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可能,但現在不行》第3幕〈鄰居〉,舞者羅文瑾。(劉人豪 攝 稻草人現代舞團 提供)
舞蹈 羅文瑾的卡夫卡式舞蹈實驗

《有可能,但現在不行》 在三扇門前演出人間的荒謬

《有可能,但現在不行》稻草人現代舞蹈團 荒謬舞蹈劇場

2025/10/4~5  14:30

2025/10/4  19:30

台北 國家兩廳院實驗劇場

2025/11/22~23  14:30

2025/11/22  19:30

臺中國家歌劇院小劇場

2024 年是卡夫卡逝世100周年,世界各地以出版、展覽、演出等形式回望這位現代文學巨匠。對編舞家羅文瑾而言,這個時間點是一個契機。在 1990 年代,從她與台南人劇團合作的肢體設計開始,便持續在文學與舞蹈之間遊走。2006 年一次進書店偶然讀到《變形記》,讓她深受震撼:故事沒有頭也沒有尾,主角變成蟲,這種斷裂而荒謬的結構成為她心中的疑問,也逐漸發展成創作的底色。她開始思索卡夫卡的性格、存在主義與現代主義的關聯,並在 2018 年的作品《虫》中嘗試以舞蹈回應,一路上經歷補助失利與創作中斷,她在 2024 年重新整頓,與戲劇構作合作,終於完成這部三幕式舞作《有可能,但現在不行》,藉此重新釐清自己與卡夫卡的關係。

《有可能,但現在不行》第2幕〈在法門前〉,舞者李佩珊、孟凱倫。(劉人豪 攝 稻草人現代舞團 提供)
《霸王虞姬》交響組曲CD廣告圖片

作品標題取自寓言〈在法門前〉,舞台上的3扇大門既是診療室、法院、公寓套房的入口,也象徵權力與等待的隱喻,這幾道門既屬於個人也屬於群體,既是空間也是精神困境,她把寓言中的荒謬被搬上舞台:三幕分別對應不同層面的荒謬:第1幕〈診療室〉來自編舞者真實的醫療經驗,病人誇張化病痛、互相攻擊卻始終無法進入診間,護士冷眼旁觀最後也成為病人,等待的無力感化為肢體衝突;第2幕〈在法門前〉以默劇與誇張肢體鋪陳,看似鬧劇卻讓笑聲轉為焦慮,觀眾在矛盾中感受「永遠無法進入」的荒謬;第3幕〈鄰居〉則將文字轉化為創作者的自我映照,舞台上僅剩一人,「編舞者」與「靈感」相互角力,靈感始終在隔壁房間,既靠近又遙遠,揭示創作者與靈感之間無休止的拉扯。

這次羅文瑾邀請戲劇構作陳虹均參與,讓舞作擁有嚴謹的三幕式結構。構作以條列式的指令建立框架,卻不限制表演的不確定性,讓編舞者引導舞者在即興之中打破規則,使作品不斷生成。羅文瑾特別在作品中強調「不穩定因子」的必要,表演現場必須像遊戲般充滿丟接球的能量。舞者在工作過程中先找到身體的痛點與角色的動機,進而將動作質地轉化,隨著巡演排練的推進,角色也逐漸「長在舞者身上」,讓每一次的排練都像第一次般真實。

演出評論廣告圖片
《有可能,但現在不行》第1幕〈診療室前〉,舞者林意真、何佳禹、吳施函、倪儷芬。(劉人豪 攝 稻草人現代舞團 提供)

雖然卡夫卡書寫的是20世紀初的歐洲,羅文瑾相信荒謬與等待依舊存在於今日社會:醫療制度的冷漠、司法體系的權威、創作者面對靈感的焦慮,都是現實中反覆上演的困境。作品邀請觀眾以同理心和換位思考進入劇場,從舞者的身體語言與現場能量中反觀自己的糾結,觀眾們即使不熟悉卡夫卡,也能透過直觀的身體語言感受到荒謬背後的重量,而對熟悉文學的觀眾來說,則能看見文本在舞蹈中的轉譯與延伸。展望未來,她依舊希望以文學與哲學作為創作的核心,或許延伸到沙特、阿多尼斯,或回到自身生命經驗,繼續追問人如何在世界中生存。

羅文瑾感慨地說:「舞蹈或許是最弱勢的藝術,但它是最真實的。」

本篇文章開放閱覽時間為 2025/09/18 ~ 2025/12/18
Authors

作者

《霸王虞姬》交響組曲CD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