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進階搜尋
-
電影/劇場特輯
尋找演員的另一張臉 蕭艾、吳興國、金士傑談電影/舞台表演
人生如戲,戲如人生,眞眞假假,假假眞眞,而電影裡的眞假與舞台上的虛實,又從現實人生中剪接百分之多少的眞僞呢?演員,想必是最能領會其中吊詭的。
-
中國歌劇特輯
回顧與反思 二十世紀中國歌劇的發展
廿世紀是人類歷史發生重大變革的世紀,從二十世紀初到即將跨入二十一世紀門檻的今天,從爭執西學和中學何者爲體何者爲用的新文化運動,到世紀末依舊駐足於新舊衝突如何調適、「外來形式」與「本土內涵」如何交融的軌跡中,究竟如何爲「中國歌劇」正名、定位?對於促進中國當代歌劇的進步,確實有著重要的意義。
-
中國歌劇特輯
一條鮮花與荊棘相間的路
中國一般的觀衆往往是以觀賞傳統戲曲的審美取向來看待歌劇,而傳統文化積澱的心理趨勢,注定了觀衆重戲不重唱。七〇年代中後期以來的中國歌劇似乎矯枉過正,參照西方歌劇形式的創作和演出成了一種時尙,但藝術家們忽視了中國觀衆對歌劇藝術觀賞的審美觀念。
-
中國歌劇特輯
中國歌劇之夢幻滅了?
西洋歌劇經歷了三百年的興盛已漸趨式微,它的繁華到了本世紀已成爲過往塵煙,漸漸爲其他形式的音樂劇所取代。我們想要依循西方古典歌劇的老路,在中國繁榮歌劇,怕是一個永遠不能實現的東方藝術之夢。
-
中國歌劇特輯
我是這樣寫的‥‥ 歌劇《楚霸王》創作扎記
和寫作歌劇《原野》一樣,我的歌劇創作觀仍是要緊緊把握住戲劇與音樂、器樂與聲樂(在音樂內部)、詠嘆調與宣敍調(在聲樂內部)的總體關係,寫出具有民族性、交響性、戲劇性──抒情性的中國歌劇音樂。
-
中國歌劇特輯
我對創作歌劇的看法
我相信今天在台灣創作歌劇,我們不能不兼顧傳統民族戲曲與近、現代西方歌劇兩者,以前者爲民族音樂的根,以後者爲創新的營養,來灌漑我們的新歌劇。
-
中國歌劇特輯
發展歌劇藝術的基地 大陸歌劇團體概覽
大陸歌劇團體有中央與地方之分,前者於五〇年代起在北京及各大都市陸續建立,接著各次級團體也先後產生;半世紀以來,他們創作、排演的歌劇作品有二百部以上,在中國歌劇史上他們所付出的心血是値得肯定的。
-
中國歌劇特輯
洋腔調、土唱法拌嘴礙高歌
中國歌劇的創作揉合了中、西素材與技法。在演唱時如何把味道唱出來?洋唱法、土唱法長久以來一直困擾著聲樂界。
-
專欄 Columns
社區文化如何着手?
〈禮運大同篇〉描述的社會,是中國古人的夢想,推行社區文化多少要抱著同樣的胸懷才成。
-
專欄 Columns
早期音樂待推介
早期音樂的演出有許多特點,樂曲不長,音色變化大,配器自由,容許一些即興,奏唱時不用或少用顫音
-
專欄 Columns
一個時代的過去
荒謬劇以喜劇的手段,揭示出最深沉的人的悲劇處境。
-
即將上場
英國拉邦中心「過渡舞團」
「過渡舞團」(Transition Dance Company)創立於1983年,由享譽國際的舞蹈家和敎育家邦妮.勃德(Bonnie Bird)爲藝術指導。創團以來,「過渡舞團」每年都更換一批新的舞者,十一年來培養了很多一流的傑出表演人材,包括創立Adventure in Motion Pic-tures舞團的Matthew Bourne, David Massingham舞團的David Massingham和編舞新秀Jimmy Watton等;另外,我國舞者王守娟、林坤揚也曾參加過這個舞團。 今年「過渡舞團」的巡迴演出,爲觀衆展示六個來自不同背景的編舞家之作品。 〈加蘭.海奇的牛群與舞者〉Garland Hirschi's Cows and the Dances是出身於美國茱麗亞學校(Julliard School)的韓裔美籍編舞家Sungsoo Ahn的新作。 〈盲目約會〉Blind Date是英國新銳編舞家Mark Murphy的新件。他的作品具有體力劇場的刺激和法國新浪潮(New Wave)電影的格調。 〈不再悲泣〉Weep No More是英國第一代的新舞運動創立人之一,Richard Alston的94年新作。這是一支美麗的抒情作品。 〈給希娃的三支舞〉Three Dances For Shiva,編舞者Santiago Sempere是西班牙裔法國編舞家。在這個新作中,他探討動作和音樂的節奏。 〈茱迪絲〉Judith是美國舊金山編舞家Della David-son於1991年的作品,這是一支充滿戲劇力量和震撼性的舞蹈,強調女性的叛逆和愛。 〈準備就緖〉Stand By是葡萄牙籍編舞家Rui Horta 1993年的傑作,利用語言、燈光、道具配合高速度的運動體能和特技動作,製造出震人心弦的強烈效果。 (李小華)
-
藝壇動態
藝壇動態
〔台灣〕 國劇卡拉OK比賽 由銅錘國劇團與警廣主辦的第二屆全國業餘國劇拉0K大賽即日起開始報名,七月二十日截止收件。比賽項目分靑衣、老生、花臉、小生與老旦五組,初審一律以錄音帶方式進行,由評委會選出各組前五名參加八月二十日所舉辦的決賽。 相關資料請洽銅錘國劇團,電話577-7171。 (編輯部) 〔芬蘭〕 赫爾辛基愛樂有新舵手 丹麥國家電台交響樂團總指揮萊夫.塞格斯登(Leif Segerstam)將回歸芬蘭,於明年秋天出掌赫爾辛基愛樂管弦樂團(Helsinki Phil. Orch.簡稱HSO),擔任首席指揮,爲期最少兩年。 根據HSO董事會透露,塞格斯登將會在每一樂季中最少指揮HSO演出八周音樂會,同時並會擔任樂團錄音指揮工作,領導樂團到國外巡迴登台,首次外遊將是一九九五年秋季的英國訪問。 塞格斯登在赫爾辛基西貝流士學院畢業,修習小提琴、鋼琴、作曲及指揮,是位多產作曲家,現時已創作有十八首交響曲、廿七首弦樂四重奏、鋼琴協奏曲三首、小提琴協奏曲三首,及其他協奏曲、室內樂和聲樂作品。 (周凡夫) 〔西班牙〕 貝里拉達的國際藝術節 在西班牙距離法國邊境二十公里的加泰羅尼亞境內的古城貝里拉達(Per-alada),每年夏季所辦的藝術節歷史雖然很淺,今年才辦到第八屆,但每年都吸引了不少藝術愛好者。這個距離巴塞隆納一百四十公里,地處Figueres灣和Roses灣之間的城市,仍保留有不少十四至十六世紀的華麗宮殿、古堡、敎堂、修道院,美麗的庭園更是處處可見,同時亦有賭場、高爾夫球場,爲此每年夏季便吸引了不少遊客前往。 今年貝里拉達的國際藝術節於七月廿九日至八月廿三日舉行,節目豐富,包括有羅西尼的歌劇《土耳其人在義大利》、史特拉汶斯基的《士兵的故事》,女高音K. Ricciarelli的獨唱會、
-
書城快訊
書城快訊
中國古代戲曲 周傳家著 台灣商務印書館1993初版 157頁/平裝 NT$120 熔文學、音樂、舞蹈、美術、武術、雜技於一爐的中國戲曲,是一門高度綜合的藝術,歷經千載悠悠,而依然生機勃勃。 本書扼要地說明古老的戲曲藝術在中國文化背景下發生、繁衍的概貌和軌跡,勾勒出戲曲藝術興衰消長的規律。透過對各個發展階段具有代表性的作家及作品的介紹和賞析,揭示出戲曲藝術寫意傳神、象徵誇張等獨樹一幟的美學特徵,以及與傳統文化息息相關的思想內涵。 作者周傳家現任北京藝術硏究所所長。 會唱歌的螺旋槳 莊裕安著 大呂1994初版 222頁/平裝 NT$180 「內兒科開業醫師」莊裕安在每日看診開藥方之餘,也樂得聽憑內心中「作家荷爾蒙」的驅使,把兼營的寫作事業全職化,細聽細瞧細思量周遭的一動一靜,孵化成精緻可口的文章,裡面有作家的環球藝術(主要是音樂)之旅,以及十餘篇表面上無所不談,實則自我顯影的小品文。 與音樂調情 李宗慈著 九儀1994初版 237頁/平裝 NT$160 這是一本爲生活在台灣的音樂工作者立傳的書,記錄「十八個音樂靈魂撞擊的聲音」;雖然篇幅所限,每位音樂家只能佔到十頁左右,但短短數千言已靈活呈現我們所曾目睹或耳聞的音樂家的學習及成長過程,其中有許多是台灣人集體記憶的一部份。 掌中天地寛 黄烈文執行企畫 創意力1994初版 176頁/精裝 NT$1500 布袋戲自大陸渡海而來,在台灣落籍發展已百餘年,走過一又二分之一世紀發生在這海隅上的種種歷史,陪伴許多人長大,豐富了記憶的話匣,如今卻已失去大半的觀衆,危危然彷彿即將走入歷史。 本書分三部份。第一部份以十分生動的圖片搬演三齣傳統布袋戲:《劈山救母》、《巧遇姻緣》及《古城會》。第二部份則細說傳統布袋戲的演出形態、樂器、角色塑造,兼及戲偶的欣賞。 最後一部份則以黑白影像紀錄小西園的幾場野台戲,
-
特別企畫 Feature
石窟裏的樂舞傳奇
敦煌,是絲路上寧靜美麗的綠洲城,也是世界聞名的莫高窟所在地。洞窟如蜂巢般開鑿在鳴沙山的斷崖上,洞內是美不勝收的佛敎壁畫和各種形態的塑像。其中音樂和舞蹈場面的描繪,旣像是對極樂淨土的想像,又如同凝凍住的古代樂舞,提供現代學者豐盛的素材,重新拼貼。 今年八月,甘肅省蘭州市的敦煌硏究院將舉行「'94敦煌國際學術討論會」,來自中國各地、日本和其他國家的舞蹈、音樂學者,硏究絲路歷史、地理、文藝的相關專家們都將出席盛會。我們則企畫了「敦煌樂舞」特輯,引領您從文字與圖片中一探石窟的古老傳奇。
-
特別企畫 Feature
敦煌舞基本訓練敎材
基本動作 呼吸 深沈的呼吸特點形成敦煌舞的特殊韻律,這是敦煌舞風格的重要元素之一。分爲坐式練習、跪式練習、站式練習三組。 眼神 眼神是敦煌舞蹈的重要部分。它能揭示不同性格、不同情緒的心理狀態。分爲「溫婉嫵媚、端莊高雅的抒情眼神」和「剛健有力、活潑跳躍的眼神」二類。 肋、胯、膝 身軀呈S形多道彎體態是敦煌舞姿最爲鮮明的獨特風格,它主要由移動肋、胯、膝形成。這也是掌握敦煌舞風格的重要元素。分爲「移肋練習」、「胯的練習」和「轉膝練習」三組。 手 豐富多姿的手的形態和動作變化必須嚴格訓練才能掌握。以下是單手和雙手姿態的一些例子: ⑴單手 彎三指,似花朶形。翹三指,似持花形。開三指,似雀頭形。鹿角式,似鹿角形。 ⑵雙手 合掌式,似祈禱手。荷花式,似花開形。吹奏式,似吹管狀。抱笙式,似抱笙狀。抱拳式。 手臂 手臂多稜多角多彎,表現力很強,有自身的動作規律。 脚 敦煌舞脚的形狀和各種位置,也十分獨特,它的勾、翹、歪、開的特徵,配合身體的曲線、手臂的多稜。分爲雙脚和單脚兩種練習。 腿 通過腿的各種造型練習,訓練腿的控制能力,可以更加完美地體現敦煌舞風貌。 腰 訓練柔軟的腰肢和全身關節的靈活。 步法 不同節奏速度的步法,表現不同人物的性格,和神情氣質。分爲慢步(菩薩步)、平步(仙女步)、點靠步(童子步)、戮點步(童子步)、小斜步(迦陵頻迦步)、橫踏步(伎樂步)等等。 旋轉 敦煌舞轉的動作,可分爲原地轉、行進轉、後退轉、橫向轉、圓圈轉等
-
焦點
林懷民魂牽夢縈舞紅樓 賴德和朝思暮想譜樂曲
日夜思之,魂夢繫之,化成音符,化成舞姿,四幕舞劇《紅樓夢》在賴德和和林懷民的孕育下,托生於舞臺上。 《紅樓夢》經繁卷浩,若說改編,等閒人不敢輕易嘗試。戲曲中容或有之,也是擷取自成段落的章節敷衍成劇,如〈紅樓二尤〉,〈黛玉葬花〉之類,也只能管窺鉅構,無法洞視原著精神。 去年五月林懷民吿訴賴德和編譜《紅樓夢》舞劇的構想,請賴德和作曲,賴德和驚詫之餘,陷入苦悶的精神交戰中。他曾爲林懷民譜寫過《白蛇傳》,詩經《春水篇》等佳構,但《紅樓夢》? 早想紅樓,晚想紅樓,睡裡夢裡也似徘徊在大觀園藕香榭邊,聆聽梨香院傳來的細細絲竹聲。中夜坐起,樂音似在天上人間迴盪,抓不住,捕不牢。或許就是這份魂牽夢縈,他說服自己接受挑戰。 林懷民以明快作風,鼓勵著謙和的賴德和往前衝。他們決定一個大原則:不講故事,林懷民抛棄慣用的戲劇手法,賴德和也在形式及意境的經營上發揮,於是賴德和開始了整整一年四個月的創作過程。 他先構思整個音樂的邏輯系統,爲交響樂團而作,而以傳統戲劇的鑼鼓點控制表情,突破旋律與線條的觀念,尋找樂器的新音色,以現代聲音來描繪古典世界。 賴德和揚棄以各省戲曲旋律入樂,製作戲曲風格管弦樂的作法,而從純創作的觀點出發,但是工作得好辛苦,經常爲十幾秒的音樂苦思好幾個鐘頭。 今年七月,他將先做好的第四幕請台北市交響樂團製成錄音帶交給林懷民,林懷民開始倒著編紅樓。第四幕分量最重,氣勢最盛,這時賈府衰相已露,大觀園裡,鬼聲啾啾,氣數將盡,穿揷進薛寶釵出閨成大禮,林黛玉魂歸離恨天的情節。整幕二十多分鐘的音樂聽不到一段完整的旋律,嘈切緊迫的琵琶引領,管樂飄忽,弦樂急促,將人鬼交融的世界處理得蒼茫淒涼。 林懷民這次純從舞蹈動作出發。四幕舞劇與時序的春夏秋冬,生命的生老病死暗合,每幕順著這些主題次第發展,故事旣然太龐雜不可能遵循,就掙脫故事的束縛,透視書中哲學及社會批判意識的層面,而將一些重要的情節溶入舞蹈中。 序幕寫女媧煉石補天,獨剩頑石一方悠游於大荒山靑埂峰下,爲一僧一道抛至紅塵歷劫。 第一幕大觀園內金陵十二釵的歡舞,賈寶玉加入嬉戲,音樂是亮麗歡樂的,芒種節送花神的一段以第三幕黛玉葬花的旋律變奏,是全曲少有的漂亮旋
-
焦點
「漢唐」姑嫂相和歌
「荼薇架,日弄影。鳥雀悲春,意故卜來叫出斷腸聲。看紫燕,含泥歸。黃蜂𧋦蝶,黃蜂共𧋦蝶,翩翻那障飛來採花蕊。阮心事,今欲訴渡誰知。肝腸百結,但得掠此,目滓暗淚滴。咱娘嫻,相隨侍,去到相國寺,見伊人食得醉熏熏,挨來推去,挨來共推去,伊身都全然不醒來。賊冤家,無心腹,誤阮返來,此處無興又無彩。肌膚瘦,阮不自在,阮身恰似揚子江中遇著風浪搖擺。雀橋會,不駕來。親像牛郎織女,銀河阻隔在東西。恰親像牛郎織女,銀河阻隔在許天台。」(南管〈荼薇架〉) 南管音樂的情,陳美娥嗓聲的幽曲乾淨,在季末的春雨中,寅夜繞耳不去。前年三月「漢唐樂府」一場南管演出留下的音印仍然淸鮮;今年六月在兩廳院「風雅頌系列」古韻新姿中,漢唐祭出泉州來的媳婦王心心主唱,南管愛好者將可聆賞到正統泉州腔南音了。 來台甫年餘的王心心,是陳美娥的嫂子。姑嫂結緣於南管,嫂嫂雖比小姑年輕,南管藝齡卻較長。「我開始學講話就在南管的音樂中了,」王心心說:「聽大人唱,自己也哼,南音就是兒歌了。只有南音,其他的沒有聽過。」還不習慣說普通話,含著泉州腔不時地望向身邊陳美娥。她看來靦腆,卻不怯唱,第一次上台竟只五歲。「是高甲戲班到我們玉溪村演,開演前後加一段南音,我上去唱〈小紅花〉。」後來村上廟會、辦喜事、學校辦活動都找她唱曲,鄕紳長輩閒在就一句一句地敎她。稍長,入晉江縣文化館文宣隊,經常出外地巡演。在一次南音大會串的排練中,聽到一位男生唱〈因送哥嫂〉,「特別的好聽」她講不出那個觸動,卻依稀浮現那份動容。這是她第一次沁心領會南音的淸美古雅,她想要深入地學。過二年,福建藝校泉州分校南音班第一屆招生,她考上入學,接受系統化嚴格地敎導,樂器從琵琶入手,唱曲由作品分析入心,探究調式及曲牌,而她本身的泉州腔是正統南音的標準唱腔。畢業後加入泉州南音樂團,成爲一個眞正識曉南音的專業演出者。 獲准來台定居後,參與夫婿與小姑合力創建的漢唐樂府南館古樂團,與陳美娥一同敎學及演出。「漢唐」在陳美娥與兄長的十年努力下,經營出一個專業場地,逢周六、日晚演出,也爲機關團體接待外賓或辦活動而專場演出。 演而優則究,陳美娥鑽硏古樂史多年了,早期多與東南亞僑界的南音團體接觸,開放探親後,她更頻繁往大陸採集南管源頭史料,請益學界耆宿。令
-
焦點
異曲同工的兩德樂團
自東西兩德統一後,大德國似乎突然間又回到二次世界大戰前的風采。但是除了政治、經濟的問題之外,在人文及藝術方面事實上已存在著些許的差異。在音樂方面,雖然歷史上幾個著名的音樂重鎭,如萊比錫、德勒斯登等再度與我們所熟悉的德國又連在一起了,但是現今兩德交響樂團卻有著明顯的差異。 首先,在樂團的體制方面,德東的樂團分類並沒德西那麼多,德東的樂團皆以「交響樂團」命名,其所差別的只有地名而已。而在性質上的差異也大概分爲專爲演奏管弦音樂而成立的交響樂團,和在歌劇院伴奏的管弦樂團,比起舊西德的結構可算是簡單多了。在德西的大城市中經常同時擁有廣播樂團、城市交響樂團、愛樂交響樂團、室內管弦樂團、歌劇院樂團等,再加上各個大小城市都有一個音樂協會(Der Musi-kverein),因此也有一些特殊性質的樂團便由此而生,例如德國新交響樂團(Das neue Orchester),一個講求以當代樂器演奏當代音樂的樂團,便是由科隆音樂協會所支持的;而德東的樂團卻多由政府成立。 其次,在樂團演奏風格上,德東的樂團似乎比德西的樂團來得「守舊」。聲音不若德西樂團那麼音響化,特別是低音域那麼沉重厚實。以柏林愛樂爲例,它的低音弦樂的聲音比較偏好類似低音大提琴渾厚的聲音,而德東的樂團如萊比錫布商大廈管弦樂團,在這方面便以較多大提琴優雅甜美的聲音處理。而在介於弦樂與銅管之間的木管部分,德東的木管似乎比德西的木管較爲溫潤一些,少了一些金屬聲的激情,但也失去了獨奏的亮麗燦爛。另一方面,影響樂團整體音色甚鉅的銅管部分,比較上卻與木管相左,德東樂團的銅管整體上比較嘹亮,齊奏的樂句時有如行雲流水般的淸淨亮麗,與德西雄武厚沉的感覺是截然相異的。或許對於長期藉由Hi-Fi音響接觸這些樂團的聽者而言,德西的樂團似乎較能滿足大功率輸出的飽滿感;然而,德東樂團能發出層次淸晰且悠揚的樂音,這不也正是音響玩家追求的聲音之一? 大致說來,兩德樂團皆保有相當的德國音樂風格,畢竟那是日耳曼的文化資產,不是短時間可改變的,而由於人事分隔所造成的差異,或許是理性與感性的差別吧。
-
柏林
後德國表演藝術情報
德國的再度統一對原來的東、西德文化藝術發展有何消長呢?西德統一的代價之一是經濟蕭條,文化預算被大量刪去的結果,導致許多原先依靠政府供養的藝術單位或團體得另想出路;原西德的表演團體受到原資本主義架構下系統的影響,過去的經驗反而變成無法適應新形勢的舊包袱,而原東德的狀況則正好相反,新來的制度與變化恰好給予她一個全新的開始,像從無到有,可以自己定位出一個幾乎毫不受拘束的、任何可能的新方向。 現代劇場在新的社會結構下自然是變化劇烈,但最有趣的要算是,一般總被認爲保守的古典歌劇劇院了。以東、西柏林的兩個最重要大歌劇院來說,西柏林的「德意志歌劇院」(Deutsche Oper Berlin)在兩德統一後,爲了應付東邊的強大競爭與日益流失的觀衆,他們做了許多調整(積極製作新劇目,發行雜誌等),但舊有的陳腐人事是無法輕易調整的,也因此,所推出的新劇目都極失敗。而東柏林的國立歌劇院(Staatsoper Unter den Linden)則呈現了完全不同的新生動力,他們邀請聲譽正隆的芝加哥愛樂交響樂團總監巴倫波英(D. Barenboim)任音樂總監,並連續推出了華格納的《帕希法爾》Parsifal、《女武神》Die Walkre等重份量的大製作,參與演出的藝術家都是一時之選外,最重要的是,每齣老劇目都被賦予了新的時代感,他們試圖讓古典歌劇走出封閉貴族娛樂的印象中。像《帕希法爾》的故事背景不發生在中世紀,而是在太空艙裡;節目單不再是藝術家的大頭照,而是厚數十頁的論文書。 本年度東柏林國立歌劇院推出的第一個新製作是理査.史特勞斯的《艾蕾克塔》Elektra。這齣由希臘神話而來的單幕歌劇,向來被認爲是極難處理的作品之一,包括它所連續出現的多義象徵、不協和音與傳統旋律間的風格整合,還有非一般女高音所能勝任的高難度演唱技巧。此一新版《艾蕾克塔》便是在義大利藝術家科內利斯(Y. Kounellis)的新象徵主義舞台裝置中營造了一個具多種衝突的危機氛圍。或許,劇中封閉式的謀殺與復仇情節亦正勾勒了兩德再度統一後的藝術現況。只是我們不確定,結局是否會像劇中的艾蕾克塔那樣,因過度驚駭而死去。 文字|王俊傑 藝術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