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布景彩繪:客製化的空間打造者(張瑞宗 攝)
職人的圖鑑

布景彩繪:客製化的空間打造者

布袋戲發展初期的舞台,一種是用隨身的扁擔或戲籠,一種是木頭雕刻的彩樓,但製作、搬運都相對不易,於是在日治時期,開始模仿中國戲班的戲台,將平面寫實繪畫布景的方式應用到布袋戲戲台。這種布景至今仍完全依靠手工彩繪,是布袋戲產業極為特殊卻也重要的一環。本期「職人的圖鑑」邀請李有明布景社負責人李有明,分享他30餘年的繪製經驗。

布袋戲發展初期的舞台,一種是用隨身的扁擔或戲籠,一種是木頭雕刻的彩樓,但製作、搬運都相對不易,於是在日治時期,開始模仿中國戲班的戲台,將平面寫實繪畫布景的方式應用到布袋戲戲台。這種布景至今仍完全依靠手工彩繪,是布袋戲產業極為特殊卻也重要的一環。本期「職人的圖鑑」邀請李有明布景社負責人李有明,分享他30餘年的繪製經驗。

布景,現在仍用於布袋戲的外台演出,藉此區隔出操偶師與觀眾、戲裡與戲外的空間。若到中南部的路旁、廟埕等仍會大量看到這些色彩繽紛、斑斕,上頭用螢光色繪製了龍柱、鳳凰、獅、廟宇裝飾等圖案的布景,正上方會寫著響亮的劇團名稱,下方則是主演名字。鮮明且立體的字樣與圖案,彷彿會衝進所有人眼裡。

目前全台的布景大多來自雲林北港的李有明布景社。李有明,至今已繪製布景30多年。出身布袋戲團家庭的他,會開始彩繪布景是因為家裡需求——「要用找不到人做,或是要等很久,所以就自己描繪了。」他笑說自己去拜師的過程很坎坷,先找了位師傅,跟在旁邊學,但後來中國開放,兩個月後,老師就去對岸了;所以,後來的李有明因為家裡搬戲而對布景本就有概念、結構,於是靠著自己摸索,也畫出興趣。直到正式開設布景社,聘請一位從斗南過來的資深師傅,才與太太邊接工作,邊學習構圖。

布景,是個客製化的手工產業。客戶最基本的訴求是「尺寸」,因為布景作為舞台,需要依據每個人的身高來打造,尺寸並不固定;比較困難的地方則是要溝通「圖案」,雖多從寺廟的圖騰轉移過來,但客戶可能有各自喜好,而畫圖這件事情又很主觀,彩繪者有自己的角度,也必須要讓客戶可以接受。「跟客戶溝通是最困難的,因為他們不會畫,是靠想像的。有時候這個地方不適合畫一條龍,他就跟你說,我喜歡龍,幫我畫龍在那個地方,問題是我們知道有那個局限存在,就覺得畫起來不好看。」李有明接著說之前接過比較特別的委託,是要全部都畫山水、或是天空,就是想跟其他人不一樣;但是布景中間都得挖出空間,讓偶可以演戲,其實沒辦法完成一幅完整的風景畫,深度也很難表現,這也是他遇到比較困難的挑戰。

布景彩繪師李有明(張瑞宗 攝)

「剛開始時,因為需要賺錢才畫這個,因為布景都是手工的,訂製一個需要很久的時間。年輕的時候其實沒想過比較喜歡演戲、還是畫畫,就覺得這個好像很搶手,所以做這個應該不錯。」回想起20歲出頭的自己,李有明說得謙虛,但若僅是如此絕不可能支撐30多年,也不可能逐漸發展出風格,以及改變過去做法。像是他繪製的線條會比較粗,用來展現力道;也將構圖的炭筆改為粉筆,雖然會比較不清楚,但修改不會那麼明顯,藉此增加美感。

與客戶溝通,用木材訂制框架,再用布撐起,並於上頭構圖、上底色,等前一種顏色乾後,再一層一層疊上去,平均得上色4至5層;因此,一個布景完成大概需要7到10天,也得看天吃飯(所以現場也有用吹風機加速乾燥)。李有明說,天氣好,畫起來比較漂亮,色澤與質感會有差別;但因為布景多用螢光色,也怕熱,溫度過高容易褪色,並不能長時間曝曬。

布景這個產業,仍是供不應求的。主因是製作本身耗時、繁複,並且得忍受顏料髒污、長期蹲姿的工作環境,導致供應鏈的極度失衡。「也有人想要來學,可是沒興趣的話是很難持續的。」已經教過很多學生的李有明,起身準備趕著下一個得交件的布景。雖然布景彩繪不完全是夕陽產業,但如何延續又是另一個更大的難事。

* 特別感謝 長義閣掌中劇團 黃錦章

OT報告

職人:李有明

職業:布景彩繪師

簡歷:1967年生。出身於由祖父創立的南雲閣布袋戲團,因家族需求開始繪製布景,並於雲林北港創立李有明布景社。2016年,與布袋戲同業一同成立「台灣南北傳統戲劇協會」,並擔任首屆理事長。

本篇文章開放閱覽時間為 2023/03/30 ~ 05/30
新銳藝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