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進階搜尋
-
音樂 2007台北愛樂夏日音樂節
人聲饗宴 揮灑一夏清涼!
「台北愛樂夏日音樂節」本屆展演將縱橫南北,為期一週的音樂節可說是全方位的規劃,音樂會的節目內容豐富多樣,邀請到阿卡貝拉特快車、菲律賓聖多瑪斯合唱團、棉花俱樂部爵士樂團等知名國際人聲團體,且在兼具藝文推廣的同時,也為愛樂者提供進修的機會。
-
音樂 辜偉甫、呂泉生攜手創團 奠定台灣兒童合唱根基
慶祝走過半世紀 「榮星人」重聚歡唱
榮星合唱團自一九五七年由辜偉甫與呂泉生創立,以嚴謹的音樂教育及合唱技巧聞名海內外。而今走過五十年,為台灣孕育了許多音樂人才,一代代的「榮星人」更在世界各地開花散葉,成為一股團結凝聚的文化力量。今年他們將重聚歡唱,以兩場音樂會慶祝榮星合唱團的五十大壽。
-
親子 老爸老媽必讀之夏日密笈
藝術出招!暑假兒童歡樂大預言
「天靈靈,地靈靈,讓我暑假玩不停」這不是廟宇香客的祝禱,也不是流行歌手的宣傳,而是一群頑皮活潑的小朋友,虔誠地向上天祈求,希望擁有一個歡樂的暑假。一向慈悲為懷的本刊,特別順應「童」意,預言了一系列好康的暑假兒童藝文活動,爸爸媽媽只要按表操課,立刻就能成為孩子心目中的活菩薩!
-
特別企畫 Feature
音樂大熔爐 鑄造法蘭西奇蹟
相較於英美音樂劇,法式音樂劇的發展(spectacle musicale)要來得短暫許多。「音樂劇」這個樣式對於法國來講,算是個外來文化,但在一九八、九○年代的迅速竄起,也成為倫敦西區和美國百老匯之外,另一個吸引目光的焦點。雖然嚴格說來,法國流行商業音樂劇並不如英美般的成熟,但在不盲從流行熱潮下,倒有堅持自我風味的新耳目!
-
特別企畫 Feature
巴黎星空下,搖滾香頌的美好年代
「流行」意指大眾化和普遍性,能夠掌握流行的脈動,作品也就容易符合市場口味,這也是為何在音樂劇舞台上,流行音樂元素不乏發揮的空間,從倫敦西區的Mamma Mia!、We Will Rock You到法國巴黎的《鐘樓怪人》、《小王子》流行領域的歌手、作曲家、製作人佔據舞台,無論劇中的歌曲是口水歌還是原創曲,唱的是英文還是法文,群眾能夠跟著節奏打拍子、聽著旋律哼唱幾句,便可促進音樂劇的傳播速度和市場商機。 二○○五年《鐘樓怪人》成為首齣登台的法式音樂劇,搖滾香頌的音樂風格對國內聽眾很新鮮卻也容易接受,在口耳相傳下,音樂劇的票房一路從差強人意賣到無票可賣,《鐘樓怪人》在台灣旗開得勝創佳績,促使《羅密歐和茱麗葉》、《小王子》接續來台報到。 流行音樂人投入,法式音樂劇翻紅 音樂劇被暱稱為「窮人的歌劇」、「平民的歌劇」,它是一種以大眾為訴求的娛樂形式,強調通俗化和在地性,第一齣法式音樂劇可追溯至一九七六年流行音樂作詞人普拉蒙東(Luc Plamondon,作品包括《鐘樓怪人》)和音樂人貝傑(Michel Berger)合作的《星幻》Starmania,普拉蒙東來自加拿大的法語區魁北克,他當初投入音樂劇製作,相信受到臨近美國百老匯的啟發。近來紅遍一時的《鐘樓怪人》、《小王子》作曲家柯香提(Richard Cocciante)和《羅密歐與茱麗葉》、《亂世佳人》的作曲家皮斯葛維克(Gerard Presgurvic)也都是流行音樂的能手,更加確立法式音樂劇由流行樂界發起的地位。 「流行」加「音樂劇」成就法式音樂劇的成功方程式,既然與流行樂界掛勾,音樂劇的行銷包裝也就自然地流行化。他們習以在音樂劇上演前發行單曲,肯花大把鈔票拍攝單曲MTV,讓劇中要角先在電子媒體曝光。因為流行曲風的要求,他們喜愛使用搖滾歌手演唱音樂劇,而在娛樂手法的操作下,也讓不少默默無名的歌手,在音樂劇大紅之後,隨即身價水漲船高,唱片約接踵而來。 《鐘樓怪人》首演版中飾演鐘樓怪人的卡胡、《羅密歐與茱麗葉》的原版男主角達米安皆因劇獲得唱片約。今年《羅密歐與茱麗葉》在亞洲巡迴,在法國已是超級明星的達米安願意「回鍋」飾演羅密歐,想必是希望藉由音樂劇的演出
-
特別企畫 Feature
創作者說話 《小王子》 讓觀眾欣賞不同色彩的思考
台北國家劇院整個八月將罩上聖修伯里《小王子》充滿哲思的童話色彩,法國《小王子》音樂劇大型製作繼法國、加拿大之後,將到台灣台北國家戲劇院連演二十四場。本劇導演卡路奇(Bruno Carlucci)也將隨劇訪台,本刊特邀旅法新聞工作者羅苑韶為本刊獨家專訪他,請他一談《小王子》音樂劇的特殊之處。
-
特別企畫 Feature
創作者說話 音樂劇當橋樑 傳達「愛」與「包容」
被譽為法國「韋伯」的傑哈.皮斯葛維克(Grard Presgurvic),今年四月帶著法國流行音樂劇《羅密歐與茱麗葉》來台演出。這齣首演於二○○一年,改編自英國文豪莎士比亞的經典,在這位出身流行樂壇的作曲家打造下,成為一齣橫跨古典樂、現代搖滾以及工業舞曲的流行音樂劇,也為法式音樂劇樹立新指標。究竟,流行音樂元素為何形成法式音樂劇的重要精神?法國音樂劇和百老匯音樂劇又有何不同?在本刊特約採訪黃楓皓的專訪中,我們請傑哈.皮斯葛維克現身說法。
-
特別企畫 Feature
緊緊相依的心,如何Say Goodbye?
百老匯音樂劇與流行音樂的合流,其實不是那麼亦步亦趨,當一九六○年代英美年輕人為披頭四搖滾樂瘋狂叫喊時,從爵士年代走出來的百老匯仍是一片歌舞昇平。但民心向背正是以娛樂為主的百老匯所不能不重視的,慢歸慢,百老匯式的英美音樂劇,畢竟仍走向擁抱搖滾等流行音樂的星光大道。
-
特別企畫 Feature
擁抱流行與群眾,方能「西方不敗」!
音樂劇畢竟是娛樂事業,如何貼近社會脈動呼應人心才是致勝之道!要嘛像「概念音樂劇」以批判社會現實換取觀眾共鳴,要嘛像洛伊.韋伯用流行音樂行銷模式打歌讓你不想看作品也難,或像《媽媽咪呀》《週末夜狂熱》把昔日的流行金曲再重新炒成一道精緻大菜讓你懷舊又開心,無論如何,就是要「以客為尊」,好讓它「西方不敗」!
-
特別企畫 Feature
你來我往,打造魅力新舞台
從《雪狼湖》、《人神鬥》、《行雷閃電》到《大娛樂家》等,流行藝人跨足表演藝術劇場演出,或是以戲劇情境營造概念音樂會,這樣結合音樂與戲劇的「音樂劇」或「音樂+劇」的演出,已經屢見不鮮。流行音樂人都認同,音樂劇有助提昇其地位與創造力,儼如年度金曲頒獎禮以外,另一份個人創作成績表。
-
特別企畫 Feature
說我們的故事,唱我們的歌
從二十年前《棋王》開始,無論是以中文音樂劇為招牌的果陀劇場,以女性創作為主體的春禾劇團,或是近幾年風靡亞洲、改編自幾米繪本的《地下鐵》等,台灣的音樂劇從發展伊始,就有著流行音樂與流行音樂人的參與陪伴。雖然歐美音樂劇紛紛來台攻佔表演市場,但本地的音樂劇創作者仍相信,台灣需要的是說自己的故事、唱自己的歌的音樂劇,只是那獨特的魅力,仍需找尋。
-
特別企畫 Feature 流行音樂劇/台灣篇
創作人說話 果陀劇場導演 梁志民
「我覺得我就像實驗室,喜歡將將不同的東西加在一起,看看會有什麼不同。」果陀劇場梁志民如此比喻他嘗試不同音樂類型加入音樂劇的創作歷程。從十二年前《大鼻子情聖-西哈諾》至今,他已將近古典、搖滾等近十種音樂類型丟入他的戲劇實驗室裡,創造出多樣的音樂劇面貌。 從小抱收音機寫功課,音樂敏感度超高 梁志民在二○○二年推出以一九二、三○年代老歌為音樂主題的《情盡夜上海》,籌備時他對老歌的熟悉度,讓蔡琴驚訝不已。梁志民說:「那是因為我自小沒有收音機就沒法做功課,小時候就是抱著唱盤、收音機長大。」而且他自認很能掌握音樂旋律、調子,往往一首曲子,他聽過一、兩次,就再不會忘了。對於音樂的敏感,讓他在處理音樂劇時,更如魚得水。 成立果陀前,他在倫敦看了《貓》等音樂劇,決定要將這樣的表演型態帶回台灣。劇團成立初期,推出的多是舞台劇,他在工作中與音樂家吸取經驗,直到他認為時機成熟了,《大鼻子情聖-西哈諾》就此誕生。吸收經驗後,第一個試驗品,帶入的是音樂家張弘毅的古典樂風,從此音樂劇與果陀、梁志民三個名字再也無法分開。那一年,梁志民才三十歲。 從搖滾、拉丁,玩到藍調和RB?! 如果仔細回想果陀的歷史作品,從搖滾的《吻我吧娜娜》、拉丁的《天使不夜城》、取材原住民音樂的《看見太陽》,每齣戲就是一種獨特曲風。因為,這不只是梁志民自己的實驗,張雨生、鮑比達、陳國華、蔡琴、陳樂融等人,每次都為帶給每個實驗新的素材。剛創團時,台灣沒有人寫音樂劇劇本,寫歌詞起家的陳樂融,架出音樂劇的劇本骨架。被梁志民形容為天才作曲家的張雨生則是以搖滾,一新國內音樂劇的耳目。蔡琴更是從欣賞、享受音樂劇,甚至從果陀開出截然不同的演藝生命。 梁志民說,不同樂種的結合實驗,並非隨機發生,而是他從開始做音樂劇,便決定好的創作方向:「我的音樂胃口很大,不排斥各種形式,只是希望有能抓出一個架構一種線條。」他的實驗室裡已採用過搖滾、爵士等素材,他說接下來的「實驗品」說不定也可以有藍調和RB。
-
藝號人物 People 從舞者、編舞家到舞團藝術總監
台灣芭蕾王子,閃耀歐陸舞台—余能盛
他二十二歲才開始習舞,卻在歐陸一路從舞者、編舞家進而擔任歌劇院芭蕾舞團的藝術總監,被視為在德語系國家成就最頂尖的台灣舞蹈家余能盛,他如何以精湛的技巧與舞台的魅力征服歐陸的舞台?如何讓自己融入西方的文化社會、進而轉化為創作的內力?八月他將帶著歐洲舞者與台北室內芭蕾舞團,演出新作《當芭蕾邂逅柴可夫斯基》,讓台灣觀眾可以再一次體驗這位「芭蕾王子」的編創丰采!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輕鬆口吻嚴謹態度 播灑音樂種子
阿班.貝爾格弦樂四重奏(ABQ)的訪台,在古典音樂界裡刮起了一陣旋風。其極盡完美的演出卻又即將解散的訊息,令樂迷們既讚嘆又不捨。尤其是最後在舞台上增設座位的首例也引起紛紛議論。在這樂迷們引頸企望卻也意猶未盡的音樂會背後,所給予音樂學子們直接與最深刻影響的,該算是大師班的精采教學!
-
舞蹈
空氣中,異質元素的濃密對話
《人體書頁》裡,音樂、燈光、空間、時間均以一種物質般的存在,與舞者的身體進行對話。在他獨舞的尾聲,勅使川原自書牆中抽出一張張泛黃的紙頁,丟入空中。四處翻飛的書頁攪亂原本安靜的氣流,他迴轉其中,然後以手輕撥胸前,彷彿抖落一身空氣的碎片。
-
戲劇
Size L 的堅持
此刻出現的《踏》、《三》與《約會》等戲,不僅讓人欣喜地看見徐堰鈴定期而密集的創作發表之外,也將女同志情感文化的藝術表現,帶向了更怡然自得的遊戲境界,這是開心?娛樂?還是歡喜?也許還是回到了一個簡單的訴求:女同志們早就悶壞了,有戲看就很好了!
-
音樂
簡文彬vs.NSO的美好休止符
簡文斌指揮後期浪漫樂派德奧標題音樂與歌劇向有心得,在其彈指之間,結構龐大,語彙複雜的史特勞斯,皆能迎刃而解,交代清楚;且更能不拘小節,醞釀音樂應有之走勢,邁向全曲真正之頂峰。這點相信在場聆聽之觀眾,無不感受到其「英雄」之氣魄,此時簡文彬也為自己畫上美好的休止符。
-
音樂
走上「絲綢之路」 匠心獨具的每一步
怎樣在有限的音樂廳裡伴隨著音樂帶領觀眾穿梭時空?NCO所開闢的「情境式音樂會」從曲目的安排、舞台的設計、演員的服裝到戲劇的設計等,不僅充滿了用心,更顯現著令人欣喜的野心!
-
國際藝識International Vision
堅持手工業,抑或邁向高科技?
當「數位」已經成為日常生活中的常見科技,一向強調文化、創意與風格、因而很「手工業」的劇場,是否也已經邁入「數位」的世界?嚴格說來,在台灣,數位科技成為表演元素是二○○○年以後的事,這個正在發展中的科技趨勢,如何影響台灣的劇場設計,以及創作者的劇場思維?
-
國際藝識International Vision
如戲之場,就在PQ布拉格
國際劇場設計界的奧林匹克盛會PQ布拉格劇場設計四年展,今年六月中盛大開幕,來自五、六十個國家的參展作品,在布拉格這個本來就很像劇場佈景的城市,展現繽紛多彩的創意。台灣團隊這次是二度參展,並獲得「劇場技術」金獎。與台灣參展團隊同赴布拉格的戲劇學者、劇評人王友輝,特為本刊撰文呈現第一手的展場盛況與現象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