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進階搜尋
-
藝@CD
體驗夜的美麗與華麗
在如絲絨般的夜裡,聆聽女高音安娜.聶翠貝可的專輯《寧靜的夜晚》與長笛演奏家帕胡德的《歌劇幻想曲帕胡德的歌劇之夜》,讓人分別感受品嚐到「夜的美麗」與「夜的華麗」,可說是浪漫的夜裡,音樂無盡想像的美好延伸。
-
藝@電影
台北電影節 看見森巴舞外的巴西
台北電影節邁入第十二屆,今年的主題國家是巴西,為巴西二○一四世界盃足球賽和二○一六奧運提前熱身,透過影像讓我們進一步認識除了森巴舞之外的巴西;台北電影節的另一個特色是青年導演,不同於金馬影展的大師選粹,這裡引介的是年輕導演的發跡電影。
-
藝@展覽
高堤耶+蕭畢諾=反服裝秀的反舞蹈
法國時尚搞怪天王高堤耶,與法國當代編舞家蕭畢諾攜手合作多年,打造了一齣齣舞台上前衛趣味的時尚場景,刻正在北美館展出的「幻羽舞影:時尚頑童高堤耶與編舞家蕭畢諾舞台服裝展」,正是將兩人合作的十二齣舞劇的舞衣和配件展出,讓人睹物揣思兩人當年精采的「反服裝秀」之「反舞蹈」。
-
常客推薦 本月我要看
波西地劇團《凡尼亞舅舅》
林葦芸 33歲,任職Discovery電視網語言譯製部。喜愛觀賞戲劇、舞蹈、爵士樂。一年看超過二十檔演出。 白天在紀實的場域工作,晚上耽溺於虛擬的劇場。相信看一齣好戲跟嚐一口馬糞海膽一樣,有振聾發聵的功效,為人生這場惡戲找到微笑的理由。 選戲,好比選餐廳,有好的文本,如同天天從原產地新鮮直送食材的館子,端上桌的菜,通常不會讓人失望。(但要是搞砸了好劇本,就比演壞的爛劇本,還要天理難容。)根據這個道理,二○一○國際劇場藝術節的契訶夫《凡尼亞舅舅》,沒有錯過的理由。尤其要是平常吃慣了莎士比亞的英式口味,或是田納西.威廉斯的美式料理,這頓由法國波西地劇團掌廚的俄國風味餐,絕對是味蕾的新挑戰,更何況入場後還可大啖開胃菜跟伏特加。 《凡尼亞舅舅》是關於虛度的人生,充滿怨悔、不滿,百無聊賴。但試圖改變命運的努力,終究擺脫不了失落與疏離。電影《靈魂冷凍庫》Cold Souls中,男主角為了《凡尼亞舅舅》的排演搞得瀕臨瘋狂,足可見這戲是多麼勞心傷身啊。但有害健康的東西,通常也讓人著迷上癮,就像加註警語的菸酒,叫人不可自拔。一場場沒有結局的愛情,一個個滿是挫敗的人生,我們在戲裡,照見自己的倒影,感受真實的悲喜。
-
達人推薦 本月我要看
江之翠劇場《朱文走鬼》、羊喚劇場工作室《羊喚.楊喚》
施如芳 戲曲編劇、文化大學兼任副教授級專技人員 本月我要看 加拿大達辛妮亞劇團《唐吉軻德的雙面繆思》、江之翠劇場《朱文走鬼》 《唐吉軻德的雙面繆思》原劇名為「達辛妮亞的嘆息」,中譯名所以拈出「唐吉軻德」而捨「達辛妮亞」,想必是因為賽凡提斯《唐吉軻德》所創造的這個騎士形象,早已跨越文學和國界,相較之下,被唐吉軻德私心自許(而當事人毫不知情)並重新命名的「意中人」達辛妮亞,吸票的能量實在輸唐吉軻德太多。這個中譯名很容易讓人有「項羽的女人」、「布萊希特的情婦」之類的聯想,但實際上,這個作品是達辛妮亞劇團的主導(演)者,藉著豐富的現代劇場語彙(戲、舞、歌、偶戲、多媒體)跨越古/今、虛/實,與世界名著中的同名女子對話,最吸引我的是,達辛妮亞.朗法德以黑色喜劇享譽國際,這場對話的氛圍和內涵,可望從女人的歎息聲中抽拔出來,一新耳目。 《朱文走鬼》也以女性角色為主軸,看得到江之翠沉浸南管藝術十多年的功力,並從戲和舞美的角度,幽微地揉入了日本舞踏、能劇,讓徘徊於虛實之間的人鬼之戀吃透戲曲無中作有的美感,具足戲劇的說服力,非叫人驚豔不可。 林琬千 政治大學駐校藝術家 本月我要看 羊喚劇場工作室《羊喚.楊喚》 童年的夢,最美 前一陣子在瀏覽近期的演出訊息時,忽然被一個小小的標題吸引住了,「羊喚劇場工作室【創團作品】《羊喚.楊喚》非童話劇場」。什麼是「羊喚.楊喚」/什麼是「非童話」,而居然有一個工作室叫做羊喚??我有一種小孩的玩具被侵佔的感覺,好像有「楊喚是我的!」那樣的氛圍,但同時也有一種很親切的感受油然而生,原來,「詩」,還沒有從地球上消失,讀詩的人也還有,寫詩的人也還在,而童詩(雖然我一直沒有把楊喚的詩視為童詩)也仍然有欣賞的人,這些事情是如此的令人欣慰。 記憶回到那一本詩集,小時候常常跟大人去逛舊書攤,《楊喚詩集》好像是從舊書攤買來的,經常翻來覆去地讀,記
-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上海世博的啟示
二○○八年的北京奧運正式宣告了中國的崛起,邁向開放改革的新中國展示了傲人的經濟實力。今年,中國再接再厲,五月一日登場的上海世界博覽會,將讓上海經由這個平台,躍升為國際重要城市之一。這場號稱史上規模最大,共有二百四十二個國家和國際組織參與,預計吸引七千萬人次參觀的國際盛會,不僅中國政府提撥四十二億美元經費,上海市更再投注了四百五十億美元提升大眾運輸和公共設施,讓地鐵長度倍增至四百二十公里以迎賓。 到底讓全世界注目的上海世博有多夯?根據統計,二千四百萬張門票預售目標在三月底已完成百分之九十三,定價人民幣一百九十元的開幕日門票早已銷售一空,人民幣一百六十元的平日普通票在網路亦喊價到三倍。而台灣,也將在睽違四十年、自年參加日本大阪萬國博覽會後,以「山水心燈」重回世博。國內各大旅行社紛紛推出旅遊套裝行程,台北上海直航的機票漲了八成依舊搶手,人人都不想錯過世博熱潮。然而,我們對這個從台北直飛,只需要兩個小時航程的上海,有多少認識?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一九三○年代的上海,由於英法租界湧入大批外僑,繁華的景象就如同電影鏡頭下十里洋場的國際化氛圍,專家形容上海是當時「最成功的中國現代化社區」。重商、開放的性格,也讓上海成為當時亞洲最繁榮的國際大都會。然而,上海的資本主義性格在一九四九年後被打壓,加上西方人的撤離,而漸趨沒落。直到一九八○年之後,中國重新打開大門,改革開放的腳步,上海才重新站起來。如今,上海的人口、人民平均GDP、經濟規模、對外貿易都是中國第一大,也是外資公認最愛、跨國企業總部最多的中國城市,更是台灣人聚集最多的海外城市。 對西方人而言,上海是一個瑰麗奇幻的東方之夢;對中國人而言,上海也代表著通往世界的大門。這回,上海似乎也想透過世博,重新創造它的歷史定位。它不再以樓高、房價高、奢華敗金定位自己;上海或中國清楚,要和世界級城市並駕齊驅,不只是努力建設硬體,更要成為有藝術與文化的都會,除了表象的耀眼,內在也得迅速累積文化的底蘊。因此,在一百八十四天中,將舉行兩萬場以上的知名表演團體的文藝活動。卅二個室內外演出場地,平均每天的場次將超過一百場,估計容納的觀看人數在二十萬以上,節目總數為八百○七個、總場次一萬七千二百八十八場。然而,這場用錢堆砌出來的大型活動(mega event),是否會流於觀光性質的展演?會是錦上添花?
-
藝聞觀點 News Review 政府若肯花心思,危機也能變機會
藝文展演M型化 平民小團如何脫困?
近年政府籌辦文化活動愈趨豪華,大型藝文館舍持續興建,著名藝文團體與藝術家挾其聲望演出檔檔超大製作「砸大錢辦文化」似也成為政府重視「文化」的表徵,並逐漸化約為「數字」與「量體」,把文化預算提高至總預算的4%。台灣當下的文化生態,逐漸像社會財富分配所呈現的M型,不僅衣食住行生活文化反映貧富差距,屬於精神層面的藝文展演,亦呈現M型化趨勢:一端從創作、表演者到觀眾皆走高貴、精緻路線,著名表演團體演出的入場券動輒一、兩萬,仍然一票難求;另一端則為沒有聲音、隨時有斷炊之虞的小型藝文團體與展演活動,以及失業無業、三餐不繼、沒有閒情接觸藝術,或成天慣性守在電視機前,極少主動參與文化與藝術活動的人。國內藝文團體展演號召力參差不齊,所獲官方補助有限,大部分團體演出機會不多,即使下鄉也難引起共鳴,藝文界明白除非做好公關,獲得藝術大師加持,形成藝文大事件,才有包下政府文化工程、取得企業贊助,爬上M型精緻端高點的機會,及取得觀眾認同。文化的M型化反映在政府政策及預算分配上,亦反映在創作端及觀眾端,如何看待這個現象?如何協助貧窮的民眾及藝文團體脫離困境?
-
藝聞觀點 News Review 南方團隊朝「大」發展,難形成小劇場活動
小型變中型 南台灣真的要這樣的劇場嗎?
小型變中型 南台灣真的要這樣的劇場嗎? 耗資近百億的高雄衛武營藝術文化中心於上月八日動工,預定二○一三年完工。衛武營藝文中心由荷蘭建築師法蘭馨.侯班設計監造,外形線條好像音波流動,建造像大魟魚的國際級表演廳,其中包含二千二百六十席的戲劇院、中劇院一千二百五十四席、音樂廳二千席、演奏廳四百七十席。文建會主委盛治仁說,衛武營藝文中心將成為東亞最大藝文中心,「世界都能看得到的指標」。高雄縣長楊秋興說,高雄過去被譏為文化沙漠,經九年努力,衛武營藝文中心終於動工;高雄市長陳菊希望做到南北平衡,台北兩廳院每年有十億預算,政府也應照顧南部優秀藝文團體。然而令人疑問的是,原本設計容納五百人的小劇場,被容納一二五四人的中型劇場取代,原訂容納八百席的演藝廳,縮減為四七○席的演奏廳,難道南台灣不需要一座功能完備的專業實驗劇場嗎?一個一千多人的中型劇場,已經相當於一個國家劇院的座位數,以南台灣目前的藝文團隊和觀眾人口來說,難道不怕日後淪為人詬病的蚊子館嗎?
-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從失憶開始 一連串的人生問與答
蔡柏璋自編自演《Q&A》 期許為個人創作轉型
《QA》由蔡柏璋自編自演,並找來實力劇場演員姚坤君、黃士偉跨刀演出。全劇敘述結構如電影蒙太奇般,回憶和現實流動穿插,時空則隨著主角展開過往人生的追尋,從台北、倫敦到柏林。蔡柏璋說:「人類之間應該有更多共同性存在,我們對很多事情的提問是共同的,所以我一直想寫一個故事把不同國家、不同文化的人連結在一起,傳達人類相通的情感。」
-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流傳半世紀的感動 《梁祝》《黃河》原味再現
俞麗拿、殷承宗與北市國「經典重現」音樂會
台北市立國樂團的「經典重現」音樂會,邀來《梁祝》小提琴協奏曲的首演小提琴家俞麗拿,與《黃河》鋼琴協奏曲的首演鋼琴家殷承宗,與北市國一同演繹他們的代表作、也是中國當代樂曲經典的《梁祝》與《黃河》,原汁原味的詮釋,能夠同一晚聆聽,的確意義非凡!
-
藝號人物 People
艾瑪.強森:單簧管就是我的聲音
風格獨特的英國單簧管演奏家艾瑪.強森,將於五月份訪台,並與NSO合作演出「NSO精選1001天方夜譚」。她多元而豐富的音樂表演,曲目從古典、爵士到現代音樂,舞台上肢體語言靈動自由,在在讓人印象深刻。「喜歡做出有趣的音樂來吸引聽眾」的艾瑪,曾以簡單的一句話來形容自己的樂器:「我的聲音」,她所吹奏的樂音就像是她自己的歌聲,毫無矯飾地發聲吟唱。
-
大師.經典 Maestro and Master piece
舒曼 繾綣二百年的敏感與浪漫--關於他的人生與作品
作為德國浪漫時期的代表作曲家之一,舒曼敏感詩意的靈魂,自然貫注在他的音樂創作中,而他與鋼琴家妻子克拉拉的愛情故事,更是造就他人生與事業的關鍵。今年適逢舒曼二百週年冥誕,藉此機會,也讓我們從各個角度,進入舒曼的藝術生命。
-
大師.經典 Maestro and Master piece
不朽的愛之喜與愛之悲--淺談舒曼的鋼琴音樂
舒曼本來立志成為一個傑出的鋼琴家,但他那濃烈的追求方式,使得他的手指嚴重受傷,遭到不能再當鋼琴家的悲慘下場,但是他對鋼琴的愛還是不能抹滅,於是他寫了大量的鋼琴曲來圓自己的夢。雖然舒曼也寫了交響曲、室內樂等曲目,但他作曲的最大重心與成功,仍是在鋼琴曲上的發展和創新,而且對後世鋼琴曲風的影響和所有鋼琴家的考驗,都成了真正的「永垂不朽」。
-
大師.經典 Maestro and Master piece
深情無限的音樂密碼--克拉拉.舒曼與舒曼
克拉拉與舒曼,這對音樂史上少見的組合,無論在愛情與音樂理念上,給予當代及後進研究者相當感興趣的諸多議題,存在他們音樂當中的密碼,也逐漸一一被解碼。兩人作品中的密碼被解開之際,除了兩人的愛情故事,更彰顯了當時兩人的依存關係,這種依存關係超越一般夫妻關係,彼此互為對方的創作靈感,缺一不可。
-
大師.經典 Maestro and Master piece
每個藝文青年心中,都藏著一個舒曼
舒曼自己曾說:「我到底是什麼樣的人,我自己並不知道我是不是一位詩人(沒有人能變成詩人),命運總有一天會決定。」或許在那個狂飆運動的年代,浪漫有餘卻缺乏鋼鐵意志,才氣縱橫卻缺乏自我紀律的舒曼,是生不逢時的。但以今日的目光來看,那個優柔寡斷,愛好藝術,興趣多樣,同時更才華洋溢的舒曼,活脫是個文藝青年的教科書!
-
即將上場 Preview
汪其楣《謝雪紅》 映射時代女性共鳴
長期以來,因為敏感又複雜的身分背景與政治傾向,謝雪紅這個名字既神祕又禁忌;直到台灣解嚴開放之後,書寫、研究謝雪紅的書籍、文獻才一一出現。今年,多次以「台灣女性人物」為題創作的資深劇場編導汪其楣,即將把這個傳奇人物搬上舞台,以獨角戲形式演繹謝雪紅一生壯烈的革命情懷與傳奇。
-
即將上場 Preview
《孵夢山寨版》 從「複製」探討夢想
世紀當代舞團的招牌系列《孵夢》發展到第三版,在燕樹豪手中卻歪打正著成了「孵夢山寨版」。依然從床上出發,燕樹豪從現實生活中看到夢的各種型態,於是從「複製」概念出發,以肢體探討人們的夢想。舞者或夢遊,或失眠,或困在床上,甚至在床上玩起大富翁遊戲。
-
即將上場 Preview 《羅密歐與朱麗葉》 舞動現代中國風
蘇州科文芭蕾舞劇團原創芭蕾
由中國芭蕾史上第一對羅密歐與朱麗葉李瑩與潘家斌夫婦聯手編創的芭蕾舞劇《羅密歐與朱麗葉》,將由蘇州芭蕾舞劇團來台演出。雖仍採用浦羅柯菲夫的舞劇音樂,但編舞家讓結構更為精簡,並融入蘇州園林的意境與傳統韻味的設計元素,讓這齣《羅密歐與朱麗葉》充滿濃濃中國風情。
-
即將上場 Preview
擊樂劇場「木蘭」 探討女性角色演變
源自去年與國光劇團首次的合作,「披京展擊」裡十分鐘的曲目撞擊,讓駐團作曲家洪千惠體會到,這個方式其實有更大的發展空間。因此再次的跨界合作,朱團特別邀請了導演李小平,舞台燈光設計林克華及劇場服裝設計陳婉麗,共同打造一場現代的「擊樂劇場」,在這次的「木蘭」中,將嘗試探討女性角色的演變,試圖將古代與現代相互串連。
-
演出評論 Review
以輓歌書寫的身體詩學
《聽河》跟《水月》不同的是,更為自信地不只是在表現一種純粹的美學,而能夠讓舞者的身體承載著暗黑的信息,如:一排人如幽靈般從一個人的背後緩緩走過,映照出影像中那條冥河般的死亡性,更彰顯出那一個人在獨舞中的呼吸竟是充滿孤獨;一個虛與實、生與死的宇宙就這樣被開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