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室碎碎念 Editorial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劇場ㄟ冷知識
藝次元曼波 HEART to HEART
跨界對談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編輯 Pick-Up
特別企畫 Feature
-
前導:場所篇
在這裡,測量你與公共(性)的距離 / 22
-
在劇場,回應「公共」的7道歷史切片 / 26
-
測量你與劇場(之間)的距離 / 30
-
場館體檢:這樣說.這樣做
國家兩廳院:成為2,300萬人不可或缺的場館 / 32
-
場館體檢:這樣說.這樣做
臺中國家歌劇院:不要用北部觀點看事情 / 38
-
場館體檢:這樣說.這樣做
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關於「眾人」的連結與想像 / 44
-
場館體檢:這樣說.這樣做
牯嶺街小劇場:劇場的力量,要再強一點 / 50
-
場館體檢:圖表篇
場館的公共性實踐.五向度總整理 / 54
-
場館體檢:外部回應
當我們討論「公共性」,我們討論的是什麼? / 55
前文化部長鄭麗君:從營運邁向具劇場精神的場域 -
場館體檢:外部回應
當我們討論「公共性」,我們討論的是什麼? / 56
劇評人紀慧玲:從「劇場的限制」談起 -
場館體檢:外部回應
當我們討論「公共性」,我們討論的是什麼? / 57
藝術家崔廣宇:創作者承擔公共性課題之必要 -
場館體檢:國際篇
「我是誰?我在哪裡?我在做什麼?」 / 58
——從德語區與英國劇場的經營策略找尋劇院的公共面貌 -
劇場提案
讓牯嶺街小劇場成為孵化器 / 62
-
劇場提案
基進女性主義對戰國家女性主義 / 64
-
劇場提案
裸露的女子,自由的象徵 / 66
-
劇場提案
讓兩廳院成為機器中介烏托邦 / 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