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光大學藝術中心已先行於南華管理學院運作。(佛光大學南華管理學院藝術中心 提供)
特別企畫 Feature 特別企畫/藝術新課堂/音樂

多元、整合、專業的音樂發展

早期的台灣爲培育音樂人才,於各國小、國中、高中、大學設立各相關音樂班、系,但由於其高度的一致性(均側重技術功能之養成),在經過十餘年後問題一一浮現。這種單一的技能培育無形中窄化了藝術的多層面貌,因此,如何跳出單一性,朝向多元化,便攸關著藝術的長遠發展。今年新成立的佛光大學的藝術中心及台大音樂學硏究所則讓我們看到了較具前瞻性的思考及作法。

早期的台灣爲培育音樂人才,於各國小、國中、高中、大學設立各相關音樂班、系,但由於其高度的一致性(均側重技術功能之養成),在經過十餘年後問題一一浮現。這種單一的技能培育無形中窄化了藝術的多層面貌,因此,如何跳出單一性,朝向多元化,便攸關著藝術的長遠發展。今年新成立的佛光大學的藝術中心及台大音樂學硏究所則讓我們看到了較具前瞻性的思考及作法。

形塑藝術氛圍、落實藝術生命的佛光大學藝術中心

校址位於宜蘭礁溪的佛光大學,因工程延擱,由位於嘉義的南華管理學院先行招生,新成立的藝術中心在林谷芳進駐下,正式掛牌上陣。

林谷芳這個略帶江湖氣,在藝文圈小有名氣,常自稱是「知名無業遊民」的人進駐到敎育系統去了,初聽的人莫不感到驚訝且好奇,是什麼理由吸引他,而這個長期與體制相抗衡的人,又想在體制內做什麼?

理由其實很簡單,就是佛光大學校長龔鵬程的強調五育並重的理念打動了他,林谷芳表示,五育並重在以往都是口號,尤其美育從未眞正有作用過,因此,新成立的藝術中心將一定程度的負擔此校的美育功能,而且是直接和所有的學生結合在一起,而不是成立一個音樂系、音樂硏究所。

爲配合此一計畫,規畫第一年將先開概論性或專業性課程,例如:藝術概論、中國音樂欣賞等,提供學生藝術的基礎,到了二年級時,每個學生必須在美術、音樂、戲曲、舞蹈、戲劇選一門去修,就像體育,要有親身的經驗,這對台灣大學敎育將是一大突破。

此外,林谷芳亦希望能透過藝術中心,能在學校(至少敎育系統)裡面呈現藝術的特色,並將其從事文化藝術中間所看到的一些問題的批判,做一新的呈現。「例如,藝術與生命連接性的消失──現在有許多藝術家是藝術的巨人、卻是生活的侏儒,這樣的藝術不是我要追尋的,因此希望能呈現生命美學,讓藝術生命發揮更大的作用。」其次則爲藝術整合,「有些藝家對某方面纖細,但其他方面則較遲鈍,希望能經由其他學科產生整合,讓不同領域的藝術家能產生互動、對話。現在很多音樂家在講話和用筆的能力普遍偏低,畫家可畫一幅很抽象的畫,但音樂聽的卻是流行歌。我希望在這二個基礎上能做到眞正的應用藝術,但此應用不是我們今天所認知的學理或功能的應用,而是眞的在我們生活四周接觸藝術。」

除此之外,重新肯定藝術在敎育及專業系統裡的定位,亦是促使林谷芳接任一職的主因。

林谷芳表示,在台灣藝術人才作品呈現和寫論文是二回事,對此方面的專業認知(尤其敎育系統)都是意識的認知,因此一個沒有創造力,不具演出力的人反而位居敎育系統要津。當然藝術須有一個理論性思考、文化背景的觀照。但如果藝術的本身沒有非常深刻對藝術的直接生命經驗,這些文化背景、理論其實是非常架空、虛假而不可能深入的。因此林谷芳希望在這樣的系統裡肯定藝術家在敎育系統裡的重要性。「例如,當校園越來越自主的時候,希望能衝破一些侷限,產生一個制度,請眞正的專家來此敎書、帶學生,最終希望將來學生不是說我是某系畢業,而是我是跟那個老師或我是某工作室出來的,到那時,藝術眞正的專業性,藝術對生命眞實的作用才可能呈現。」

在課程設計上,因藝術中心不是一個系所,而是一個提供功能的地方,課程的設計主要依據老師來開設。目前除了一些美學理念的思考外,因林谷芳個人因素,較側重將音樂,但林谷芳表示希望將來有其他藝術門類,才能有對話,如此才能扣緊實際的經驗和生命,而不致於流於純粹的美學思考或音樂學理論訓練。

林谷芳表示,在此計畫下,希望能將藝術帶入校園,培養出一種藝術氛圍,「若能在大一、大二時打好基礎,大三、大四課程就都不需太規畫,屆時,重點就是在於如何去找到好老師,因爲好老師左講右講都是好的,而且藝術本身一定具有某程度的反制式結構性,太規畫反而不符合藝術特質,目前南華管理學院的課程多爲選修,是非常自由的,選修的本身看來不好規畫,但這種現象反而符合了藝術特質,藝術不是靠制式來的,而是靠著色彩,整個風格氣質來吸引人。」

「形塑藝術氣氛,讓大家在裡頭成長,那就是我的目的」林谷芳說。

專業、整合的台大音樂學硏究所

相對於林谷芳的大範圍形塑藝術氛圍,突破以往藝術敎育形勢,台大音樂學硏究所走的則是較專業的方向。

現任台大音樂學硏究所所長王櫻芬表示,音樂學硏究所是從民國八十一年即開始籌備,當時因爲台大要成立藝術學院,便將原隸屬歷史系的藝術史組獨立,並新成立音樂學及戲劇硏究所,三者合爲藝術學院。

而在參考國內各校的音樂發展形態後,台大音樂學硏究所將重心放在二大基礎點上。第一是將音樂學長期來的不同分枝──即歷史音樂學、系統音樂學及民族音樂學作系統整合,讓學生有較完整的音樂學訓練。在課程安排上,是採三者兼顧原則,讓學生都能接觸。「在國外,音樂學的硏究也越來越傾向分枝的結合。例如,以往歷史音樂學是做音樂學本體的硏究,現在則越來越著重與社會、文化關係的硏究,這種硏究方向與民族音樂學中把音樂放到文化脈絡中硏究的角度比較接近,如此一來,這二者就會越來越靠近。」王櫻芬表示,希望透過全面性的訓練,能讓學生對音樂學硏究有較多角度的視野。再者,則是希望能運用台大現有其他科系的資源,整合、促進和其他學科的互動關係。

在課程的安排上,由於師資普遍缺乏,目前所裡祇有二位專任老師、二位兼任老師,而二位專任老師均是民族音樂學出身,兼任老師一位是歷史音樂學、一位是音樂學理論分析,因此目前仍偏民族音樂學方向。

至於在硏究對象上,王櫻芬表示,他個人較偏向希望學生能就台灣土地上所接觸到的音樂來做爲硏究對象,不祇是傳統的,而是祇要和台灣發生關係的,包括西洋古典音樂、流行樂、本土戲曲等。「若做國外材料,可能祇靠第二手資料,做和台灣相關的可做較長期、深入的投入硏究,是較具原創性的硏究。」

(本刊編輯 錢麗安採訪)

專欄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