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達哥拉斯是最先追求這個理論的哲學家,他偶然發現音符的音高取決於琴弦的長度及振動後,發現人們其實可以用數學方法來解釋宇宙的和諧。這個想法也直接影響到了克卜勒這樣傑出的德國思想家。他們堅信,這種音樂,或更確切地說,這些「來自天使的聲音」——雖然我們凡人聽不到,但卻是可以被測量出來,而且具有數學基礎的聲音,可以說是天文學中的和諧。但是,人們真的可以利用公式來解釋音樂中不可思議的感動?
當行星相遇的時候會發出什麼聲音?在天體音樂的概念裡,數學和藝術是完美地交織在一起的。
我時常想,在我們認知之外的世界有其他的生物嗎?自從我們人類開始虔誠地注視著繁星點點的夜空,眼神跟隨著行星的飄移,我們就無法停止想像這個可能性。
在古老的年代,有人提到了行星相遇時會產生幽靈般的聲音。行星發出的音樂是空靈的,而且從字面意義上來解釋,可以說,這樣的聲音不是屬於這世界的。
當我小的時候,只有一件事像音樂一樣地吸引我,那就是「夜空」。
我8歲時擁有了屬於我自己的第一台望遠鏡,我花了幾個小時靜靜地一動也不動,只是專注的看月亮和星星。我完全可以想像得到,當人類終於意識到這個世界有多大的時候,突然覺得自己有多麼渺小。
在我的青少年時期,恩師曼紐因正忙著「人類音樂」的企畫,還介紹了美國天文學家薩根(Carl Sagan)讓我認識。薩根覺得這個打破砂鍋問到底的男孩十分有趣,居然咄咄逼人地連續問他幾千個問題。大多數時候,薩根都反過來向我提出問題作為答案。在我們一問一答的對話中,他為我開啟了這個宇宙的無限廣闊,並向我解釋:天體—音樂。
從那時起,天體音樂的概念就讓我著迷,不單單是我,幾個世紀以來研究質疑和發展音樂概念的哲學家、數學家和音樂家也都是如此。這不是故弄玄虛的迷信,而是傑出的科學家和數學家提倡的思想。畢達哥拉斯是最先追求這個理論的哲學家,他偶然發現音符的音高取決於琴弦的長度及振動後,發現人們其實可以用數學方法來解釋宇宙的和諧。這個想法也直接影響到了克卜勒這樣傑出的德國思想家。他們堅信,這種音樂,或更確切地說,這些「來自天使的聲音」——雖然我們凡人聽不到,但卻是可以被測量出來,而且具有數學基礎的聲音,可以說是天文學中的和諧。但是,人們真的可以利用公式來解釋音樂中不可思議的感動?
我是一名小提琴家。如同所有絃樂器,小提琴是一種以弓與弦摩擦產生振動,進而發出聲音的樂器,所以對我來說,這個以行星之間互動引起音樂的概念一點也不陌生。
在拉琴的時候,我可以聽到很多不真切、隱隱約約的聲音,我覺得這是個很有趣的類比,因為畢達哥拉斯也相信這些隱約聲音是真實存在的。
當我們想到太空或行星時,我們聽到的音樂是大調還是小調?甚至只是無窮的寂靜?
歌德本人在《浮士德》的前言中寫到:「太陽按照古老的方式,在其他行星的競歌中轟鳴。」還有許多作曲家也不斷思考這種天體音樂概念的可能性。即使在今天,科學家們仍在努力搞清楚巴赫作品中數字象徵的意義:從清晰的B-A-C-H主題,到更多圍繞數字「三」的隱藏元素——作為聖父、聖子及聖靈三位一體的音樂表現形式。
我們知道,在海頓完成他的神劇《創世紀》之前,他和英國天文學家威廉.赫歇爾(Friedrich Wilhelm Herschel)會面,兩人用望遠鏡觀察著天空。約瑟夫.史特勞斯(Josef Strauss)的《天體音樂圓舞曲》(Sphärenklänge walzer,Op. 235)給了人們浪漫的外太空想像。美國作曲家菲利普.格拉斯(Philip Glass)曾用作品《迴聲》向曼紐因致敬;格拉斯長期以來不斷探討著,諸如音樂在黑洞的起點上聽起來是高還是低的謎題。
來自不同世紀的許多作曲家(可能並非都來自同一個「星系」),他們對17世紀直到今日的超自然音樂進行了深刻的思考。在這個過程中,我不禁會想:在這個400年的時間裡,音樂究竟變化得多,還是變化得少?還有誰能知道,接下來的400年又會變化出什麼模樣?
按:華彩奏,樂章中讓演奏者自由即興之處;它通往未知的下一刻,卻也不時回首主題。
文字|Daniel Hope 小提琴家
翻譯|劉又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