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進階搜尋
-
藝次元曼波 HEART to HEART
從京劇到R&B 藝術三口之家
要不是為了睽違舞台十幾年的王復蓉重登京劇舞台,要把王復蓉、陶大偉、陶喆,這平常分居上海、台灣和美國的一家三口湊在一起,可不容易。 王復蓉和陶大偉,一個是紅透半邊天京劇名角,一個是縱橫影視才華洋溢的喜劇泰斗;前者深受戲曲忠孝節義的傳統思想影響,後者則是西方個人主義的信仰者,當年兩個人的結合不但不被看好,還鬧上社會版,轟動一時。 但命運就是那麼奇妙,三十多年後,他們的兒子,從小聽貓王和京劇混血長大的陶喆,居然也走上演藝這條路,還是當今流行樂壇最火紅的RB天王,走出父母親的名人光環,青出於藍。 他們仨對談,就像三個愛鬥嘴的大小頑童,對於老婆復出唱戲,陶大偉笑說:「我對她的嗓子完全不擔心,她也沒什麼好緊張的,因為平常罵人時就很有力。」陶喆補上一句:「有次聽她唱戲唱到破音,我和老爸都當是音響出問題。」王復蓉則笑著反擊:「我這次唱戲,千萬要安排他們往後面坐,要不然我在台上賣力唱,陶大偉卻在台下打呼,陶喆則滿臉嚴肅,拼命挑我的毛病。」 一家三口都是藝術家,對彼此表達關心的方式也異於一般人,表面上互相輕鬆吐嘈爆料,但親匿的家人情感和默契,卻早已在言談間表露無遺。
-
音樂
呂紹嘉 充滿力與美的「新世界」
壓軸好戲為德弗札克E小調第九號交響曲《新世界》,波西米亞鄉愁的揮灑,似乎並非呂紹嘉對這首耳熟能詳名曲的詮釋重點,他主要聚焦於全新觀點的節奏與動態解析,將全曲演得充滿力與美。
-
音樂
等待零時差的音樂現場
對的曲目、對的演出者,是這兩場音樂會最成功的地方;呂紹嘉端出台灣首演曲目,讓觀眾長見識、讓樂團往上攀爬,是這兩場音樂會的意義所在。但這個「對」,需要企畫者縝密的思量與寬廣的眼界,需要樂團日復一日地磨槍待陣,否則,意義,也只不過是白紙上偶然出現的名詞罷了。
-
戲劇
到了一把「濫情」的年紀!
這是一齣「沒有明星、只有演員」的全表演呈現。演員黃健瑋、謝俊慧與謝盈萱的許多表演細節,展現了角色的深度與說服力;而全體演員誠懇、真摯和自然的詮釋,讓這一個看似簡單卻關係複雜的故事,完全立體。
-
新藝見/新銳藝評
是的,華文戲劇已經一百年
華文戲劇的第一次正式演出,形式上,已經很先進地使用了「扮裝」。 內容上,則是緊抓時代潮流,直接翻譯改編當時的暢銷小說和歌劇。 至於台灣的現代劇場發展,更是經常和「時事」與「時尚」結合在一起。 若要問,華文的現代劇場歷史有多久?答案是:到今年,剛好一百年。 相較於中國大陸大量的研討會和展演活動,台灣可以思索的是什麼呢?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鈴木世代的反叛潮流
天生反骨 承受生命之「重」
「第一世代」的特徵,就是天生的「反骨精神」,以及天生的「生命不可承受之重」。「戲劇」對於這一世代的人而言,絕對不是遊戲或者娛樂,而是攸關社會正義與自我存在的根本問題。他們的戲劇主題總是嚴肅的,而手段是激烈的。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鈴木戲劇的身體顛覆 前衛主義的最後大師
鈴木忠志 用「動物性能源」打造戲劇王國
如果說後現代是一個沒有大師的時代的話,那鈴木忠志也許是前衛主義時代殘存的最後一位大師了。在整個藝術表現型態逐漸趨向「多元化」以及不斷尋求「跨界」的時代氣氛當中,每個人都是自己小小領域當中的小小的「大師」。但是像鈴木忠志一般,不只是想做戲,更企圖在戲劇當中建構出某種「表演體系」,不斷寫文章與人打筆戰,呼朋引伴發起「運動」,並且在深山裡頭找地蓋劇場、蓋排練場、蓋演員之家、到處找人要錢辦戲劇節,企圖依照自己的理念建造出自己的戲劇王國。活在這個時代當中擁還有這種熱情的,我們稱他為大師也應當不為過吧!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鈴木忠志導演直擊 以日本的「下半身」驚艷世界
日本劇場大師鈴木忠志去年初應台北藝術大學之邀訪台,以「在全球化當中文化是什麼?」進行演講,提出以「動物性的能源」改造劇場與世界,引起一陣旋風。同時也為今年《酒神》訪台演出先行勘查國家戲劇院場地的鈴木大師,也接受本刊的訪問,本刊特地邀請對熟悉日本劇場運動脈絡、一直著力於身體與劇場思考的身體氣象館創辦者、資深舞/劇評人、現任牯嶺街小劇場藝術總監王墨林,為本刊向大師提問對談。透過王墨林的提問,我們得以釐清大師的創作出發點與對身體表演的思考重心。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鈴木訓練法的體驗思考
東與西 凝與放
一東一西的兩位劇場大師,如何能在劇場訓練中攜手合作,融合出創新的火花?鈴木忠志以其所發展的「鈴木方法」,與美國前衛劇場導演安.柏卡的「觀點訓練」合作,為美國劇場創造新穎的景觀與影響。本刊特邀曾在安.柏卡門下學習並接受過「鈴木方法」與「觀點訓練」的導演楊士平,以自身經驗談論東西方兩種身體訓練的互補之妙。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鈴木表演的經典演繹
演出莎士比亞的形而上境界
鈴木曾經說過,西方戲劇以文字探討人的處境,而東方戲劇則用身體達到同樣的目的。文字使人思考,身體令人感受。他要做的就是結合二者。這種理想決定了他的總體藝術方向:以日本的表演方法去演繹西方的經典。追求文化共融可說是二十一世紀的一個大趨勢,今天更成為很多藝術工作者的創作指南。現年六十八歲的鈴木忠志正是這方面的先行者。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華文戲劇百年 兩岸四地燦爛風華
兩年一度的華文戲劇節今年再回香港,以「華文戲劇百周年」為今年戲劇節的展演主題,頗見主辦者回顧歷史的用心,今年的展演也是歷屆最為豐富的,除了兩岸四地的精采作品,也看到香港本地的戲劇傳承樣貌,同時也展現了傳統戲曲化入現代劇場的新嘗試。
-
藝視窗 News
兩廳院公共空間改造 徵求計畫團隊與民眾參與
兩廳院公共空間改造 徵求計畫團隊與民眾參與 堂堂滿二十歲的兩廳院,將展開從硬體到廣場 的全面整裝計畫。從日據時代的軍事用地,到紀念偉人的藝術殿堂,兩廳院的啟用見證了這個城市的發展。這兩座宮殿式建築中央的大廣場,是林懷民老師奔走國外 時最思念的場景,也是學運人士、社會運動、排練團體心中最動人的公共舞台,無數的戶外公演、轉播與音樂會,活化了這歷史性的文化場域。而今兩廳院的公共空 間於回顧廣場發展歷程、關照現今多元使用者、及開創未來二十年的廣場使用新面貌,積極尋求蛻變。除了戶外家具、照明、廣場舖面等硬體設施需要更新,更積極 打造「全民共享的文化園區」,國立中正文化中心特舉辦系列活動,期望透過民眾參與、設計團隊的公開遴選,尋得最佳的設計方案,為兩廳院園區的戶外空間換上 新裝,創造更為舒適的園區環境讓市民共享。計畫的設計參與活動共三部分,內容如下: 兩廳院公共空間改善計畫專業設計團隊徵選 第 一期工程的設計範圍為大小森林、藝文廣場以及四個基座轉角,分兩階段遴選,第一階段將針對團隊組成、空間課題的掌握等整體架構,選出五組團隊,入圍團隊需 推派代表參與設計工作營,方進入決選階段。優勝團隊將取得設計監造權,二至五名入圍者可獲得二十萬獎金,本標案預計於二月底進行公告,敬請注意兩廳院網 站。 兩廳院公共空間改善計畫民眾參與設計會議 三月份將舉辦兩場設計論壇,並於三月底進行設計參與工作營,兩廳院公開徵求四十位具代表性的民眾,與五組入圍的設計團隊,及從旁協助的空間專業者,一同就本設計案的空間計畫(program)進行腦力激盪。 【進劇場.學創意.作設計】工作營 主辦單位將安排有趣的體驗課程與分組討論,並聘請神秘嘉賓現身說法,指導工作營成員如何學創意、做設計,活動辦法將於近期公告。舉辦時間從三月卅一日到四月一日,地點在兩廳院
-
藝術家的OFF學
樓蘭風流(上)
近百年前斯文.赫定划著獨木舟穿越碧綠的蘆葦蕩進入樓蘭啊,我看著死去的胡楊枝幹,以為滅絕的羅布大魚激躍跳出水面。像著了魔般,我為斯文.赫定的文字魅惑牽引來到這與世隔絕的大漠風中有呼喊聲,頻頻叫喚我的名。
-
一本藝術經
伍佰 昂揚搖滾與低調快門
談到搖滾,伍佰洋溢自豪的光彩,雖然潔癖與純粹貫穿他的音樂和攝影,然而他堅持音樂是音樂,攝影是攝影,前者是創作,後者是生活興趣。他相當坦白,說寫歌十幾年早就技術純熟,知道如何將自己的想法傳達給別人;而攝影,「還搞不大懂是怎麼回事」,不想把拍照當成事業,不要有包袱,想幹嘛就幹嘛。「我不是以技術為取向的人。拍照時,有種心靈休憩感,像是救贖,那其中彷彿有真理存在。」
-
一本藝術經
劉邦初 頑童夢想起飛中
近來到兩廳院欣賞表演的觀眾,應該已經眼尖的發現到The One人文聚場的亮眼進駐。位於戲劇院一樓的The One,為一處結合美食、設計空間與藝文講堂的新複合商店,執行長劉邦初由電子業轉戰創意產業的勇敢尋夢過程,不禁令人欽佩與激賞。
-
專題
王世信 時尚挑逗自娛娛人
抱著玩遊戲的心態,王世信說:「我穿衣服的哲學就是娛樂自己,娛樂別人,」喜歡從所有的細節去玩,小至袖釦大至髮型,「穿牛仔褲太無聊,我就會配上大頭皮帶,要不然就是在褲子上貼鑚,一點細節就有小小挑逗樂趣。」打扮的實驗樂趣很迷人,但感覺自在最重要。
-
專題
李宜錦 簡單優雅驚艷樂壇
現任國家交響樂團首席、故鄉室內樂團一員的小提琴家李宜錦,充滿了溫柔婉約的氣質,在台上以精湛琴藝征服聽眾耳朵的她,優雅簡單的表演造型更是讓人目不轉睛。正式演出服雖因配合樂團整體多以黑色為主,但擅於搭配的她總能以巧思變化出新穎面貌。正值新婚的她,上台因演奏不能戴耳環,但總不忘戴上老公送的項鍊,她甜蜜一笑:「因為這讓我有安心感。」
-
專題
蔡銘元 Smart casual穿上旅行回憶
還有誰比用身體創作的舞者,對穿在皮膚上的服裝更為敏感的呢?雲門舞者蔡銘元除了對服裝的要求除了要舒服,視場合穿著更是一門學問。在台灣無暇購物,出國巡演就成了他置裝的良機,以smart casual為穿衣原則的他,更把衣服當做旅行的回憶。
-
藝@CD
歌仔混電音 「台」得讓人通體舒暢
打開《我身騎白馬》專輯網頁,強烈的電音節奏伴隨著南台灣四大小生之一的郭春美的歌聲,「我身騎白馬走三關,改換素衣回中原」的傳統歌仔七字調在製作人蘇通達的重新打造下,脫胎換骨成為時下年輕人最愛的電音,顛覆大家的印象。
-
藝@書 楊汗如為崑曲第一小生岳美緹撰書
《臨風度曲.岳美緹》
楊汗如為崑曲第一小生岳美緹撰書 《臨風度曲.岳美緹》 口述:岳美緹 編撰:楊汗如 石頭出版 傳統戲曲表演向來「口傳心授」,如何透過文字記錄傳承?台灣新生代崑曲小生楊汗如跟隨崑曲巾生第一人岳美緹習藝十多年,深感老師爐火純青,已臻化境的表演技藝,於是約定將岳美緹說戲、演戲的內心感悟化為文字,為無緣親睹大師說戲、教學的崑劇愛好者,留下珍貴的記錄。推廣崑曲不遺餘力的文學家白先勇說,上個世紀崑生第一把交椅非俞振飛莫屬,而嫡傳弟子岳美緹盡得俞派藝術真傳,孕育而出的儒雅台風,詮釋各種角色「隨心所欲而不踰矩」,造就她日後在崑曲界的崇高地位。《臨風度曲.岳美緹》一書以《玉簪記》中的「琴挑」、「問病」、「偷詩」、「秋江」、《占花魁》的「湖樓」、「受吐」以及《牡丹亭》的「驚夢」、「拾叫」等折子為例,帶出柳夢梅、司馬相如、潘必正、秦鍾、陳季常等角色,提點岳美緹的表演精髓,回顧她的舞台世界。(廖俊逞) 結合理論與實務 揭示攝影的本質 《另一種影像敘事》 作者:約翰.伯格、尚.摩爾 三言社出版 以《觀看的方式》名聞天下的英國藝評家約翰.伯格(John Berger)與瑞士攝影家尚.摩爾,首度以理論與實務結合的方式,為讀者揭示攝影的本質。何謂真實?每個攝影家都參與了真實,他們呈現出的影像,正考驗出他們看到了哪個部分的真實。一張照片,就像一個「相遇之所」(meeting place),身處其中的攝影者、被攝者、觀看者,及照片的使用者,對於照片常有彼此矛盾的關注點。兩位傑出的影像工作者,解釋了視覺不僅是記錄,更是呈現,其剖析了攝影者與被攝者、照片與觀照者、相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