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瑞宗
-
戲曲 《掌中家書.朱一貴》回探劇團史
留在掌中的情感 藉戲傳遞寄託
在嘉義扎根逾75年、並已傳承至第四代的長義閣掌中劇團,藉專業分工,於傳統與創新的兩條脈絡裡,找尋掌中戲於當代存在與傳承的意義。特別是2015年開始「文學諸羅」系列,自第三部《青天.願》後邀請編劇陳崇民擔任藝術總監協助,退居幕後製作人的第三代傳人黃錦章,以「一年一大製作」為規劃,希冀完成團務與創作的全面接棒;而原定於2020年首演、因疫情延至今年2月的《掌中家書.朱一貴》便將以回溯家族史的書寫進行總結,讓劇團走向下一階段。
-
職人的圖鑑
戲偶雕刻師:隨時代改變的人物出產者
布袋戲戲偶沒有表情,依靠的是戲偶雕刻師一刀一刀刻出神韻,再交由偶師、主演賦予靈魂。用一雙手打造千萬角色,戲偶雕刻師可以說是這些角色的父母。本期邀請位於雲林斗南的炎卿戲偶雕刻公司第二代徐俊文分享這項家傳技藝。
-
職人的圖鑑
布景彩繪:客製化的空間打造者
布袋戲發展初期的舞台,一種是用隨身的扁擔或戲籠,一種是木頭雕刻的彩樓,但製作、搬運都相對不易,於是在日治時期,開始模仿中國戲班的戲台,將平面寫實繪畫布景的方式應用到布袋戲戲台。這種布景至今仍完全依靠手工彩繪,是布袋戲產業極為特殊卻也重要的一環。本期「職人的圖鑑」邀請李有明布景社負責人李有明,分享他30餘年的繪製經驗。
-
特別企畫 Feature Digital Strategy
從疫情前後的數位轉型、紓困政策,定錨台灣2025表演藝術發展方向
近年數位科技的發展對各行各業造成了各種衝擊與機會,而政府為了讓台灣經濟在這個浪潮下有更多的發展機會與成長,而提出了一套影響政府與社會各層面的施政計畫,包含各種軟硬體建設、人才培育、商業模式輔導等。
-
企畫特輯 Special
2016亞太傳統藝術節 要讓藝術不「偶」然
今年的亞太傳統藝術節以「無物不成偶傳統偶戲藝術的當代碰撞」為主題,委託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策畫,透過「人才培育」、「在地連結」、「國際交流」與「作品研發」,以宜蘭傳藝園區為基地向外輻射,連結起在地與國際的網絡。藝術總監鄭嘉音,將以五年為一個階段,進行深入的人才培育和創作交流,廣泛培養偶戲創作者、製作行政人才、藝術種子教師和參與藝術的民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