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進階搜尋
-
演出評論 Review
革命尚未成功 川劇《潘金蓮》
號稱辛辣猛烈的四川潘金蓮,一方面背負著過於沈重的傳統包袱,一方面又沒來由的橫衝直撞,最後只給人一種血肉模糊的印象。魏明倫的翻案文章,或因他主觀認知(複雜細微的人性刻劃),或因客觀環境的限制(激進的女權思想尚未萌芽),可以說只翻了一半。
-
舞台入門
劇場空間與表演藝術之互動
「我們不強調任何藝術的唯一性,而是綜合所有藝術性的原則,去創造及表達劇場藝術的理念,因爲舞台是屬於導演、設計師們共同創造出的劇場空間與風格。」──捷克著名的舞台視覺設計大師Josef Svoboda如是說。
-
舞台之外
「喜」上眉梢
台北的冬夜,我在龍江路上一家小酒館的門前下車,推開酒館的大門,一匹綾羅織繡流瀉眼前,抬頭乍見一個「喜」字大辣辣地躺在五顏六色的彩線中。再往裡頭一瞧──三〇年代中國酒館的歡場氣息向我迎面而來
-
大陸劇場
西部京劇《西夏王》
隨著劇情的發展,李元昊的花臉由志高氣昻的鮮艷臉譜,漸變成血氣衰退的素臉;而寧令哥的俊扮則由天眞無邪的本臉,終至血氣迸發的花臉。強亦弱來,弱亦強;《西夏王》敷演了一齣殺皇后、奪子妻、子弑父的性格悲劇。
-
大陸劇場
是,或者不是 看北京人藝上演《哈姆雷特》
林兆華導演的《哈姆雷特》,側重點不是王室鬥爭,而是自我鬥爭──每一個人一生都要面對大大小小的自我選擇:To be, or not to be。從這個意義上講,人人都是哈姆雷特。
-
宏觀微調
詮釋與資料的對話
我所盼望的是多一些戲劇工作者的「拾穗」,就可以使有心從事現、當代戲劇史硏究的人多一些迴旋的餘地。資料的鋪陳並非歷史,歷史需要書寫的人可以展開詮釋與資料之間的對話。
-
專欄 Columns
法律與執行之間
(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如果有一位董事會的領導人,對於國內藝術界有深透的了解,又是以藝術爲生命的人,而且有協調的能力,溝通的天才,這筆錢一定可以花在刀口上,對國家的藝術發展發揮激勵的作用。如果董事會的先生們都德高望重,卻昧於藝術發展的大勢,雖立意良善,其法案可能適得其反。只是這樣的人到那裡去找?
-
專欄 Columns
創新與復古
做爲客體的藝術,本來就具有即興而發的本質,如舞蹈侵入戲劇,或者戲劇侵入電影,正可視爲藝術領域的擴大和豐富我們擔憂的只是跨越藝術疆界的任意性和蔓延性,是否眞能夠促進藝術的精緻化和深刻化。
-
專欄 Columns
詩意劇場芻議
文學(更精確地說,文字)是劇場最大的敵人和靠山。戲曲的韻白是一種提煉變造過的舞台語言,而我們眼前的現代戲劇則大量使用瑣碎的日常語言。如何在這兩種語言模式之間(或之外),琢磨出一種生動有力的語言表演方式,是今日劇場的未竟之功。
-
回想與回響 Echo
美學進駐個體錯亂的一年
在台灣本土小劇場硏究中,或許我們更需要的是對於十年來的劇場實踐,將之視爲硏究客體的嚴謹討論,而非文人信口開河的好惡評鑑。
-
回想與回響 Echo
擾攘塵世一甘泉 記一場中提琴饗宴
在演出許尼特克的《獨白》Monologue時,貝許米特中提琴獨奏的驚人控制力表現得淋漓盡致。看着他賣力演出,一頭半長的頭髮,瘦削的身材,再加上整首曲子頗有鬼哭神號之勢,感覺好像是畫像中的帕格尼尼走了出來。
-
回想與回響 Echo
新新國樂的老老問題
如果,「數大爲美」爲某些人士,特別是爲政者「制禮作樂」之所需;如果,「揚大漢天聲」爲部分國人民族情感之所繫。是則,無論學者如何評論,國樂團必然是「堅強屹立」的存在下去,因此,學者何妨暫停責難,從抽象如美學、具體如編劇等問題一起來建構、來檢視,而彈撥樂器的存在正是極需檢視的問題。
-
回想與回響 Echo
的確是瞎子摸象 國樂參與歌仔戲
歌仔戲引入國樂未滿十年,參與者不過寥寥幾人,的確暴露出不少「瞎子摸象」的困境,但總比不動手摸象、光憑想像還接近事實一些吧!
-
回想與回響 Echo
到國家劇院看野台歌仔戲 《白蛇傳》有歌仔味
旣無花俏的噱頭,也無龐大的國樂隊;全戲使用衆所熟悉的舊調:七字調、都馬調、走路調等,伴以大廣絃、月琴等,簡單樸素,動人心弦。我心裡想,好久沒聽到這麼「忠於原味」的歌仔戲了。
-
即將上場
從三B兒童到演奏三B作品 蘇顯達小提琴獨奏會
國內知名的小提琴家蘇顯達,即將於四月一日開始,由鋼琴家諸大明擔任伴奏,分別於台中、台北、台南、高雄舉辦四場獨奏會,演奏精采的「三B作品」,再一次展現「三B兒童」傑出音樂表現! 當林昭亮、胡乃元、蘇顯達、辛明峰、蘇正途、侯良平等國內知名音樂家,分別在國內外樂壇大放異彩之際,國人一定沒料到,他們全都來自於台南一個特殊的樂團──「三B兒童交響樂團」。該樂團是在民國五十四年由熱愛音樂的鄭昭明老師,與一群醫生們共同組織,成員由這群音樂愛好者的子女組成。在當時,與「台灣省立交響樂團」並立爲台灣兩大樂團,該團培育出的音樂人才,如今大多在國內外樂壇各領風騷、爲國爭光。 「三B兒童」中知名的小提琴家蘇顯達,與曾獲國際范.克萊本大賽獎項的鋼琴家諸大明,在這次獨奏會中即將演奏的巴赫《夏康舞曲》、布拉姆斯《d小調第三號奏鳴曲.作品一〇八》、貝多芬《A大調克羅采奏鳴曲.作品四十七》等膾炙人口的著名樂曲。
-
藝壇動態
藝壇動態
〔台灣〕 台灣渥克春天異術祭 台灣渥克劇團在人間劇展之後急著找房子,原因是演出期間天天上報,房東因此發現團長楊長燕並非「與哥哥嫂嫂同住」,而是在搞劇團,「難怪鄰居一直說你們很吵,請搬家吧。」這一逐客令無巧不巧地讓台灣渥克租下了原「甜蜜蜜」食店。 經過幾個月籌錢、整修之後,台灣渥克將在四月推出「春天異術祭」,有興趣的人可以電話:(02)368-0754聯絡,地址是台北市羅斯福三段210巷1-1號1樓。 (編輯室) 光環舞集閃耀紐文中心 光環舞集今年春季展開緊密行程,同時活躍於國內外表演舞台。 該團於三月八日展開春季巡迴公演《奧林匹克》,將陸續在銘傳管理學院、中原大學、淡江大學及國立藝術學院演出。此外,該團亦榮獲文建會遴選爲八十四年度海外展演團隊,四月七日至十日將於紐文中心「台北劇場」連演三場,以《奧林匹克》舞碼呈現在國際舞台上。 (編輯室) 文建會劇本出版四月中評選 文建會「舞台劇本補助出版計劃」於三月十日截止收件,計有二十多個團體與個人送件,六十件作品參選。四月中將邀請多位知名學者共同評選出二十四件傑出劇本,含括社會、靑年與兒童三大類。預計在六月舉行出版品發表會。 此計畫肇始於汪其楣敎授所主持出版的八十二年「戲劇交流道」劇本系列,入選的劇團與作家相繼在台灣與國際劇場上締造佳績。今年遂由文建會提供經費主辦,交由汪其楣敎授策劃,劇場工作者張皓期負責編輯,希望能將八〇年代的台灣劇場做一完整的紀錄。 (編輯室) 〔越南〕 「越戰」國際音樂節 聯合國敎科文組織在越南的常駐代表陶越忠最近宣稱,計劃於今年六月在越南中部城市順化舉行大型國際音樂節,以慶祝自一九七五年以來越戰結束、實現和平三十周年。這是戰後越南所承辦最大的一次國際性藝術活動。這個音樂節由國際媒
-
活動看版
噢,幕不要落得太快 普契尼的歌劇世界
在寫實主義極盛時,普契尼是最「浪漫」的一位。也許正是因爲這種浪漫,使我們心甘情願地被那浪漫的淒美所迷惑。且聽郭志浩如何揭開一幕幕情節虛幻,感情卻眞實誘人的歌劇世界。
-
特別企畫 Feature
約翰.凱吉與模斯.康寧漢John Cage Merce Cunningham
作曲家約翰.凱吉與編舞家模斯.康寧漢──這兩位改變二十世紀藝術方向的巨匠,曾一起造訪過十年前的台灣。然而,十年前的台灣卻仍未準備好,他們帶來的新穎觀念沒有能夠引起共鳴。今年四月,康寧漢舞團又將再度來台,可惜老搭檔凱吉已於九二年離開了人間。我們特別企劃了這個專題,深入淺出地介紹大師們的藝術,以迎接康寧漢在台度過他七十六歲生日。
-
焦點
關於義大利藝術喜劇(Commedia dell'Arte)
義大利藝術喜劇乃為十六至十八世紀曾於義大利風行一時的劇場形式。義大利文的Commedia dell'Arte意指「專業藝術家的喜劇」。它不是一個有固定文本的劇場形式。所有的喜劇演出都是即興方式,表演者並沒有依照一個事先寫好的劇本演出,而是在演出中臨機發明創作所有的台詞與動作。一個只有故事大綱,但沒有任何對話的簡單腳本,會在演出前由劇團團員共同構思,所有演員便根據這個粗稿,於正式演出時即興對話,並一步步發展情節。 一個Commedia dell'Arte的表演團體通常包括十個表演者,七個男演員和三個女演員。他們雲遊四方,帶著一個百寶箱,裡面有各式的戲服、道具,隨處演出,如同希臘羅馬時期的默劇團體。雖然他們有時也會演出悲劇和田園劇,但大部分時間都是搬演喜劇。 雖然演出是即興創作,聽起來十分嚇人,但義大利藝術喜劇的傳統讓這些演員的工作變得不是這麼困難。因為義大利藝術喜劇裡每一個角色幾乎都是固定的,而且大部分的演員一生就只扮演一個角色。這些固定喜劇角色後來對西方戲劇有很深的影響,有些甚至在今天的好萊塢電影仍明顯可辨識,像是好色又吝嗇的有錢老人潘多倫(Pantalone),老是有意無意地阻撓年輕人的婚事;好管閒事的笨鄕下人多多(Dottore),總是介入鄰居的家務事,搞得滿城風雨;而有時愚蠢、有時又精明得不得了的僕人角色,通常喊作艾爾列奇諾(Arlec-chino)或哈列金(Harlequin),是最受歡迎的甘草人物。劇本裡永遠有一對嚴肅正經的情侶為愛情所苦,因為老人潘多倫和鄕下人多多通常不願意他們結合。 因為表演者得以將自己的個人個性帶到他們的角色裡,即興變得更加自然活潑。而且由於所有演員生活、工作幾乎都在一起,彼此之間均有良好默契,甚至在平日相處之際也以戲中角色關係來彼此對待、娛樂。也難怪上了台演員就能夠在玩得如此盡興,觀衆看得更是笑呵呵。義大利藝術喜劇裡的所有角色都有固定的傳統服裝,像僕人哈列金處處補釘的外套,或鄕下人多多的學究袍,讓觀衆能很快認出他們的身份。面具包括在服裝之中,台上每一張臉都被面具覆蓋住,只除了那對年輕愛侶。面具的設計也有跡可循,好比老人潘多倫的面具中間一定長著一個巨大的鷹鉤鼻。每一個角色也一定會有它固定的把戲(lazzi),不斷重複製造笑果,譬如軍官卡辟塔諾(Capitano)就是會被他的長劍纏住
-
即將上場
匈牙利國家芭蕾舞團《仲夏夜之夢》
莎士比亞的劇本常以不同的舞台形式演出,芭蕾舞劇以《羅蜜歐與茱麗葉》最爲聞名,《馴悍記》也曾在台北上演,這次匈牙利國家芭蕾舞團帶來的《仲夏夜之夢》則是首度在台演出。 這個擁有一百二十年歷史的舞團,從五〇年代末期開始固定巡迴歐洲。舞團早期的演出舞碼以俄國古典芭蕾爲主,也創作富有民族色彩的舞劇,其中哈蘭哥佐以巴爾托克音樂編作的《神奇中國》最爲聞名。近年來,匈牙利國家芭蕾舞團也演出巴蘭欽、阿胥頓、艾文.艾利、季利安、范.馬能、范.丹齊格等當代大師的作品。這次來台演的《仲夏夜之夢》則是匈牙利編舞家拉斯羅.賽瑞吉(Laszlo Seregi)的作品。 賽瑞吉的創作手法以舞步豐富和戲劇張力見長。他擅長編作一幕芭蕾,這齣《仲夏夜之夢》則是他一九八九年的作品,也獲得觀衆的讚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