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進階搜尋
-
里程碑 Milestone
從峽谷到星辰的飛昇 歐利維耶.梅湘的音樂(下)
在上篇,我們約略地瀏覽了梅湘的音樂創作美學觀,以及他音樂中那幾乎無所不在的堅定宗敎信念。現在且讓我們更進一步地看看他如何以他那當今少見的淵博學識來增益、美化他那獨樹一幟的「二十世紀宗敎音樂」,以及梅湘如何以色彩學、鳥類學、礦石學、天文學等的觀點來創作音樂。
-
回想與回響 Echo
表演影像的殘影再生產 謝安攝影作品中的「時間」論
無論是大野慶雄的舞蹈呈現了身體從一面轉到另一面,或是《九歌》的舞者從趴下到爬起,諸類積極地用鏡頭捕捉動作連續感的影像,似乎成為謝安的「『我看』舞蹈」攝影展想要建構的論述,卻也強調了「時間之形」的主題。
-
回想與回響 Echo
優劇場為我們上了一門什麼課?
創團八年多的優劇場,近期的表演風格由繁複進入簡約。去年九月份,他們到香港的演出引起了當地評論界大量的討論。在作者「解讀」這些評論之餘,同時也讓我們想到國內藝術界也許可以經由他們的反省來「反省」我們自己。
-
回想與回響 Echo
請救救台灣的芭蕾舞
芭蕾藝術細膩精緻,要求完美,必須在相當穩定的環境下,才能生根發展。十幾年前,台北的芭蕾表演曾呈現欣欣向榮的景象,但在現代舞的強勢推廣下,芭蕾的發展漸漸停滯。近來在私人芭蕾舞團的努力下,希望觀衆能多給予掌聲,讓台灣的芭蕾天空更亮麗多采。
-
優伶話語
傳統戲曲諺語散記1
戲曲諺語是民間智慧的結晶,戲曲在台上展演,諺語在台下傳說,一代一代傳遞寶貴的劇場經驗。
-
後新聞
躍上國際舞台需更強勁的後盾
去年下半年各樂團紛紛以不同形式出國演出,顯示出國內音樂團體(個人)在多年耕耘後,開始轉向國際樂壇開疆闢土,接受更嚴格挑戰的決心和趨勢。但相較於表演團體在外的優異表現,國內各相關政策似仍停留在厚「公家」而薄「民間」的情況,而未能與表演藝術團體建立一套溝通管道,也讓許多政策更動時未能立即傳達給表演團體以致表演團體錯失權益。
-
交流道
歌仔戲實驗劇《李娃傳》座談會
「沒有一種勇於嘗試、勇於實驗的努力而終究美滿的。」──(曾永義) 在學術殿堂上,當兩岸歌仔戲首度展開研討會發表研究論文的同時,在舞台上也正展演著兩岸首次合作的實驗劇《李娃傳》。而由主辦單位與本刊協同舉行的《李娃傳》座談會上,勇於實驗的製作者和勇於批評的觀衆展開了誠懇的對話。
-
舞蹈
自信、成熟與穩健 「台北越界舞團」觀後感
欣賞「台北越界」四位資深舞者的舞蹈,已不再是要評斷他們舞的好不好,對我,他們是二十年經驗與感覺的呈現。
-
舞蹈
似眞似幻的夢裡乾坤 評林懷民新版《夢土》
林懷民以拼貼式的手法,透過超現實的夢境,闡釋生命中的宗敎、愛情、痛苦、慾望、無奈與憧憬。在《夢土》一百分鐘不落幕的演出中,觀衆的注意力緊緊地被舞台上瞬息萬變的印象與轉化無常的情節所擒住。林懷民善於利用劇場的各種特殊效果與其超人一等的拼貼手法,是少有的簡潔明快與前後一致。
-
戲劇
他們意外笑得非常不意外
表演工作坊創團以來,從廣泛的取材範圍到精簡的舞台設計,都有突破狹窄格局的貢獻。金士傑演而優則編劇,編而優則導,《意外死亡(非常意外!)》是他首度導別人編的劇本,成果斐然。
-
戲劇
給《奧瑞斯提亞》一個機會
由美國導演執導、京劇演員在戶外演出的希臘悲劇《奧瑞斯提亞》雖已落幕,由它所引起的「傳統」與「創新」如何能在劇場內取得適當平衡的問題,至今仍在京劇界、劇場界引起討論。作者以觀衆的立場,提出了有趣的觀察。
-
戲劇
《等待果陀》之夜之後
約三十年前,《劇場》雜誌社的同仁演出貝克特的《等待果陀》,最後散場時,觀衆席內只剩下一個人。去年十一月,密獵者皇冠劇團演出陸愛玲導演的《等待果陀》,結果,連演連滿並加演一場。三十年的光陰之中,到底是觀衆進步了?導演和演員進步了?還是貝克特的「法力無邊」造成一票難求呢?
-
戲劇
田啓元開的是什麼玩笑 《水幽》觀後
兩年前,田啓元以《白水》顚覆了白蛇傳文本,兩年後今天,田啓元又以《水幽》顚覆了自己。田啓元徹頭徹尾地不要觀衆投入,視覺和聽覺的生理功能到他手裡也變成刺激心靈保持淸醒的利器。
-
專欄 Columns
「音樂家」與「玩樂器的人」
國內的理論、和聲學、對位法彼此各自為政,不僅各科目之間缺少關聯,各科目的系統也常前後因人而異在這種情形下,我們的音樂理論、和聲學、對位法等科目的學習,成了紙上談兵的「寫作」遊戲。學生做作業時,能在心中先有某種特定音響,或先「聽見」各聲部進行的效果的,眞如鳳毛麟角。
-
專欄 Columns
劇場的政治話題與歷史話題
在資訊發達、百家爭鳴的時代,政治已然開放,社會也呈多元化,批判時政需要的不只是勇氣與道德,還需要更多的藝術經驗與專業知識,一些不知反省、自以為是的政治嘲諷反而粗糙不堪。
-
專欄 Columns
文化政策的變與常
預算是一種重要的政策工具,錢的流向通常也會引導藝術創作/表演的考量和民間相關文化產業的消長。而人事同樣是政策指標之一,不同的主管有不同的文化見解、行政資源(和包袱),也有不同的處事風格和經營能力,這都影響文化政策的走向。
-
即將上場
長笛、大提琴與鋼琴深情組合
三位演出者都是國內年輕的女性演奏家,擔任長笛的蕭秋雲,曾任台北市靑少年管樂團首席,之後赴日就讀東京音樂大學附屬高校,獲推薦赴巴黎師範音樂學院深造。擔任大提琴的王佩琴,十四歲時通過敎育部音樂資賦優異甄試,赴美就讀茱莉亞音樂學院,自先修班一路直攻研究所,今年又取得美國Drexel大學藝術管理碩士文憑。擔任鋼琴的徐馨慧,現就讀東吳大學音樂研究所。 這三人所組成之三重奏,將巡迴演出海頓《三重奏作品15號》、韋伯《g小調三重奏》作品63號、達瑪斯《奏鳴曲》、蒙其雅利《三重奏》及費寧斯坦的七首精緻小品。
-
藝壇動態
藝壇動態
〔台灣〕 「海闊天空」舞展入選名單揭曉 八十五年度國家劇院及實驗劇場「海闊天空」舞展甄選,入選名單已揭曉。第一類是預算一百八十萬元在國家劇院演出,由台北越界的「雙城記」企畫案入選;第二類預算三十五萬供新團體在實驗劇場演出,入選者爲謝宗益的「太陽劇場舞蹈團」、郭美香「普陀當代舞團」及雲門舞者李靜君、蘇安莉、羅雅惠合組的舞團;第三類是曾經入選再送案的團體,預算六十五萬,由「台北室內芭蕾」入選。 (編輯室) 「女節」女性劇作聯展 鄰近中正紀念堂的「B-Side」,為一個企圖結合身體表演與另類音樂的新生場域,計劃從一月下旬至四月邀請女性劇場工作者發展系列創作,並為此次聯展命名為「女節」。應邀參與演出的團體與個人為: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河左岸、台南「那個劇團」、極體劇團、身體原點工作室、卡倫與比爾舞團、露露劇團以及林因、鮑代玉等。 「女節」系列節目將在一月下旬至四月初每週三、四晚上演出,洽詢電話:3511607。此外「身體原點工作室」將在B-Side首演《我是你夜間的馬》(1/9-11),之後赴香港參與藝穗會演出。 (編輯室) 「優劇場」印度行 以融合於大自然的演出為特色的「優劇場」,一月中旬將赴印度普那「奧修靜心中心」演出優人神鼓。奧修(Osho)社區是世界精英樂團薈萃之地,每年一月奧修大師的成道日為該社區的年度大事,優劇場此次受邀前往演出,希望將靜坐與打鼓融合所產生的安靜力量和特殊的東方哲學介紹給與會的西方團體。 (編輯室) 〔大陸〕 《黃河》版權起爭端 鋼琴協奏曲《黃河》的版權問題,出現了對峙局面,一方為鋼琴家殷承宗,另一方為中央集團。爭議的焦點是對創作者及其權限認定的不同。由於《黃河》產生於「文革」這一特殊的歷史時期,曾署名「中央樂團集體創作」。對這一「集體」的具體認定,
-
雜誌文章索引
《表演藝術》雜誌第二十七至三十八期
作者/文章標題 頁次 期數 【國外作者】 吉尤拉馬諾/奇布茲現代舞團和以色列舞場景 22 第三六期 雪爾維亞/「喜」上眉稍──美術設計葉錦添小酒館其他 70 第三十期 【三劃】 于 堅/戲劇作爲動詞與艾滋有關(上) 81 第三四期 于 堅/戲劇作爲動詞,與艾滋有關(下) 84 第三五期 于善祿/一齣令人坐立難安的戲──評《榨汁機》 76 第二七期 于善祿/一九九四「國家劇院實驗劇場劇展」 91 第二九期 于善祿/評《一夫二主》的空間性格 72 第三二期 【四劃】 牛川海/忠於傳說背離原劇的《孽緣報》 73 第二七期 牛川海/西部京劇《西夏王》 74 第三十期 王世昌&邱馨慧/《表演藝術》第十二至二十六期索引 101 第二七期 王正平/再創胡琴新生第一人──劉天華百年冥誕 36 第三一期 王 玉/還有沈瀲更深的「環」──評《海山傳說環》 74 第二七期 王 玉/奧瑞斯提亞已遠──看《奧瑞斯提亞》三部曲 94 第三三期 王立德/德國歌劇傳承者──德勒斯登國家交響樂團 22 第二八期 王立德/辛諾波里與德勒斯登 23 第二八期 王安祈/曲/戲迴旋路──文化變遷中台灣的京劇發展 5 第二七期 王安祈/競賽戲和我的因緣 44 第三六期 王安祈/側記劉玉麟 59 第三七期 王亞玲/走向劇場、走向群衆的舞蹈 5 第二八期 王建成/《寒》月照野台和內台 59 第三四期 王玲琇/東西藝術的新絲路──法國勒維伊藝術節總監訪華側記 68 第二九期 王海波/娃兒唱大戲──中國少年京劇藝術團登台 23 第三五期 王雲幼/開啓另一種身體動能──紀念朶瑞絲 韓瑞福百年冥誕 85 第三六期 王雲幼/舞在世界婦女大會 88 第三八期 王瑞裕/新新國樂的老老問題 92 第三十期 王 瑋/誰在那
-
特別企畫 Feature
釀一杯舞台藝術醇酒
「老」代表著智慧的光華。但一具頹敗的身軀在現實的表演舞台上,是經不起時間巨輪的挑戰──聲樂家、舞蹈家們必須在無法保持「高度」時警覺地退下來;演員們必須隨著漸駝的身體,作好「轉型」的準備──不同領域的表演藝術家如何看待「老」這個命題? 今年,從年初七十高齡的舞蹈家李彩娥巡迴全省演出、到年中的資深編導、學者姚一葦自編自導《重新開始》,乃至於年末老人劇團《歡喜扮戲團》赴英演出,都顯示出了國內老人表演工作者的活躍與風采。 我們提出這項觀察,並以不同角度探討、報導、分享資深或「老」表演藝術工作者的舞台經驗。希望能爲向來年輕的台灣表演舞台釀一杯生命醇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