食習慣有關。」女高音林玲慧談人聲製造到最後,延伸出的核心問題不在於技巧如何達到,而是突顯出聲音總是真實反映出心聲,甚至能把一個人身處的文化脈絡都體現出來。「比如很多時候我叫學生手張開,他們最自然的反應就是打開手肘,完全忽略還可能有手臂、肩膀的動作。」相較於義大利人說話一定要大幅比劃,雙手不用就幾近「失語」,台灣女生多數時候被要求要端莊、有氣質、說話輕聲細語,自然也就造成了截然不同的聲音表現。
所以林玲慧認為所有有心認識更具共鳴、更有效率發聲的讀者與學生,第一步就是要意識到自身文化背景的特色,若屬於習慣活在規範框架裡的性格就必須試著打開心房,才能事半功倍探討其他的技術性問題。
好的發聲,從呼吸開始
關於實際操作,林玲慧率先提點出「發聲」的好壞與否,最大的關鍵就在尚未發聲之前:「一般人如果沒有注意,通常吸氣只到胸腔,因為不深,說話時氣流會直接打喉嚨,既傷聲帶,發音品質也不佳。」
不過要能吸得深,不只是注意與否,更需要長期訓練。她這次因為帶領雲門舞者練習《定光》中的歌唱段落,才發現即使是善用身體的舞者,也在「呼吸」上屢屢卡關,「因為他們好像比較容易把『呼吸』當成『動作開始』的暗號,而沒有意識到氣息可以沉入下半身。」
於是林玲慧要大家先把腹部想像成一個氣球,吸氣時要吸到身體最底部(相當於與氣球吹口相對的那個點),直達下盤(腰部以下),這時尾骨會往後撐開,橫隔膜左右張開,如此一來,身體就是一個充飽了氣的狀態。此時試著發出聲音,氣流會像從鼓脹的氣球吹口快速噴射,利用這樣的氣壓發聲,效果最自然、最省力。
然而,聲帶此時不是反而遭受到更大的氣流持續衝擊嗎?「因為有橫隔膜作為緩衝,它像一張彈簧床一樣,因此氣流再大也不會讓聲帶受損。」林玲慧進一步解釋吸不夠深會引發的後果:「通常舞者都會吸到肺以上或咽喉處,這時氣流沒有地方可以製造氣的壓力,或是製造壓力的空間太小,就會直接衝到聲帶。」
吸得飽滿後,還要注意腳趾要往地板下抓,彷彿整個人生了根,如此才能與向上噴射的氣流產生反作用力以維持高壓。她說這很像是拳擊選手,雖然他們看起來一直在台上跳躍,可是每個人力量一直都是往下扎的,所以怎麼推都推不倒。她也舉出自己在排練《蝴蝶夫人》時,因為很多段落都要跪著,這時往下扎根的力量如果夠強,常常會使兩膝蓋瘀青,所以為了達到最好的發聲狀態,她一定會戴上護膝演唱。
吸足了氣,肌肉還要記得放鬆,身體繃太緊就像水晶杯被整個握住,怎麼敲都敲不響,演唱時,只要專注一個點使力(稍後在「頭腔」處會繼續解釋)就能有好的共鳴。林玲慧特別提醒:「幫助發聲的是音箱(身體),而不是外顯的大小聲,放鬆身體才能有泛音,不然就會像鋼琴蓋沒打開,聲音小一半。」
當前述要點都熟練後,身體慢慢就會變得像是冰淇淋車上的叭噗,每一次把氣送完,就又能自然而然地回到充滿氣的狀態。
學習重點:
- 來自不同國家、文化的人們,他們的發聲方法會不一樣嗎?台灣人特有的發聲方法觀察!
- 人體是如何發聲?發聲部位只有喉嚨跟腹部嗎?
- 把身體視為發聲物件,牽一髮而動全身,發音也是如此,但發音部位又是如何帶動全身肌肉呢?
讓我們一起認識自己的聲音與身體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