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總統府前廣場飆舞是一次公共空間大解嚴。(許斌 攝影)
特別企畫(三) Feature 特別企畫③/表演新生態/場地開發/探訪台北都會新舞台

不嫌大,不嫌小,只怕不適「中」 展演空間的開發與規劃

這一兩年在擁擠的台北都會中,竄出了許多新的表演場地,有些是將政府公共空間開放利用,或是企業界的附屬劇場,表演團體的排練場地也兼做正式展演,還有自成一格的「pub劇場」。這麼多新興的五花八門場地,對於長期困擾表演團體的「展演空間不足」問題,是否開啓了新的契機?新型態劇場與演員、觀衆之間又建構了何種對話邏輯?

官方空間大解嚴

陳水扁上任市長一年多來,不斷推動市民主義,他帶領的一批年輕幕僚群,以十足的創意改造台北城市空間。最顯眼的一次「空間解嚴」,就是去年十月二十五日數萬市民湧進總統府前廣場,以雷射飆舞晚會來慶祝「終戰五十周年」。雖然這次活動引發的回響褒貶不一,有人批評此爲花俏的噱頭,失去活動本意;不過在晚會尾聲時,陳市長接受在場民衆英雄式的歡呼,新市府似乎已贏得大多數參與市民的歡心。

緊接著,已有一甲子歷史的市長官邸將改造爲市民藝文休閒場所的藍圖出爐,由文化界、表演團體、建築專業人士共同策劃,八百坪的深宅大院,未來將設置庭園咖啡屋、書店、花店和藝文劇場,開放民間經營。這棟曾經居住過當今台灣政權核心人物的歷史建築,即將在水泥圍牆拆除後,呈現一個透明、開放的市民空間。

新市府的「公共空間解嚴」計畫將持續進行,士林官邸、陽明山蔣公行館已經在下一波規劃中了。

表演藝術進駐台北舊城

今年初由淡水社區工作室、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以及古風史蹟協會,共同發起爲期六天的「台北舊城工作營」,從歷史記憶、公共空間、多族群文化三個觀點,建議讓「北門」成爲街道端景,將中山堂、西門町、總統府前廣場、新公園、衡陽路規劃爲戶外表演空間,邀集表演團體進駐。

這些提議在農曆春節期間即得到初步行動。先是「年貨大街」迪化街的傳統商圈活動,北市府交通局在年節前二個星期開辦年貨專車路線,配合施行交通管制,專車上還發送迪化街導覽地圖及環保購物袋。並由文建會與台原藝術文化基金會、迪化街商圈聯誼會等民間團體共同企劃「永樂廣場民俗活動」,進行各種表演及影像呈現。另外,導航基金會針對靑少年舉辦「佔領西門町」活動,以各式街頭舞蹈、另類音樂表演及服裝秀提供靑少年展演機會;台北市都發局也已著手改造西門町計畫,未來規劃完成的街道、廣場將公平分配給靑少年族群使用。

期待理想的中型劇場

乍看之下,政府開放的展演空間成績可觀,如果再加上市府禮堂、國父紀念館、社敎館、兩廳院等場地,台北的展演空間應該是不虞匱乏的。然而,表演團體仍然不斷地開發新的劇場,這個「不等式」一直存在著。

資深的劇場工作者鴻鴻(密獵者劇團導演)認爲,市府重新規劃公共空間是値得肯定的,只是這些展演場地的實用性有待改進。例如大安森林公園的空間過於開放,又缺乏完備的聲音傳播系統;國父紀念館、市府禮堂基本上就不是爲劇場功能而設計,尤其對於小劇場而言,實在是太「碩大」了。由於小劇場的邊緣特質,在自力救濟之下出現了結合Pub、咖啡館的表演空間,使表演團體在經濟評量和演出型態上有更多選擇性。

但是綜合起來,這些「巨大」的和「迷你」的場地之間,缺少一個專業的「中型劇場」。目前的小場地約容納一百五十人以下,除了皇冠、耕莘、國家劇院實驗劇場外,皆無專業舞台設備;倘若在上列專業劇場演出,要面臨的現實問題即是:昻貴的租金與製作費無法以有限的門票收入來補貼。所以,籌設可容納三、四百人的中型劇場已迫在眉梢,新聞處曾經會同劇場界人士勘察松江路、牯嶺街上的荒廢建築,嘗試改建爲劇場展演空間,後來因爲地權等問題而不了了之。表演界引頸盼望的理想劇場何時建立,仍是個未知數。

創作者.觀衆.場地的三角關係

對於不同的展演空間,創作者也會激發不同的創造力。鴻鴻在實驗劇場、皇冠劇場、渥克咖啡屋、B-side、鹵蛋戲館都導過戲或應邀講評,在他的經驗中,大場地的空間夠大、設備齊全,對演出的內容設計上可做多種支援;小場地較簡陋,通常演出品質也相對地粗糙,優點是可激發創意,常有即興的效果出現。他個人就很喜歡「渥克劇場」的空間特質,與觀衆有親密的距離,吧台、樓梯、舞台後的落地窗都成了演出的一部分。其他場地也各有特質,像「B-side」晚上九點以後才演出,吸引另一類Pub文化的觀衆群;「鹵蛋」是中國茶酒館的型態,適合演奏、說唱這類以「聲音」爲主的演出;高島屋、新光三越等百貨公司的展演空間多爲半開放式,觀衆流動性大,較難呈現完整的戲劇作品。

創作者和觀衆以及場地之間的互動,有時是牽制,有時是延伸;不同型態的展演空間,便會形成各自的劇場氛圍,如果運用得宜,創作者和觀衆便將得到最大的滿足。

不論是政府或民間,對展演空間的開發都付諸實際的行動,然而主事者的文化政策與表演團體的需求是否相謀合,可能還需要更多的溝通與實驗。在高樓林立的都市巷道中竄起的這些正式與非正式表演場地,或許是文化政策不健全之下的劇場界自力救濟,或許類似國外「Coffee Theatre」、「Dinner Thea-tre」,我們也形成獨具特色的「Pub The-atre」。就像鴻鴻說的:「台灣的政、經生態一直在改變,表演藝術也是如此,考慮太多反而望之怯步,不如先玩玩吧!」期待在不久的將來,表演藝術界能「玩」出一片開闊的天空。

(本刊編輯 謝韻雅)

專欄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