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水龍從傳統中找尋音樂語言,堅持寫作自已的音樂。(許斌 攝)
音樂 學術研討會與音樂會同步呈現

聽台灣的聲音 看全部的馬水龍

甫獲行政院文化獎的作曲家馬水龍,可說是台灣重量級的作曲家,一曲《梆笛協奏曲》聞名海內外。耕耘音樂四十多年的他,質量均佳,說是「台灣的聲音」絕不為過。本月國立臺灣交響樂團將為馬水龍舉辦精采樂展,並搭配「馬水龍作品學術研討會」,讓國人深入了解這位「台灣的音樂之光」。

甫獲行政院文化獎的作曲家馬水龍,可說是台灣重量級的作曲家,一曲《梆笛協奏曲》聞名海內外。耕耘音樂四十多年的他,質量均佳,說是「台灣的聲音」絕不為過。本月國立臺灣交響樂團將為馬水龍舉辦精采樂展,並搭配「馬水龍作品學術研討會」,讓國人深入了解這位「台灣的音樂之光」。

聽見臺灣的聲音─馬水龍教授作品演奏會

07/12/15    7:30pm  國立臺灣交響樂團演奏廳

07/12/16    7:30pm  高雄市文化中心至德堂

07/12/17    7:30pm  台北國家音樂廳

INFO   04-23391141轉153

「只要藝術與文化存在,人類就有希望了!」甫獲行政院文化獎的作曲家馬水龍,在受獎時特別引述了名指揮家伯恩斯坦在哈佛大學演講中曾說的話,是對國內當前藝術環境與現象語重心長的期許。延續這個獎項的頒發,國立臺灣交響樂團針對國人系列作品的演出與發表,繼郭芝苑、李泰祥、史惟亮等人後,也將為馬水龍舉辦個人樂展。

這次演出除了音樂會展演,還有假台北藝術大學舉辦的「馬水龍作品學術研討會」,會中將由馬水龍談論創作的心路歷程開始,由顏綠芬、徐玫玲、嚴福榮、洪崇焜、陳俊斌、陳漢金等六位學者,分別從馬水龍的文化觀、教育理念、音樂作品等角度撰文探討。對於這場獨立於音樂會的研究,他指出:「一個國家的音樂文化,它的活水源頭應該是從創作、演奏到群眾的參與,其間更重要的,是音樂學家研究的論述,這樣慢慢的凝聚與匯集,才能形成音樂文化的一條長河。」馬水龍說明:「事實上我們都在寫歷史,參與這些活動的人們都在為這音樂文化做見證。」此言不僅顯示了作曲家對音樂文化的關懷,更點出了音樂研究及論述的價值與重要性。

用音樂在畫畫

少年時期便有廣泛興趣的馬水龍,不僅兼具音樂、美術才華,對中藥有相當涉獵的他還曾是體育健將,寫作也是信手捻來毫不費力。雖然最後割捨了其他愛好而選擇了音樂之路,但在視覺藝術上所打下的基礎,卻使他在音樂的構圖和層次上,比別人多增添了空間及色彩的想像。覺得自己像是用音樂在畫畫的馬水龍,有著如此的聯想:「美術的色彩學,有如音樂的配器法;其實和聲就是色彩,對位就是線條,這是相通的!」

在個性上宜動宜靜的他,可以在暑假中帶著幾本書到八斗子岩石邊閱讀、幻想、游泳,自得其樂過著「一個人的Fantasy」;也曾與夥伴們騎著單車,載著簡單的糧食,在幾個禮拜的時間裡紮營、釣魚、潛水、撿柴、偷拔菜、野炊,做個四處探險玩耍的野孩子。運動場的狂飆、雨港的回憶、戲棚下的鑼鼓聲響,隱約成了他日後創作的影子,使得他的作品,在西方嚴謹技巧之下,更顯出東方傳統的內蘊。

然而在考上藝專的那年不幸失怙,為了協助家計而「全工全讀」的他不僅擔任全職的工作,更完成了五年的專業訓練。問他為什麼能夠在每日僅四、五個小時,甚至幾乎沒有睡眠的困頓環境下持續學業?回想起自己當初自己畫鍵盤練習的日子,馬水龍的回答是一個「狂」字!他不相信天賦,但對音樂極度狂熱與真誠的感受,使他無怨無悔地投入。而其實在尋找自己的聲音、斟酌如何表達內在的過程中,所承受的壓力痛苦他人完全無法想像,但馬水龍笑說:「因為創作是我的最愛!」

國臺交將展演三首作品

本次的樂展將由國立臺灣交響樂團擔綱演出馬水龍的三首作品《廖添丁組曲》、《尋》與《無形的神殿》。《廖添丁組曲》原是雲門舞集的邀作,但因佩服廖添丁這個傳奇性小人物,勇於以他的方式來對抗日本人高壓的俠義情愫,與林懷民是心有戚戚焉。獨立的樂曲配上序曲之外的五個樂段,描繪了〈大稻埕的夜巷〉、〈日人宅第〉、〈霞海城隍〉,以及被追捕逃亡〈淡水河畔〉的淒涼和最後〈遇難〉的樂段。為了表現不登大雅之堂的無名小卒卻有著濃厚的同胞愛,馬水龍分別以悲壯及詼諧的兩個主題來塑造廖添丁雙重的形象。在樂曲間不僅包括了日本藝妓舞蹈、傳統的鑼鼓,更有民間「跑旱船」活動中逗趣的景象。

馬水龍說:「人生時刻都在尋!」理想、人生、真理,是一輩子都在尋求的,由古箏演奏家黃好吟主奏和管絃樂團搭配首演的《尋》,動機也就是從內在探討開始,可視為一個寬廣無限的想像空間。「事實上這首樂曲的創作,要從傳統樂器裡找到我想要的聲響,對我來說,也是一個『尋』!」而當言語無法形容時,就用音樂來記錄感動,《無形的神殿》不僅是馬水龍造訪玉山的悸動,也是他對這個台灣精神聖地的禮讚;登上山頂為山所包容,學習真正的謙卑,詩人李魁賢的同名詩作,正訴說著相同的感觸。〈夜話排雲〉、〈日出〉、〈神祭〉,三段連樂章的音樂採鄒族和布農族歌謠為基礎創作,以男聲大合唱與管絃樂團來歌頌神山無限的禪機。

從傳統中找尋音樂語言,堅持寫作自已的音樂!三首樂曲、六篇論述,音樂與樂思的集合,將馬水龍四十多年來從不間斷的耕耘,做了一次最完整的呈現。

廣告圖片
專欄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專欄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