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毓庭
-
焦點專題 Focus
音樂工作者吳毓庭的新樂季必賞清單
新樂季場次我選:TSO 殷巴爾、白建宇與TSOTSO 林圖、三浦文彰與TSONTSO 霍內克與國臺交NSO 準.馬寇爾、尚.伊夫.提鮑德與 NSONCO 《甘露水》
-
特別企畫 Feature
伴我一起成長的夥伴
《PAR》第二次改版時,我正過著幾乎兩天一次,從古亭走到中正紀念堂的日子。有時參加樂團演出,有時看戲,更多時候在追舞;從雲門到瑪姬.瑪漢,讓自己離開譜面,繞行另一種軌跡。所以2004年9月的「林懷民與陳映真答客問」,與隔年1月的「山海塾」企畫,都讓我忍不住買下來。 也很難忘記2007年5月號,爬梳阿班.貝爾格四重奏近40年的演奏生涯,2008年3月二度討論如日中天的里契特拉,是否會成為帕華洛帝接班人?還有始終敬佩的Midori在同年6月登上封面。伴隨《PAR》每月出刊,遠方的藝術家與靈感,逐漸與我的學生生活親密起來,甚至生成想書寫跨界散文的渴望。 2012回到台灣,《PAR》成為我觀察演出生態的光源。尤其喜愛「藝活誌」中,作者群常用分解和弦即興般的筆法寫人物與生活,讓創作者的內在能如月相被顯現。後來有幸與雜誌合作,陸續採訪了即將來台的名家、從小仰慕的老師,還有藝術與植物的共生。遠遠近近的主題,讓我更加感到每一本《PAR》,都像是夜空中的星體,在頭頂視野中開展。 因為撰稿,我總會獲得一本屬於自己的雜誌,不過最後我都把它們送給了身邊適合某個主題的朋友(都是還未踏進劇場的那群)。因為當他們在翻閱時,《PAR》會繼續閃爍,牽引出一條更長的星河。
-
焦點專題 Focus
音樂職傷的迷思與轉機
鋼琴家郎朗4年前因練習過度,導致左手手臂受傷,休養了1年多才重返舞台。他在2019年接受《紐約時報》訪問時沒有多談復健過程,倒是說了一句:「我利用這段時間重新思考了我所做的一切。」 作為樂界指標性人物,郎朗的話也為長久以來各界對音樂職傷的討論,畫出了不同重點:受傷不該只是埋頭關注生理的治癒,若能從心態、思維全面調整,未來的音樂之路反而更加寬闊。 本期專題將帶大家從音樂家、醫生、學者等多方角度,談一談在現代的醫療與音樂環境中,有哪些更理想的應對方式,讓職傷也能夠是嶄新的開始。
-
焦點專題 Focus
音樂職傷「不」迷思
音樂家練習樂器累積的痠痛最好透過按摩舒緩?演奏家演奏時身體隨意搖擺容易拉傷肌肉?這些你我經常聽到的討論,是否為造成職傷真正成因?亦或者只是迷思?
-
焦點專題 Focus
多麼「痛」的領悟 那些音樂家走過的職傷歷程
音樂職傷經常是突如其來找上門,成因可能是錯誤姿勢也可能是心理壓力,本文藉由採訪4位音樂家們「痛」的領悟,分享他們走過的職傷歷程。
-
焦點專題 Focus 訪復健科醫師蘇炯睿
演奏傷害絕非不治之症
走進蘇炯睿治療音樂家的診間前,會先經過一間約莫學校教室大小的病房,房裡坐滿了在手臂、腿部貼著電療感應器的病人,他們不約而同都緊閉雙眼,看起來像在努力忘卻身體的不適(註)。蘇炯睿看向他從美國引進的表面肌電圖儀器説,「過去音樂家如果肌肉拉傷或筋膜受損,通常就只能接受熱敷或電療。現在已有許多非常有效的治療方式,演奏傷害不該還像以前一樣被認為是不治之症。」
-
少年往事
「自由但快樂」的女孩
鋼琴家葉綠娜臉書上轉貼著鋼琴家夫婿魏樂富寫的十四行詩,接續幾篇則分享了路上偶遇的橄欖樹、山中的僧侶以及夜晚盛開的白色曇花。如此活躍的鋼琴家,卻鮮少分享自身演出,發文多在呈現日常生活裡打動她的那些人、事、物,別人不一定理解,但其趣味與珍貴絕不會因此被動搖。發文儘管看似隨機、偶然排列出她的人生,只要仔細檢視,便會發現它們都聯繫著葉綠娜的年少,影子般映照出數十年如一日的性格。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臺灣國樂團音樂總監
江靖波 從西樂跨足國樂 「異」「同」中打造新聲
訪談進行的十一月初,臺灣國樂團的家臺灣戲曲中心內外還不時迴盪著施工的敲打與電鑽聲,然而走動於此的團員似乎並未受外界影響,身影與步伐都特別從容、平穩。如果說這樣的氣氛是導因於新任音樂總監江靖波為樂團設立的目標既明晰又充滿希望,透過他專訪時的回答,確實也能讓樂團外的其他人感受到某種久違的悸動與企盼。
-
音樂 林品任與長榮交響樂團「冬遊俄羅斯」
漫步北國的華麗與深沉
時至冬日,在跨年之前,長榮交響樂團以俄羅斯出品的精采樂章,帶領樂迷領略北國的多彩風貌。「冬遊俄羅斯」音樂會由莊文貞指揮,邀來小提琴家林品任演繹柴科夫斯基小提琴協奏曲,另也將演出俄國音樂之父葛令卡的《盧斯蘭與魯蜜拉》序曲與拉赫瑪尼諾夫第二號交響曲,音符將帶著樂迷,在這一夜漫步俄羅斯的華麗與深沉。
-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鋼琴家暨作曲家
周善祥 「融」的靈魂 讓世界一切納入己身
從小被視為神童的鋼琴家周善祥,當年引領他踏入古典樂世界的正是音樂神童莫札特,莫札特的創作風格融匯多元,周善祥也在創作中仿效偶像,他說:「生活在現在這個世界,最棒的一件事就是不曾有一個時代像今天這樣自由,人類可以同時聽到橫跨千里、橫跨千年的音樂,這個時代特質是我想放進來的。」對古典樂的熱愛,讓他更積極於與世人分享古典樂的美好,周善祥讓世界的一切納入己身,像莫札特那樣輸出開展,所有人便都在他的影響下,被凝聚了起來
-
焦點專題 Focus 當樂聖遇上莎士比亞
穿越時空的共鳴
十八世紀末至十九世紀初在德語地區興起的浪漫主義文學思潮及莎士比亞熱,身在這樣的熱潮中,貝多芬也被莎劇描述的豐富世界與人性情感所吸引,除了自身擁有多版本的莎劇全集德文譯本,還數次想送莎翁全集給心儀對象,可見他也是鐵粉之一。而他也常以莎劇場景或角色編織入樂,《科里奧蘭》、《羅密歐與茱麗葉》、《哈姆雷特》、《馬克白》、《暴風雨》等,都能在其經典中覓得蹤跡
-
焦點專題 Focus 貝多芬如何與現代表演藝術對話?
跟著他,你就會找到自己的詮釋
直播鏡頭前,指尖細膩變化著觸鍵速度,鋼琴家江恬儀以靈活、務實的思考,用匈牙利作曲家巴爾托克的《小宇宙》練習,提點出舒伯特即興曲的三連音況味;帶領舞者深入台北市中心,在北門前撐起身軀與拱形相應。編舞家蘇威嘉則是重新將「形狀帶到戶外,讓更多人可以接觸,進而得到理解舞的勇氣」。 兩位長年從事舞台工作的藝術家心態開放,總樂於嘗試拓展自己的演出邊界,不過直到這次對談前皆未有合作機會。如今貝多芬主題先行,他們通過談論過往的貝多芬經驗,以及對貝多芬在當代表藝生態中的觀察,帶來如奏鳴曲式一般的兩個主題陳述,最後在「發展部」中融合出富饒、充滿想像力的變貌。
-
焦點專題 Focus 豎琴演奏家 解瑄
一場盛放的準備
解瑄與家人居住在陽明山竹子湖一帶,生活始終貼合著植物展開。婆婆隨緣種的各色蔬果會長出特別模樣,她自己則愛透過攝影貼近大自然,特別是捕捉「有動物的植物」畫面。家門口紫玉蘭一歲一開,如同藝術的生命,她也期待延續到創作上,「我之後想把對植物的認識和攝影作品都變成音樂,製作一張green harp專輯!」
-
焦點專題 Focus 南管演奏家 王心心
播種 體會堅韌的慢
小時候在福建家鄉,丘陵地上到處都種著花生,王心心也種過,一步兩顆、兩顆地播下種子,每播一次就用全身力氣將種子踩進土裡,植物熟成和自己於是有了更深的聯繫。這讓王心心有了親近植物的童年,也逐漸學會什麼是「等待」,她說:「其實就好像南管,這種音樂這麼慢,它的速度與表現就像植物生長,不能急。」
-
特別企畫 Feature 女高音林玲慧談發聲方法與練習
發聲 從文化背景到認識身體
女高音林玲慧認為所有有心認識更具共鳴、更有效率發聲的讀者與學生,第一步就是要意識到自身文化背景的特色,若屬於習慣活在規範框架裡的性格就必須試著打開心房,才能事半功倍探討其他的技術性問題。除了吸氣吸得深、力量向下扎根、肌肉放鬆、聲帶閉緊、頭腔發聲點等微細但關鍵的身體調整外,不同的語言造成的發音習慣也需注意而經過長期練習、準備好「發聲」的一切後,林玲慧說,上台時就忘掉所有的規則吧!不刻意突顯技巧,一切注意力都要放在好好表達音樂裡的情感。
-
特別企畫 Feature 美國
跨界邀演開發新路線 展現被遺忘的女力之聲
紐約愛樂、舊金山交響都因疫情取消至年底的演出,其餘樂團則還在觀望。適逢二○二○年為憲法第十九條修正案(完整保障了美國女性的投票權)通過一百周年,樂團紛紛以女性作曲家為主題,介紹許多被遺忘、同樣值得被關注的聲音。另外,邀請非典型古典音樂家參與演出的情形也更為普遍,顯示美國樂團開發新路線、新聽眾的企圖不減。
-
特別企畫 Feature 歐洲
穩守經典疫中求變 亮眼明星橫掃各團舞台
馬勒、理查.史特勞斯等後浪漫作品仍是各大樂團新樂季的主力曲目,但指揮新人輩出,洋溢經典新詮的引頸氣象。鋼琴家以伊格爾.列維特(Igor Levit)最為活躍,改變了過去幾年完全由特里福諾夫(Daniil Trifonov)和王羽佳雄霸的態勢,而男中音克利斯欽.葛哈爾(Christian Gerhaher)則是另一位台灣樂迷較不熟悉、但頻頻出現在節目表上的歌手,在新樂季中不可不認識。
-
特別企畫 Feature 提案1:就做你最擅長的事吧! 持續練功的努力家們
林威震 14天,讓生活另開視窗
在美國疫情失控之前回到台灣的林威震,體驗過十四天隔離檢疫的焦躁不安,也終於有機會做了一些之前完全沒有時間與機會做的事。放下飛來飛去的演奏日常,他在此「停頓」中重拾馬林巴琴改編計畫、靠有氧運動連接起過去一直保有的健身習慣,甚至嘗試直播,還在隔離期滿後,跑去社區大學上課習畫專注的音樂家人生開出新視窗,看到新風景。
-
特別企畫 Feature
張玹 從詩中畫裡尋索靈光
從高中開始作曲的張玹,自剖近期創意的來處,多是肢體、圖像,還有自己喜愛的、滿溢著畫面感的中國古典詩詞,他讓自己「浸」在這些畫面中,感受、體會,最後生成的音符未必是具象的描繪,卻化成屬於他的特色音聲。「對了,我最近還開始嘗試畫立體的圖。」他翻出筆記本中一個類似錐狀體,卻又不全然是錐狀體的插圖。奇特的勾勒不禁讓人會感到:如果說是什麼能讓張玹的靈魂不斷成長,應該就是從那持續新增的維度中,透進來的視野與靈光。
-
藝號人物 People 義大利作曲家
魯多維柯.艾奧迪 等待寂靜,以最抒情的姿態
他在北極浮冰上彈琴的影片,獲得了來自世界各地高達一千兩百萬次以上的點閱,颯颯風聲與遠方冰塊崩裂的聲響,讓他所寫的〈北極輓歌〉更顯寂涼而震懾人心。作曲家魯多維柯.艾奧迪出身世家,從小就在文藝人士之間成長,更曾隨廿世紀重要作曲家貝里歐學習、也備受史托克豪森影響。他的創作並不孤高,更重視的是觀眾與前台人員與他的共鳴,從多音到極簡,艾奧迪將生命體驗的一切,微細而溫柔地,抒情地為聽者鋪展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