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一群三十出頭、出身基隆的年輕藝術工作者組成的「基隆城市劇場行動」策展團隊,今年推出的第二屆以《走.光》為名,透過放大、揭露與觀看城市角落、開箱幽微私密的個體故事,希望供給參與者有別於以往的基隆印象。今年團隊將帶領觀眾在一夜中遊走三處空間、觀賞三齣小品,藉著觸碰老物件、聆聽建築的咿呀節奏、透過耳機「偷聽」委託行的秘辛八卦……策展團隊希望帶著新一代的觀眾,穿梭在過去與未來的時間迴廊裡,使當下成為情感重啟的新起點。
基隆第二屆城市劇場行動《走.光》
10/15~16 19:30 10/18 19:30
10/23~25 19:30 10/30~11/1 19:30
基隆 金豆咖啡、委託行富順行、明德大樓川堂
「空間就是空間,看你怎麼賦予它意義。」第二屆基隆城市劇場行動策展顧問黃郁晴給表演場域一個中性的描述。空間是中性的,一如城市本身。但對於許多基隆人來說,他們生長的家鄉,在幾年前曾經是全台「最不快樂的城市」與「最少人想居住的城市」,導致許多青壯年人口,在擁有自主移動與謀生能力後,紛紛選擇外流至其他城市尋求發展,惡性循環之下,高齡化、高空屋率等的負面標籤接踵而至。
因此「逃離」或是「回返」,成為基隆城市劇場行動策展團隊成員們,共有且共感的生命課題。出於各自情感上的牽絆與人生機緣,這群三十出頭的成員們選擇留在/回到基隆,希望透過觸發知覺與體感想像的地區遊走式演出活動,為城市注入新的敘述脈絡,重新開啟基隆歷史與未來的多種可能。
演出規模縮小 計畫深廣度增大
踏入第二屆的基隆城市劇場行動,以《走.光》為名,透過放大、揭露與觀看城市角落、開箱幽微私密的個體故事,希望供給參與者有別於以往的基隆印象。「其實也是怕大家都『走光』了啦,這句話應該要拿來當副標。」黃郁晴搞笑地說,策展團隊成員一陣同理的大笑。由基隆在地文化工作者李奕緯、讀演劇人團長周翊誠、慾望劇團團長黃品文與表演創作者鄭絜真共同組成的第二屆策展團隊,在核心團員人數上,比起第一屆基隆城市劇場行動《辶反氵朝》擴增不少,但演出形式上則反而更加精煉:調整去年四檔獨立製作、總演出場次高達廿場的售票演出規模,改以三齣小品節目串聯,限定單場十五位觀眾,僅開放九場演出。一張票券、一個晚上,即能夠在三個相鄰的基隆地景裡,獲得不同視角的基隆在地故事。
「這次希望讓劇跟劇之間的連接更多,(觀眾)整體接收到的訊息能更堆疊、更完整、更衝擊,策展團隊各自找到能表述觀點的內容與情感,在連貫性演出的累積之下,透過多樣的視角,去感受同一個主題。」團隊成員李奕緯表示。但以執行成果而言,今年觀眾人數因演出形式急遽縮限,是否會影響地方文化主管機關對此一小型藝術節未來的資源挹注,團隊倒是很清楚眼前的階段性目標。在計畫的深度與廣度上,都有相應的配套。
策展團隊初步設定五種觀眾形象:愛看戲的「劇場老手」,對挑戰新型態活動有興趣的「年輕冒險派」,常在基隆生活卻只宅在特定區域、希望了解更多家鄉大小事的「基隆嚐鮮派」,在地人文歷史知識分子、因為演出題材被吸引的「基隆燈塔」,以及新進入藝文領域的莘莘學子群「藝文新芽」。團隊希望提供上述觀眾非蜻蜓點水式,而是深化後充滿濃烈在地語境的鄉野傳說、耆老口傳歷史,或與歷史編織在一起,縮影式的個人生命故事;但在宣傳策略上,團隊則以廣度為取向,透過與地方文化書寫者合作、網路擴散,以及較為輕巧、吸睛式的文宣與圖像於社群平台轉發,在虛擬世界裡打造出年輕、充滿活力的基隆藝文形象,希望進一步讓此新興的文化新勢力,能在網路使用者的世界裡吸引更多注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