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進階搜尋
-
特別企畫 Feature 2024 進行中
台灣舞者鍾長宏參與皮歇.克朗淳新作《泰.未來》
才剛結束《野台羅摩》,皮歇.克朗淳(Pichet Klunchun)又即將於2024年TIFA推出新作《泰.未來》(Cyber Subin)。 按克朗淳的說法,本作是《No.60》(2020)的「下一章」。《No.60》是他長年研究泰國傳統舞蹈箜舞(khon)的成果,在該作中,他用力學分析出箜舞動作體系與六大元素,包含能量、圓圈和曲線、軸點、同步肢體、外部身體空間和轉移關係;在《泰.未來》中,他進一步結合「模控學」(註)的概念,舞者將透過與AI所習得的「60號原則」進行「對話」互動,嘗試更專注於自身舞蹈技術的感應與挖掘,從中探問傳統、舞蹈與科技共存的未來性與創新可能。 克朗淳延續過去幾年與台灣舞蹈圈的深度交流,《泰.未來》除了有來自四面八方的製作團隊(包含美國MIT AI藝術家Pat Pataranutaporn、新加坡舞蹈構作、台灣燈光設計、亞洲聲響音樂家)之外,4名跨國組成的表演者中,其中一名即是台灣舞者鍾長宏。 1988年次的鍾長宏,曾擔任美國StateStreet Ballet舞團、希臘Greek National Opera Ballet舞團舞者。自幼學舞的他,舞蹈養成體系來自與箜舞截然不同的街舞與芭蕾,但在2023年7月至泰國象劇場的首度實體工作中,皮歇告訴他「沒有要跟每個不一樣舞者合作都做箜舞,希望從舞者身上找到他們本來就有的東西」,這讓鍾長宏在合作過程中「感覺可以做自己,可以嘗試自己想要的東西」。 鍾長宏回憶,他第一次看克朗淳演出是在2016年混種現場藝術祭,與驫舞劇場陳武康進行「身體的傳統:交流計畫」於寶藏巖綠野地進行的公開展演,接著幾年,他也陸續聽聞陳武康分享他們去東南亞等國學習傳統舞蹈的旅程。鍾長宏觀察到皮歇是一個開放的創作者,「有很強大的基底,但又不斷吸收不一樣的東西,是一個不斷進化的藝術家。」 本次合作,也讓鍾長宏對舞蹈的理解產生巨大衝擊。他回憶象劇場舞者給的一堂暖身課,做了箜舞相關練習,「他們對於下盤的穩定、末梢的掌控、手指線條路徑的乾淨度要求非常高,跟我所學的系統有非常大的差異,比如芭蕾的Pli(蹲)是動態,但我在那次暖身練習中,認識到他們的身體像是『種』在那裡,這跟我習慣的動態非常不一樣。」 作為一名與各類型的編舞家合
-
特別企畫 Feature 年度現象07
演出檔期拉長、重演、重製,是否能再次引爆市場?
在COVID-19疫情趨緩後的台灣表演藝術生態,「演出過量」成為屢次出現的關鍵詞。背後原因包含疫情延後與取消的節目重新推出、台灣各類場館的陸續到位、創作能量爆發等;而「過量」的加成,更在於觀眾人數遠遠不及劇場演出數量的成長,再加上疫情後的購票、觀演習慣改變,造成票房未見起色。 在近乎爆量的演出中,同一場地多場次演出與重演、重製,占有2023年表演藝術市場的一定席次。值得思考的是,這類製作模式能否順應觀眾愈來愈依靠口碑的購票習慣?重演與重製能否增加製作的永續性,甚至降低、或是分攤製作成本?同時,過往補助機制的「潛規則」往往投注於新作,也逐漸有提倡重製等可能,會否也鼓勵創作團隊將舊作搬上舞台? 積蓄能量,拉長製作週期 重演、或重製,可粗分成兩種模式:一是在同一巡演年度內,另一則是跨到不同年份,甚至是數十年之後的重製。無論何者,也都會有編制規劃、內容調整、場地差異等變動因素。 以2023年來說,秀琴歌劇團《鳳凰變》、唐美雲歌仔戲團《臥龍:永遠的彼日》、綠光劇團《人間條件八凡人歌》、躍演《勸世三姊妹》、全民大劇團《海角七號》造夢者、音樂劇《熱帶天使》等作在台灣各地演出,可被視為同一巡演年度。這大抵區隔出劇團差異,能有巡演場次的製作多半是大型團隊、商業劇團,一部分牽涉到團隊的營運能力與規劃,一部分是這類製作有成本分擔考量。其中,《熱帶天使》、《勸世三姊妹》都在巡演過程中有一定程度的內容調整;而《鳳凰變》、《臥龍:永遠的彼日》也因演員身體因素有所差異。 不過,跨年份的重演、重製舊作在2023年占有一定比例,且是不同製作規模。大型製作部分有雲門舞集《薪傳》、朱宗慶打擊樂團《木蘭》、安徒生和莫札特的創意劇場《小太陽》音樂劇場、明華園戲劇總團《散戲》、國光劇團《狐仙》、榮興客家採茶劇團《喜脈風雲》等,中小型製作則有唱歌集音樂劇場《今晚,我想來點》、盜火劇團「懸疑三部曲」、三缺一劇團《國姓爺之夢》與《蚵仔夜行軍》親子版、壞鞋子舞蹈劇場《吃土》、何曉玫MeimageDance《默島新樂園》、阮劇團《熱天酣眠》、烏犬劇場《麻嗨猴》、不貳偶劇《道成》等。 在補助機制多鼓勵新作的思維下,劇團於該年度未提出新作是比較特別的現象。但在2023年,國家
-
特別企畫 Feature 藝術家請回答:重演?不重演?這是個值得考慮的問題
許程崴製作舞團:持續尋找機會,讓台灣文化與更多觀眾交流
舞團其實一直在尋找重演的機會。但在補助機制下的藝文生態環境,往往需要透過創造新作品來爭取經費。舞團創團至今也不斷在創作面向做豐富的拓展與嘗試,期望藉此打開與不同年齡背景的觀眾進行對話。 台灣文化是創作的基底與養分,當代的創新思考是舞團的精緻與堅持。如果能夠重演,最希望的是《上造》。《上造》以極富台灣傳統文化色彩融合當代舞蹈,大膽邀請紙紮傳統工藝結合於舞蹈創作,將台灣的多元與獨特魅力展顯無遺。透過觀眾自由遊走的觀賞形式與作品故事的鮮明脈絡,無須藉由言語敘事即能觸動觀眾對於台灣的豐富想像,同時身臨其境,《上造》是一場祝福大家的舞蹈儀式作品,期望藉著舞作將觀者生命中的不愉快通通掃除。我認為,藝術有偉大而神秘的魅力,能使藝術家與觀賞者產生情感融合,舞團非常願意繼續創造,以舞會友,感受每一位生命與舞團的交融與悸動。
-
特別企畫 Feature 藝術家請回答:重演?不重演?這是個值得考慮的問題
明日和合製作所:如果和合重製、重演?
或許因為和合的展演實踐常帶有「空間回應」、「限地製作」的核心特質,作品伴隨特定場域的特性╱限制發展而成,以致較難直接異地重演。若有機會重製,相應的調整、資源的搭配,也比起能直接巡演於常設劇場空間內的作品複雜許多。機會成本上相對不易實踐,因此多數時間轉向以相似概念、但不同的內容與方法持續延伸創作。 2019年TIFA的《半仙》之於我們三人都是一次具有前導性的嘗試,也交互影響彼此的創作路徑。三人近年許多實踐圍繞在講述式展演(與其變形)與議題探索、田野經驗為基礎的創作手法。同時《半仙》試圖透過神秘學與宗教信仰回探劇場中見證真實與再現的同構邊界,引起一定程度的「爭議」。本作也是三人創作中較少出現的黑盒子劇場作品,相當期待未來能有機會能再次重演或重製。
-
特別企畫 Feature 藝術家請回答:重演?不重演?這是個值得考慮的問題
娩娩工作室:沒有放棄過說好一個真正的悲劇
重製一個作品一直是很困難的,在市場的接受度上,議題敏感程度左右著大眾娛樂性,且主宰著觀眾話題與購票趨勢。 《死死免了米》是娩娩首次入圍台新藝術獎第16屆決選,同時也是極少數娩娩重製過的中大型作品,內容環繞長照、勞工、底層女性為主,所創作出的視覺、聽覺美學,以及與導表演、劇本再創的火花,十足刺激且令人戰慄,首輪演出後隔年受邀至「關渡藝術節」加演。但《死死免了米》雖叫好卻非常不叫座,無論是首演或加演票房都相當不佳,也是娩娩製作史上虧本最大的一齣戲。 在2023年11月份的《PAR表演藝術》雜誌中,紀蔚然老師的〈「悲劇」缺貨〉正正打入劇團的心,在悲劇缺貨的年代,我們從來沒有放棄過說好一個真正的悲劇,期盼來年有機會,能夠再次將此製作重燃,讓微弱且堅毅的火光再現。
-
特別企畫 Feature 藝術家請回答:重演?不重演?這是個值得考慮的問題
賴翠霜舞創劇場:若非原班人馬,舞作容易「走樣」
舊作重演對我來說不是件容易的事,這跟我對作品的要求跟堅持有關。我的創作習慣會以舞者或是演員的個人特質去編排,若是要再次讓舊作重演由新的舞者來詮釋舞作,害怕作品的細膩度以及質感會因舞者特質的不同而走樣。除非可以找回舞作的原班人馬,否則花費的力氣遠比做新作還累。 不過若非得再次選擇可以重演的作品,應該會是2015年的《記憶出軌》。這是一支獻給阿茲海默症患者的舞作,作品內容以患者大腦的病變、思緒邏輯的混亂以及家人照護的心情為主,在創作前期,我與舞者演員們探討主題並談及身邊是否剛好有長輩患有失智症,透過這些討論過程,希望表演者在詮釋角色時能將自身經驗換位思考帶入表演,將最真實的一面融入舞作。作品裡有許多破碎台詞以及完全倒過來的句子,對於沒受過專業戲劇訓練的舞者們來說的確有一定的困難度,不過我也不希望他們過度的「演」,希望他們能呈現最自然最生活的一面,因此挑戰相當大。我相信以最真實的一面來刻畫作品,是真正讓人感動的方式。對我而言,這是一支很有意義的舞作,若有機會能讓舞作再次重演,希望能夠喚醒更多人對於失智症的重視。
-
延長音
音樂教我的人生觀
美的表現有好多種,一樣東西發揮到極致,便開始擁有特別的光澤及魅力,令人著迷。有自然的美、對稱的美、秩序的美、荒誕的美、驚悚的美、危險的美、親情的美、情愛的美;在這裡用美形容似乎已經有些不恰當,藝術形象或許更精確,但是這樣又太繞口,姑且還是用美這個字吧。生命中這般的美不勝收,但卻不是各種美都能引起共鳴,每個人的審美也大相徑庭。但有一種美卻總是催淚,不論在電影、音樂中,每當主角歷經風霜矛盾,飽受人生的磨練摧殘,不得不妥協低頭,心裡傷痕累累,靈魂疲憊不堪。這時不論誰感嘆起主角純真的過往,都好像面對自己一塊被封塵的靈魂結晶,或已經死亡的美好童年,流下淚來;那沒有背負成長中所承載過的懊悔與錯誤,沒有因為現實的磨練而變得殘酷,那個曾經至情至性,對生命充滿熱情與關懷的赤子。 這等美麗,一再被複製,而人們也沉醉其中,無法自拔,似乎是靈魂能夠繼續發光的食糧及必需品。《鐵達尼號》中,最後蘿絲回到她記憶中的巨輪,恢復到17歲的模樣,在昔日的主樓梯上與傑克重逢。《阿凡達》中,蘇傑克透過新的身體再次擁抱大自然的溫暖與初心。而拉赫瑪尼諾夫的《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中,醉人的第18變奏也在前17個變奏《末日經》與世紀末碎片的喧囂中昇華,於《似曾相識》中找到世人的留戀與景仰。2023年為拉赫瑪尼諾夫150年誕辰紀念,拉氏對於美好年代的嗟嘆,鐵幕漸下中自由的幻滅與身為文化高層人士對自身安危的隱憂,一戰、二戰間的巨浪,大時代下的悲劇與20世紀初命運的巨輪都替拉氏的一生寫下了最精采的劇本。這令人熱淚盈眶的劇本不僅在拉氏的第二號鋼琴協奏曲中立下典範,更在第三號鋼琴協奏曲中達到高峰。兩首40多分鐘的協奏曲都在黑暗及鄉愁中揭開序幕,猶如生命中無盡的苦難與磨練,而第二主題及曲子最後的高潮總是穿破一切看到曙光,在真情的暖洋中回到內心最柔軟的那處。 在現代人的速食文化中,為了更快地治癒自己,割捨許多的我們到了30歲早就情感破產,麻木不仁。在亞洲,從小朝九晚五,加上補習文化,一路時間被填滿到出社會。生活中幾乎沒有時間感受生命的美好。這也難怪當拉氏為了人們的赤子之心立起墓碑,供眾人瞻仰自己曾經的美好,大家是多麼地流連垂淚而忘返。在這音樂會的兩個小時中,心靈似乎真的可以有伸展的時間,有可以療傷的片刻。不僅拉氏如此,同期的拉威爾也對美好年代感嘆萬千。拉威爾不僅在《圓舞曲》中透露他對舊時代
-
澳門
一個演出,面對兩種審查
澳門多個演出團體於2023年9月25日收到文化藝術活動資助單位「文化發展基金」寄來的電子郵件,郵件以「2023年受資助活動/項目溫馨提示」為主題,信中提醒:根據資助章程規定,如受資助項目「涉及不雅、暴力、色情、淫褻、賭博、粗言穢語、影射或侵害他人之權利等不當成分」,資助單位可取消相關資助。郵件發出後,引起眾多演藝團體及工作者強烈反應,並發表了一封由90多名戲劇、舞蹈及電影界人士及團體連署的公開信,以表關注。10月1日社會文化司司長回應傳媒提問時表示,這是因為接獲一些家長寫信投訴,其子女觀賞表演時因有不雅内容而引起不安,所以才致函提醒申請資助的團體。 澳門自1978年起已設立「公開映、演甄審委員會」,針對公映公演及公共娛樂的審別及進場提供意見,並設立與電影放映及戲劇演出相關的觀眾年齡分級制度。而自2023年起,文化發展基金在「文化活動/項目資助計畫」申請章程的第12點中,首次在基金可駁回申請、「不進入評審程序」的情況中列明:「活動/項目涉及不雅、暴力、色情、淫褻、賭博、粗言穢語、影射或侵害他人之權利等不當成分」及「活動/項目內容涉及危害國家安全、違反公共秩序或善良風俗。」兩點。由於澳門絕大部分劇場演出活動,均受文化發展基金資助,也就是說,日後在澳門上演之大部分劇場演出,將同時受到「公開映、演甄審委員會」的分齡評級,以及文化發展基金的內容規管。
-
香港
香港文化博物館可能遭「殺」,表演藝術保育問題引發關注
今年香港政府康樂及文化事務署首辦「香港流行文化節」,當時香港文化博物館與香港電影美術學會聯合策劃和舉行了第一個以香港電影美術及服裝造型為題的展覽「無中生有香港電影美術及服裝造型展」,吸引不少觀眾參與。事實上,香港文化博物館近年有不少與香港文化有關的專題,都為本地和海外觀眾津津樂道,包括以金庸和李小龍為題的常設展,而「絕代芳華.梅艷芳」的展覽亦將舉行。與表演藝術有關的還包括館內常設的大量粵劇藏品;去年亦舉行了「實驗實驗展榮念曾創作50年」,展出榮念曾多年的跨媒體創作。 香港目前尚未有與本地表演有關的專門資料館或博物館,除民間和大學有個別收藏外,政府的博物館中就以香港文化博物館會較具體地進行相關工作。近日香港政府《施政報告》提出有關設立和重組博物館的建議,計畫將現時位於尖東人流廣多、交通便利的科學館,改設成「國家發展成就館」,以與旁邊的歷史博物館互相帶動發展。而科學館將遷至位於新界沙田的文化博物館,文化博物館的藏品則有可能被分散各處。 現在,科學館和文化物博物館的每年入場人數皆名列前茅,但上述改動似乎未經業界諮詢和周詳計畫,消息傳出後,也引起坊間關注文化和表演藝術保育在政府資源外(如民間或商業資源)的不同可能。誠然政府的帶領或資源相對充裕,有利保育工作,但集中歸一也有其危機,即使表演藝術保育發展成熟的歐洲,也曾出現過「殺館」的情況,如在疫情間的2021年,英國著名的維多利亞與艾爾伯特博物館(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就提出關閉其劇場與表演部門,並把館藏分散至其他部門,引發當地業界連署聲援。表演藝術長遠的保育策略要深思,為的不只是現在的、更是未來的觀眾。
-
北京
沉浸式戲劇盛行,非劇場演藝空間拓展快速
非劇場空間演出成為世界表演藝術的趨勢,中國表演藝術界也即時跟上且蔚為風潮。政府亦從善如流,為支持更多「小而精」、「小而美」的演藝空間發展,北京市文化和旅遊局在9月公布了包括傳統劇場、文創園區、文化遺址及商業街區等15個多元空間,支持它們在新演藝空間、新演藝內容、新文化消費體驗方面為北京文化風景多添色彩。 演出空間的去劇場化是因為為了觀演體驗多元性而設計不同的演出形式,需要有別於劇場的定式空間方能展現,尤其是這幾年引入的沉浸式戲劇,觀眾則因為觀與演的假性合一而趨之若鶩,成為目前最盛行的演出形式。傳統劇場如位於美術館後街的77劇場與抓馬艾克斯傳媒公司的《大真探趙趕鵝》合作,讓觀眾回到1990年代的北京胡同;東城區隆福寺大麥演藝新空間在商業環境裡演出《現在開市》;京味沉浸式話劇《城南舊事之評書傳奇》則在位於前門的顏料會館劇場中上演;開心麻花在望京的劇場「花花世界」上演《偷心晚宴》,讓觀眾處身於當下虛擬又真切的娛樂生活中。這些空間與劇碼大多置於北京老城區,與北京傳統格調看似格格不入,卻也有反差的趣味。 沉浸式戲劇確實讓傳統觀演經驗來了個大翻轉,但令人擔憂的是,此類演出的目標觀眾顯然鎖定新鮮社會人,內容娛樂性高,談不上深度,同時戲多且同質性高,票房收益能否持續支撐熱度,並不樂觀。但話說回來,這類演出除非像10年前開心麻花喜劇創造出的新型消費娛樂,成為都市生活的一部分,否則何以為繼?戲劇市場本就起起伏伏,無法引領亦無力控制,只能順勢而為。這波流行帶來的唯一好處可能是劇場空間的解放,讓人們體會到表演藝術的莫大可能性。
-
特別企畫 Feature 年度現象06
音樂劇爆棚且多元 市場潛力乍現
若談2023回顧,不從《勸世三姊妹》開場,未免太過脫俗,但除了舞台上的作品,靠製作方針跨出同溫層的高光時刻,我想更能代表年度趨勢。演出精采就更需要端出浪潮的團隊,在哪裡端,誰來端,先端哪道,全都是學問。 今年的音樂劇演出依舊多如繁星:有海外授權的《近乎正常》、《I Love You, Youre Perfect, Now Change》、《搖滾芭比》、《綠野仙蹤》、《小王子》、《史瑞克》;引進、合製、巡迴的音樂劇《貓》、《羅密歐與茱麗葉》、《Titanic 鐵達尼號》、《拉赫曼尼諾夫》、《三劍客》、《伊底帕斯》、《The Last Five Years》輪番上演。 國內製作數量也依舊爆棚,有影視故事《海角七號造夢者》、電影改編音樂劇《怪胎》、文學改編音樂劇《熱帶天使》、迷因音樂劇《吼呦~杰哥不要啦!!》、桌遊改編音樂劇《台北大空襲》等故事類型迸發、都繼續保持著充沛製作數量。 純原創音樂劇的比例趨緩,但類型依然展現多元,台北市也出現了首個針對音樂劇發展的基金會,提供更多場地與孵育的可能,從小型讀劇型演出到各種音樂劇節在各單位的推動下維持蓬勃,須打磨的作品已有更多路徑與觀眾對話,相信整體環境正往好的方向走去。
-
特別企畫 Feature 音樂劇演員她/他最棒:在我心中的前三
徐宏愷的好評名單:王意萱、高華麗、張擎佳
說真的,要選出最欣賞的音樂劇演員實在太難。一字排開跟任天堂大亂鬥的人物選單沒兩樣,各有各的魅力、各有各的超能力。但如果是2023年的話,有幾個名字不得不提一下。首先是張擎佳。光是《勸世三姐妹》中,宋國珍那些難到不行的歌曲還有超大量台詞,外加踩著(據演員形容)5層樓高的高跟鞋大爆跳,以及各種情感表達高低起伏如活跳蝦般的劇情呈現,超過3個小時(含中場休息)之後還帶著笑容謝幕、安可,還帶著笑容等台上的導演講完話。真心欣賞,無庸置疑。就更別說還要忙著編舞、創作。今年女神就他。佳佳加油! 第二位是高華麗,那句「鬼歸代言人是我」在大巨蛋對面餘音繞了4年300多場。華麗在這些年當中專注在一個角色裡,讓人既羨慕又佩服。定目表演不僅是在當今台灣劇場環境中少有人能達成的目標與成就,從最基本的健康自我管理、表演技術維持與增能、在近距離的觀演關係中每次的能量轉換,再到各種穩定與進步,只能說,武世誠才沒有一事無成咧!太厲害了啦! 第三位我選王意萱,這個女人太狠了!在這些年音樂劇蓬勃發展的路上,觀眾們一定有看過這個名字。因為能唱能跳、表演能力夠好,所以常出現在各種不同風格的演出當中。光是今年就參與了《隔壁親家》、《搖滾兒歌|呼叫!夏日戰隊》、《沒有臉的娃娃》等形式風格語言大不相同的演出。角色更為多變,可甜可鹹、濃淡兼具、可以勇敢可以溫柔。只要看到演出有他就會放心不少,是如同圍爐火鍋時沙茶醬般的存在!
-
特別企畫 Feature 音樂劇演員她/他最棒:在我心中的前三
陳午明的好評名單:林家麒、張雅涵、張擎佳
環顧2023年我有到現場欣賞以及自製的音樂劇演出中,有許多好棒好棒的演員們,他們成為了角色、編織了故事、唱響了製作,每一位都值得大聲喝采可以的話,我真的想推薦一百位!然而這次礙於篇幅只能先推薦3位:《勸世三姊妹》的張擎佳(佳佳)、《搖滾芭比》的林家麒(老爹)以及《NEXT TO NORMAL 近乎正常》的張雅涵。 3位演員分別在戲中都挑起大梁,負擔極為吃重的演出:老爹在獨角戲的《搖》的精采不在話下;佳佳在《勸》劇中幾乎全程都在場上,角色詮釋感動了無數觀眾;雅涵在《近》劇中要負擔的多重情緒與演唱難度也異常沉重。他們以自身的才華、歷練、努力,分別在不同故事裡面發光發熱,讓3部戲都成為今年劇迷印象深刻又熱愛欣賞的精彩作品。而我同步推薦他們3位演員的另一個原因是:在這3部戲之前,他們已經有過不少精采的演出作品(雅涵近年在紐約發展為主,國內觀眾比較不熟悉),但今年3位演員不約而同算是首次領銜主演了戲分吃重的3部音樂劇並且大受歡迎,的確值得大家給予掌聲,也期待接下來他們會在台灣有更多的好作品,造福觀眾!
-
特別企畫 Feature 音樂劇演員她/他最棒:在我心中的前三
馮勃棣的好評名單:林玟圻、張擎佳、鍾琪
音樂劇演員很多,但若要我選出心中的前3位,我第一個會選鍾琪。她是:百變才女,鬼靈精怪,散發清新脫俗的靈氣。多年前在瘋戲樂《Cabaret》中便展現極強的親和力與觀眾緣,即興反應聰明討喜;獨角戲作品《不然少女》展現其文本編寫能力與一人駕馭全場的氣勢;在《I Love You, You're Perfect, Now Change》中則演活了各個人生階段中都會女子的愛慾與寂寞,在可愛的形象與優美的歌聲下細膩詮釋人性,呈現出充滿細節的表演。 接著的人選是林玟圻(C2):喜劇表演的奇葩,散發強大的喜劇能量,每一個肢體、台詞、聲音、表情都能化為笑彈,絕佳的喜劇節奏根本渾然天成,最難能可貴的是其喜劇手段絕非綜藝哽,而能與角色合而為一,誠屬可貴。他在《台灣好萊塢》中飾演一個擺盪在夢想與幻滅間的編劇,在愛情中被救贖,從迷失走向重生。原來,C2不只是諧咖,更能游刃有餘地駕馭深沉有厚度的角色,是個全方位的演員。 當然,張擎佳:也不可或缺,她氣勢萬鈞,聲音渾厚有穿透力,能打入觀眾的心底,撼動觀眾的靈魂。她在《勸世三姊妹》中演活了大姐的角色,罵起髒話大快人心,自陳悲苦令人動容。她身世悲苦卻無比堅毅,個性偏狹又引人同情,擎佳完美建構出一個有複雜度的角色,禁得起觀眾深挖與探索角色底下豐富而寬廣的靈魂面向。
-
特別企畫 Feature 年度現象05
疫後景氣回春?!國際交響樂團來台巡演暴增
喜愛古典交響音樂會的理由因人而異,一般來說,由多種樂器和音樂家組成豐富的聲響,常能讓觀眾感受到強烈的情感與能量;樂音中的優雅姿態、深度,歡愉與悲傷也能夠跟台下產生共鳴。總體而言,交響樂團的複雜性、感染力及文化歷史透過音樂的表現,都是吸引樂迷們沉浸其中的動機。2023年,在鄰近的中國尚未開放的情況下,國際職業大樂團巡演來台的密度大幅提高,如此的現象,究竟帶給台灣民眾什麼樣的影響? 從過完農曆年後的3月起,暌違33年,來自德國巴伐利亞邦的班貝格交響樂團(Bamberg Symphony)來台巡演搶下頭香。指揮雅各.胡薩(Jakub Hrůa)搭配高人氣的台裔小提琴家陳銳,當他宣布拿手曲目、也是榮獲曼紐因國際小提琴大賽首獎時演奏的孟德爾頌《小提琴協奏曲》在這一輪演出後決定暫時「封曲」時,造成一股催票的熱潮。到了6月,來自荷蘭的鹿特丹愛樂管絃樂團也翩然到來。首席指揮哈夫.沙尼(Lahav Shani)不但激起樂迷的好奇心,旅美小提琴家黃俊文與2021年蕭邦鋼琴大賽首獎得主劉曉禹也是亮點之一。6月底7月初,紐約愛樂音樂總監:梵志登(Jaap van Zweden)親自領軍,來台開出膾炙人口的貝多芬《命運》、德弗札克《新世界》、柴科夫斯基《悲愴》等,更有當紅小提琴家希拉蕊.韓(Hilary Hahn),怎不教樂迷心動。
-
特別企畫 Feature 樂迷來敲碗:還是欠一味~樂迷的2024許願清單
林伯杰的敲碗名單: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賽門.拉圖
在疫情爆發前,若說台灣樂迷最愛的管絃樂團,從票房反應來觀察,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幾乎可和柏林愛樂與維也納愛樂並列前三強。起初我有點百思不得其解,畢竟此團1949年才成立,算是非常嫩的地區性樂團,然而2003年楊頌斯就任首席指揮之後,蛻變成一支拔尖勁旅,當年迷惑的我,還真的一聽就愛上。 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在楊頌斯領軍之下,從2007年首次來台,直到2018年第5度訪台(此次楊頌斯生病,由祖賓梅塔臨時代打),票房近乎秒殺,我記得還舉辦戶外轉播。遺憾的是如今楊頌斯已仙逝,幸好樂團2023╱24樂季請來賽門.拉圖(Sir Simon Rattle)接任首席指揮,絕對是如虎添翼。屈指算算,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近6年沒來,賽門.拉圖也長達8年未訪,拜託快來造福嗷嗷待哺的台灣粉絲吧!
-
特別企畫 Feature 樂迷來敲碗:還是欠一味~樂迷的2024許願清單
呂岱衛的敲碗名單:布達佩斯節慶管絃樂團+伊凡.費雪
今年5月,我有緣親炙萊比錫欣賞全本馬勒音樂節的演出,眼見歐洲各大名團皆在布商大廈音樂廳大展身手,各自推出拿手的馬勒曲目共同競演,一連10多天聽下來真是大呼過癮。然而在這些樂團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便是由伊凡.費雪(Ivn Fischer)率領布達佩斯節慶管絃樂團所帶來的馬勒第九號交響曲。身為馬勒權威的伊凡.費雪以對馬勒音樂的獨到見解將該樂團打造成東歐最具代表性的馬勒樂團,當晚演出的馬九無論音色與詮釋手法皆讓我大受震撼,也是全本馬勒音樂節中讓我最想再聽一次的演出。而距離布達佩斯節慶交響樂團上次來台演出已將近10年前了,我很期盼伊凡.費雪能率領樂團來台演出他最拿手的馬勒作品,相信絕對會為台灣樂迷帶來耳目一新的感受!
-
特別企畫 Feature 樂迷來敲碗:還是欠一味~樂迷的2024許願清單
張尹芳的敲碗名單:布隆斯泰特+萊比錫布商大廈管絃樂團
下半年接連的名團光顧寶島台灣,除了讓人想到永遠的遺珠巴伐利亞廣播+楊頌斯+玫瑰騎士,更憶起2002年萊比錫廣播交響樂團和大師布隆斯泰特(Herbert Blomstedt)在國家音樂廳的貝多芬第7號交響曲。獨有的霧面黃金般音色讓人恨不得多長出幾隻耳朵來接收,樂團與指揮更融合成一個新型的「巨大有機體」在舞台上擁有一個集體意識交流區,並將所有認識貝多芬第7號交響曲的人們,跨越時空背景串連在一起,那場音樂會真是一次太不可思議的奇幻歷程!雖然霧面黃金般的聲音已不復存在,但這檔黃金組合的演出依舊勾人心弦。明知年事已高的老大師不太可能再跟樂團做世界巡迴了,所以與其說是許願,更像是祈福,願上天能給老大師多一點點的時間,為世間留下更多的美好!
-
特別企畫 Feature 樂迷來敲碗:還是欠一味~樂迷的2024許願清單
劉思楨的敲碗名單:柏林愛樂交響樂團
疫情解封之後, 2023年是報復性音樂會大爆發的一年,也是歐美各大樂團來亞洲演出的忙碌的一年。幾乎所有天團和歐洲名團都有來亞洲,其中很多團也來了台灣。從上半年的鹿特丹愛樂、紐約愛樂,到下半年摩肩接踵而來的波鴻交響、倫敦愛樂、維也納愛樂、奧斯陸愛樂和萊比錫布商大廈等大團,真是熱鬧。 天團之中,柏林愛樂去了日本,卻沒有來台灣,讓我略感遺憾。為此,我飛了一趟東京,去聽柏林愛樂和前兩天演出的萊比錫布商大廈管絃樂團的演出。聽完之後,感覺果然是「人外有人,團外有團」。柏林愛樂的聲音非常醇厚,小聲的時候很細膩,大聲的時候也可以雄壯高貴而不吵。果然是天團的演出水準,不虛此行。 柏林愛樂交響樂團明年的亞洲行,據說有可能會到台灣來演出,值得大家期待。
-
特別企畫 Feature 年度現象04
新世代崛起!台灣年輕指揮家國際嶄露頭角
一座小島,無數人才,但也因為台灣太小,所以還要更好。台灣古典樂壇近年被雅稱為「指揮之島」,許多年輕指揮勇於離開台灣,在國際上闖蕩,或持續參加大賽,或在小樂團擔任要職,或在大型樂團擔任助理指揮,都能勇敢前行,找到立足的第一座堡壘。 指揮一字排開,林勤超曾於2016到2018年擔任德國邁寧根劇院首席駐院指揮,2018到2022年則擔任德國雷根斯堡劇院暨雷根斯堡愛樂樂團音樂總監。去年9月重返邁寧根劇院,繼續與熟悉的樂團團員一起工作。吳曜宇是繼指揮家呂紹嘉之後,唯二拿下法國貝桑頌指揮大賽首獎的台灣音樂家,也拿下香港國際指揮大賽銀牌,去年剛卸任NSO國家交響樂團協同指揮,於去年12月上任高雄市交響團樂團駐團指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