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偶戲學校」中執頭偶操偶課程。(張瑞宗 攝 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 提供)
企畫特輯 Special

2016亞太傳統藝術節 要讓藝術不「偶」然

「傳統偶戲藝術的當代碰撞」為主題 以「人才培育」為重點

今年的亞太傳統藝術節以「無物不成偶——傳統偶戲藝術的當代碰撞」為主題,委託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策畫,透過「人才培育」、「在地連結」、「國際交流」與「作品研發」,以宜蘭傳藝園區為基地向外輻射,連結起在地與國際的網絡。藝術總監鄭嘉音,將以五年為一個階段,進行深入的人才培育和創作交流,廣泛培養偶戲創作者、製作行政人才、藝術種子教師和參與藝術的民眾。

今年的亞太傳統藝術節以「無物不成偶——傳統偶戲藝術的當代碰撞」為主題,委託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策畫,透過「人才培育」、「在地連結」、「國際交流」與「作品研發」,以宜蘭傳藝園區為基地向外輻射,連結起在地與國際的網絡。藝術總監鄭嘉音,將以五年為一個階段,進行深入的人才培育和創作交流,廣泛培養偶戲創作者、製作行政人才、藝術種子教師和參與藝術的民眾。

2016 亞太傳統藝術節

偶藝百匯—藝術節匯演

12/10~11  高州木偶劇:中國傳統創新單人秀

12/10      李察.布萊蕭《影窗內的天空》

12/10      新世界掌中劇團《風雲再起~幻海星塵》

12/11      Nguyen Ho Thuy Tien《越南偶戲之美》

12/11      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夜鶯》

12/12~13  新布袋戲實驗室2號實驗作品《東海小金剛》

2016亞太傳統藝術節—國際論壇

12/12~13 

活動地點:臺灣戲曲中心、宜蘭傳藝園區、利澤老街

詳細活動資訊可搜尋:2016亞太傳統藝術節

活動官方臉書: www.facebook.com/2016AsiaPacificTraditionalArtFestival/

藝術節的功能是什麼?除了提供觀眾消費性的藝術活動,臺北藝術節透過大量工作坊和講座引介新的觀念和觀賞方式,促成許多跨國合作的案例;美濃黃蝶祭近年以里山倡議為核心觀念,凝聚社區生態意識和保存客家文化。從二○○○年第一屆以「傳統藝術的再生」為主軸,已經有十五年品牌經驗的亞太傳統藝術節,該如何面臨十多年來亞洲各地不同類型與訴求的藝術節興起和轉型的挑戰?

不光是演出  更要活化傳統偶戲的未來

今年亞太傳統藝術節以「無物不成偶——傳統偶戲藝術的當代碰撞」為主題,委託位於宜蘭利澤地區的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策畫將近半年的系列活動,透過「人才培育」、「在地連結」、「國際交流」與「作品研發」,以宜蘭傳藝園區為基地向外輻射,連結起在地與國際的網絡。藝術總監鄭嘉音說:「以往亞太傳統藝術節多半以演出為主,今年我們希望做一個轉變,讓觀眾不只是被動的觀看,也能參與到創作的過程裡。以五年為一個階段,進行深入的人才培育和創作交流,廣泛地培養偶戲創作者、製作行政人才、藝術種子教師和參與藝術的民眾。」

為什麼是偶戲?當代偶戲結合了造型藝術、表演藝術、手工藝、傳統戲曲、科技藝術甚至延伸到cosplay、動畫和電玩,作為藝術跨界的接合點,其實具有相當大的潛力。「偶戲並不是只是做給小孩子看的!」揭露了兩個觀念性的問題:一般觀眾的印象還停留在偶戲就是兒童劇,以及上述的偶戲在定義中沒有包含傳統偶戲,突顯出台灣傳統偶戲和現代偶戲平行發展,僅是偶有交集的不同脈絡。亞洲傳統偶戲多以師徒制為主,現代偶戲亦長期缺乏系統性的培訓與教育機制,使得人才延續不易;而大多以教育推廣為目的,把不同節目並置在舞台上的「奇觀式」偶戲節,其實多未能深化成為交流分享平台,更難以積聚活化傳統偶戲與跨界創作的動能。

重點放在「人才培育」  工作坊讓更多人學習

有鑑於此,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將今年亞太傳統藝術節的重點圍繞在「人才培育」上,不僅有密集紮實著重操偶基本功的「偶戲學校」,從基礎手套偶、懸絲偶、執頭偶、杖頭偶和影偶的基本操演和製作,培育新一代的偶戲種子教師,讓偶戲種子進入社區。亦有開放給一般民眾、藝術工作者和表演藝術及美術教師參與的「捷克紙偶劇場大師班」,講師馬瑞克.薩科斯泰勒斯基(Marek Zákostelecký)是捷克已有六十年歷史「龍劇團」(Drak Theatre)的舞台戲偶設計暨導演,帶領學員從童話典型角色出發,設計自己的紙偶世界;延攬具備不同偶戲與跨界經驗的藝術工作者溫思妮、柯世宏、黃凱臨和曾彥婷帶領工作坊,和台灣偶戲工作者進行相互學習交流的「偶迷進修班」。此外還邀請國內外十位劇場學者及偶戲藝術家,從南到北走訪台灣具有代表性傳統藝術類型的團隊,進行觀察、深訪及討論,對於長期台灣偶戲發展提出觀察和建議。破除學校與藝術節的地域框架,也藉由「偶戲列車到你家」和「駐村藝術家校園推廣講座」讓藝術走向社區。

「駐村藝術家」也是今年首度開放徵選,集結了十位來自台灣、墨西哥、波蘭、丹麥、法國和緬甸的傳統偶戲或當代偶戲創作者、音樂家、文字創作者、金工藝術家和戲偶雕刻家,共同居住在利澤國際偶戲藝術村六週,期間持續進行合作分享和創作,並將於十二月九日聯合呈現,更期望成為未來跨國共製的起點,將過程中彼此相互觀摩激盪發展出的小品或概念,發展成完整的作品,為打造亞太傳統藝術節成為「亞太藝術創發中心」邁出第一步。

國際匯演展創意  論壇討論偶戲新定位

國際匯演的部分,則有無獨有偶工作室與波蘭羅登大眾市立劇院跨國合作《夜鶯》全新中文版、新布袋戲實驗計畫第一號作品《救母小金剛》、擁有四百多年歷史的《高州木偶劇》、澳洲光影戲經典作品《影窗內的天空》及越南水傀儡演師Nguyen Ho Thuy Tien獨立創作的《越南偶戲之美》。國際匯演和駐村藝術家發表期間,亦邀請了亞洲備受矚目的四位偶戲創作者:真快樂掌中劇團第三代演師柯世宏、偶戲導演薛美華、猴紙劇坊藝術總監何家偉和滾動傀儡另類劇場林婷婷,分享自身創作歷程,進而探討台灣、新加坡、澳門各地偶戲發展現況及具體的限制與困境。

近半年既深且廣的能量交鋒,將匯集在十二月十二、十三日的「國際論壇」上:從理論到創作、觀摩展演到偶戲生態實地訪查,十二位國內外與談者將針對傳統偶戲在當代劇場中面臨的困境及轉變,傳統偶戲如何突破創新,國際偶戲的發展現況與趨勢,偶戲的跨領域潛力,邀請喜愛藝術與偶戲的觀眾來共同思考:如何在台灣當下的時空中找到偶戲的新定位?

藝術家請回答-吳珮菁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世界舞台 盡在你手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