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省交每年十二月演出的貝多芬第九號《合唱》均吸引許多合唱團合作演出。(台灣省立交響樂團 提供)
台前幕後 台前幕後

《合唱》的魅力 從音樂文化扎根談起

對於大多數人而言,接觸音樂最大的樂趣並非在於觀賞音樂的演出,而是在於能夠親身玩音樂,享受創造音樂的快感與滿足感,達成人際關係的交流。因此,鼓勵地方各階層參與音樂演出,成立業餘性質音樂團體,進而推動業餘與職業的互動與結合,才能將音樂落實於生活中

對於大多數人而言,接觸音樂最大的樂趣並非在於觀賞音樂的演出,而是在於能夠親身玩音樂,享受創造音樂的快感與滿足感,達成人際關係的交流。因此,鼓勵地方各階層參與音樂演出,成立業餘性質音樂團體,進而推動業餘與職業的互動與結合,才能將音樂落實於生活中

台灣省第五屆音樂藝術季

貝多芬第九號合唱交響曲《快樂頌》

12月10日

宜蘭縣省立蘭陽女中

12月11日

台北國父紀念館

12月12日

中壢藝術館

12月13日

新竹縣立文化中心

台灣省立交響樂團在每年十二月間都會邀請全台灣各地區的合唱團,聯手演出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曲《合唱》,做爲年度性台灣省音樂藝術季的重頭戲之一,在今年的十二月十日至十三日又將再次結合十多個新竹、桃園、台北、宜蘭地區合唱團近八、九百人,做第四度盛大的演出。

在這些年裡與台灣省交響樂團合作的合唱團總數已經超過五十個以上,其中有些是各縣市的敎師合唱團(屛東、高雄市、宜蘭縣等)、師範學院音樂系(台南、嘉義等)、高中高職(嘉義女中、蘭陽女中等)的學校合唱團,數目最多的則是一些社會團體的合唱團──例如:台北愛樂合唱團、高雄漢聲合唱團、高雄基督敎女靑年會合唱團、台北縣立文化中心婦女合唱團、桃園愛樂合唱團、宜蘭蘭雨合唱團等。這些社區業餘合唱團無不因爲能夠跟管弦樂團做職業性的演出而興奮不已,形成台灣音樂界少見的職業與業餘、外來與本地音樂團體的熱烈結合。

到場聆賞的觀衆包括演唱者的親朋好友與一般愛樂者,在演出者與觀衆之間形成密切的關聯,讓不少壓根兒完全與古典音樂無關的人口,首次走進音樂廳大門,帶動起該地的音樂人氣,讓這些身處不同軌道的合唱團與觀衆有機會齊聚一堂接觸古典音樂;而其中有不少的合唱團基於演唱經驗令他們興奮難忘,甚至主動表達希望能夠有機會再次參與演出,讓自己有機會重溫演出的興奮與激動。這種熱情讓親身參與這些活動的筆者大吃一驚,究竟是什麼力量促使人們參加這些合唱團,是什麼原因促使得他們勇於去接受《合唱》交響曲的挑戰,去唱他們音樂能力與曲目範圍之外的大型樂曲呢?

合唱團──最成功的業餘音樂團體

一般而言,台灣社區性的業餘音樂團體以合唱團辦得最爲成功,分布於全省各縣市的大小業餘合唱團幾乎皆維持每週固定練習,機關團體的合唱團多於中午午休時間練唱,其餘的則利用下班後練唱,除了一些水準接近職業的合唱團之外,各團每年度做一至二次的正式公演,有時也偶爾在其他社團性的聚會中演唱幾曲助興,觀衆大多是親朋好友。這些活動多數是由單一的合唱團舉辦,活動地點也大多僅在該合唱團所屬的縣市內,很少有像演唱貝多芬第九交響曲的機會,做跨縣市、跨合唱團的演出。這裡就牽扯出一些有趣的話題,所謂的推廣社區文化活動究竟該如何落實執行?現今在台灣推展古典音樂的工作究竟該如何的進行?難道促使音樂會每場滿座該是現今音樂界的主要工作方向嗎?

專業、業餘分界模糊

對於大多數人們而言,接觸音樂最大的樂趣並非在於觀賞音樂的演出,而是在於能夠親身玩音樂,享受創造音樂的快感與滿足感,藉以抒發個人的情緖,暫時擺脫乏味無聊的現實生活,進入廣大的幻想空間之中,同時也連帶的透過參與音樂的演唱(奏)達成人際關係的交流,達成藝術的社會功用之一。而在某種程度上因爲上述原因,所以卡拉OK在這些年大行其道,它提供了非音樂專業的人們有機會過過音樂專業的癮,能夠在專業的伴奏下一展歌喉。大量氾濫的卡拉OK、MIDI還有許許多多的電腦MIDI錄音編曲軟體,在近些年來徹底的打破以往必須要受過多年專業訓練,或雇用伴奏才能接近音樂的限制,讓音樂唱(奏)不再是專業音樂家的專利,任何的門外漢只要稍加訓練便可以享受創造音樂的快樂。以往被動式的欣賞幾乎已經被主動式的接觸所打平,強將音樂分爲職業與業餘的分界線也正消失。

專業音樂家們對於舉行音樂會遭受財力與票房兩方面壓力的直接反應就是去找公司廠商贊助,或者找社團、協會掛個協辦,一方面以此打平音樂會的開銷,另一方面也比較能顯示出與社會有著互動的關係。但是其實這是一種表面化的假象,職業音樂家所在乎的往往是一己的票房與聲名,而非眞正的在演出內容或合作對象上,與社區或贊助的企業體做緊密的結合,純粹只是將社區或企業體當作是解決他們票房或經濟問題的解藥,單方面要他人共襄盛舉來參與文化活動,倘若一旦遭到拒絕便覺得對方沒有文化認知,而非設身處地的站在對方的立場去思考,找出雙方的交集點,從而進行推廣音樂的遊說工作,讓古典音樂能夠與那些毫無關聯的人們之間發生一點聯繫。

營造音樂環境

爲普及、推廣社區音樂活動,並非只是將職業樂團帶入鄕下而已,而是要由政府提供硬體方面的支援,鼓勵地方各階層參與音樂演出,在各地成立更多的業餘性質音樂團體,如管樂合奏團、靑少年管弦樂團等,提供市民學習音樂、接觸音樂、練習合奏的機會,進而推動業餘與職業的互動與結合,讓在地的團體有機會與外來的專業團體同台演出,或者到外地交流演出。也就是說,不妨讓古典音樂中一些原本源於生活的要素回復原貌,讓眞正必須在音樂廳裡欣賞的音樂傑作留在音樂廳裡,讓人們有機會對這些人類聲音文明中的傑作做深入專門的了解與復活,但是同時也將透過音樂所產生的人際互動關係與參與感當做是推動音樂文化的目標之一,而不是一味地把所有的古典音樂供奉成偉大的藝術品加以膜拜。

在莫札特的時代,維也納貴族的慶生活動或喜慶聚會無不是在樂聲伴隨下進行的,而人人更是在這種聚會中爭相表演才藝,進行社交活動。在當時的社會生活中,音樂是一種能夠融入社會的文化活動,而不只是精神或高階層文化的象徵而已。唯有在有足夠業餘表演空間的情況下,古典音樂才會生根,唯有在音樂能夠生根的情況下,職業音樂團體才有活動生存的空間,否則一味追高的結果很可能是高不成低不就,旣失去社會其他階層的參與,也不見得在音樂藝術上有什麼建樹,妄自興嘆時不我予,那麼或許對於台灣現今音樂會不景氣的狀況才能從根治本,逐步健全音樂大環境。

 

文字|陳樹熙   台灣省立交響樂團副指揮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
紀念大師-張岫雲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