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戲偶雕刻師:隨時代改變的人物出產者
(張瑞宗 攝)
職人的圖鑑

戲偶雕刻師:隨時代改變的人物出產者

布袋戲戲偶沒有表情,依靠的是戲偶雕刻師一刀一刀刻出神韻,再交由偶師、主演賦予靈魂。用一雙手打造千萬角色,戲偶雕刻師可以說是這些角色的父母。本期邀請位於雲林斗南的炎卿戲偶雕刻公司第二代徐俊文分享這項家傳技藝。

布袋戲戲偶沒有表情,依靠的是戲偶雕刻師一刀一刀刻出神韻,再交由偶師、主演賦予靈魂。用一雙手打造千萬角色,戲偶雕刻師可以說是這些角色的父母。本期邀請位於雲林斗南的炎卿戲偶雕刻公司第二代徐俊文分享這項家傳技藝。

一尊布袋戲偶大致分為身架、服飾與頭飾3個部分,而身架則有木製的頭與手、鞋靴,以及布製的身體、腿等。「戲偶雕刻」則以「偶頭」為主,但小小偶頭的製作極為耗時,據戲偶雕刻師徐俊文所說,一個平均要30至40天左右的流程。

最初的雕刻僅要1小時,但接下來要打磨、補土,上底漆後,就必須等待乾燥,在經過打磨、上第2次底漆,才能上表面漆,以及繪臉、上保護漆(亮光漆)。最後,再依照行當、角色,加上頭髮、鬍鬚等。這些流程往往不只有單次,得重複進行;若有眼睛、嘴巴等機關需求,則更花時間。

單單刻個戲偶就已耗時,學習雕刻又需要更長時間的投入。技術來自父親徐炎卿的徐俊文說,光是學習拿刀將偶的脖子刻圓,就花了3年。當時專科一年級的他,覺得自己刻了3年怎麼還停留在脖子,就對父親說:「你都不教我其他的嗎?」徐炎卿的回應是:「你刀都還沒拿穩,要學什麼?」甚至,徐俊文才發現,脖子根本不需刀刻,有工具可以快速完成。3年時間學的不是技術,純粹只是拿刀。

這套家傳技藝,來自於徐炎卿的「自學」。徐炎卿國小畢業後,最初是想演布袋戲,後來發現喜歡的是戲偶的表情,於是開始觀察戲偶,揣摩雕刻。同樣也投入這項產業的是徐炎卿的兄長,曾到雲林虎尾拜師,兩人才合作。據徐俊文推敲,雕刻比較容易自學,但繪臉需要有師傅帶領,才能明白材料的運用;而自己的父親應該有向伯父交流繪臉技術,直到兩人相繼成家,才分頭經營。

廣告圖片
專欄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職人:徐俊文

職業:戲偶雕刻師

簡歷:1975年生。2000年時,接下父親於1974年創立的「炎卿戲偶雕刻公司」,經歷父親病逝、景氣不佳、產業萎縮,重新開啟客源,目前是全台產量最大的布袋戲偶出產者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