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鑼聲定目劇場」是爲了紀念李曼瑰逝世十週年而舉辦的活動,而今年十月二十二日就是她逝世二十週年的日子。(貢敏 提供)
人物點描 光復50周年/人物點描/戲劇

在適當的位置做最適當的事 李曼瑰和她所推廣的劇運

如果她生在十六世紀的英國,她該是莎士比亞或班強生最親切的朋友,如果她生在十九世紀的挪威,她會是易卜生聯合作戰的伙伴,但在中國,多半的時候她是孤單的,她投身於一個戲劇藝術沒落的時代……

張曉風〈關於李曼瑰敎授:一個愚不可及的角色〉

如果她生在十六世紀的英國,她該是莎士比亞或班強生最親切的朋友,如果她生在十九世紀的挪威,她會是易卜生聯合作戰的伙伴,但在中國,多半的時候她是孤單的,她投身於一個戲劇藝術沒落的時代……

張曉風〈關於李曼瑰敎授:一個愚不可及的角色〉

一般人對台灣劇場史的認識,很可能最先進入腦海的是「小劇場」的發展、是表演工作坊、屛風表演班、更底層的記憶可能是蘭陵劇坊,而最、最古老的印象可能就直奔「反共抗俄劇」了。

但是,從「反共抗俄劇」(主要風行於一九四九到一九五七年)到蘭陵劇坊一九七七年的開始演出,台灣劇場在這中間的二十年中,到底在做些什麼呢?是不是像黃仁宇的史學大作《萬曆十五年》一開頭所說的一樣:「萬曆十五年値得注意的原因是因爲:這一年什麼大事也沒有發生。」台灣劇場也是什麼都沒發生嗎?

其實,我們只要稍微細究起這二十年的台灣劇場活動就會發現──這二十年裏,台灣「竟然」發生過兩次劇場運動:新世界劇運、小劇場運動。

而這兩次劇運都和一個名字─李曼瑰─有關。

一九七五年十月二十二日,也就是在李曼瑰以七十高齡去世後兩天,當時全國的敎育界、文化界及戲劇界集會紀念李曼瑰,會後全體一致通過尊稱她爲「中國戲劇導師」。

這個尊稱,不管從李曼瑰對國內戲劇活動的影響面或開創面來看,她都是當之無愧的。

誰是李曼瑰?

如果以一九三六年英文劇本〈大觀園〉得獎,做爲李曼瑰實際參與劇場活動的起點,那麼我們可以發現:一直到她在一九七五年逝世爲止的四十年裏,李曼瑰的生活、創作及敎學幾乎和劇場活動一直保有密切關係。

李曼瑰畢業於北平燕京大學(即後來的淸華大學)中文系,硏究所唸的是美國密西根大學英文系戲劇組(寫《推銷員之死》的亞瑟,米勒當時是她的同系學弟)。抗戰結束後,她在政治大學與國立戲劇專科學校(俗稱南京劇專)敎課。政府遷台之後,李曼瑰開始任敎於師大、政大、國立藝專,並曾先後擔任政工幹校(後改名爲政戰學校)影劇系、文化大學戲劇系主任、戲劇電影硏究所所長。

而在政治活動部分,當李曼瑰在一九四〇年帶著藝術碩士頭銜,回到正處於艱苦抗戰期間的中國大陸時,她在蔣夫人的邀請下,去擔任新生活運動婦女指導委員會文化事業組組長。大陸淪陷前一年,李曼瑰於南京膺選爲第一屆立法委員;後來這一職務還延任至她去世爲止。

然而眞正讓李曼瑰成爲「中國戲劇導師」的原因,主要是在於她對「劇運」的貢獻。李曼瑰在這部分的成績,大致可以分三個階段來談。

蘊釀期(1950-1957):從「文獎會」到新世界劇運

《漢宮春秋》這個五幕十場的大史劇上演後,連演四十四場,場場爆滿……後來故總統蔣公見報紙所傳,甚爲歆動,意欲親臨新世界觀賞,張道藩先生以爲如此恐有䙝總統尊嚴,言於本劇原作者(編按:即李曼瑰),將劇本煞尾處略加更改,在中山堂爲總統特演一場。

━━蘇雪林〈曼魂不朽〉━━

嚴格講起來,台灣的劇場活動自一九四九年至蘭陵劇坊成員開始創作的一九七七年爲止,幾乎都由政府由上而下的「輔導」、「倡導」。眞正要說有什麼「民間的力量」能夠「上達天聽」,那麼那個「力量」就是李曼瑰。

李曼瑰雖然揹有「立法委員」的頭銜,但是立法院的政治活動,她平常並沒有積極參與。她到台灣之後的最主要工作,在一開始是擔任政工幹校影劇系的首任系主任、及「中華文藝獎金委員會」的主委。

「文獎會」由當時的蔣介石總統下令成立,主要任務是鼓勵「發揚國家民族意識」、「蓄有反共抗俄意義」的作品,我們一般人所說的「反共抗俄」小說、戲劇、詩歌,在政府播遷來台的初期就是由這個獎項所鼓勵出來的。

「文獎會」所給予劇作家的獎勵是高額獎金。以獨幕劇本而言,每本二百至五百元,多幕劇本則每本六百至二千元;而當時公務員一個月的薪水則不到兩百元。

李曼瑰在「文獎會」負責評審劇本。由於她「除開會外,其餘時間比較淸閒」,「文獎會」的得獎作品及同時出版的《文藝創作》月刊中的劇本,幾乎都由李曼瑰評定。

一九五六年,由於當時舞台劇演出場地、演出人才、娛樂捐(高達百分之三十以上)等問題影響,執政當局在文藝界一片「發揚重慶精神」、「實踐戰鬥戲劇」的鼓動下,決定開放位於西門町的「新世界」劇院做爲話劇演出場地,而劇團在演出前,還可以先向負責的「劇場運動委員會」貸款。

當時,李曼瑰的《漢宮春秋》被選爲「新世界劇運」的開幕戲,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執政當局對她的重視,而《漢宮春秋》也的確沒有讓大家失望,連演連滿了四十四場。但是在《漢宮春秋》之後推出的另外十四齣戲,卻在品質及票房上每下愈況。

整個「新世界劇運」在政府關心、鼓勵「戰鬥戲劇」的出發點上開始,最後則在部分劇人以粗糙作品應卯、蓄意「賺取」貸款(票房失利的劇團只要還半額的貸款,而貸款則是在劇本通過後即發給現金的)的情況下結束一年半的短暫生命。

李曼瑰在「文獎會」中擔任主委、在「新世界劇運」中擔任輔導委員,她在台灣劇場中的領導地位已逐漸浮現。但是台灣劇場活動的問題:劇人品質、演出作品水準、表演人才的培養、場地的增加……要一直到「小劇場運動」的提倡才眞正的被拿到檯面上來討論。

實戰期(1960-1967):小劇場運動

本社定名「三一」,取古希臘戲劇「三一律」的意義,奉基督敎三位一體的靈慧,宗三民主義的理想以求編、導、演的合作,視、聽、動作的和諧,劇人、舞台、觀衆的結合;匯天、地、人的才知,啓發想像、感情、思想,而創造眞、善、美的最偉大藝術。

李曼瑰〈三一話劇欣賞會的發起與籌備經過〉

一九五八年,李曼瑰獲聯合國獎學金,到耶魯大學戲劇系硏究所進修,五九年則獲亞洲協會贊助到歐洲各國;總計她在國外一共花了十五個月的時間,來考察戲劇活動。

在經由國外蓬勃戲劇活動的剌激,與深感國內劇場問題嚴重的情況下,李曼瑰在一九六〇年提出舉辦話劇欣賞活動,成立三一戲劇藝術硏究社來倡導小劇場運動。

李曼瑰提倡劇運的主要原因是:「本人從事戲劇寫作與硏究三十餘年,對於舞台演出,原持分工合作態度,甚少參加。但年來目睹話劇臨於危亡,不禁擲筆長嘆!憶西洋有所謂『小劇場運動』者,業餘劇團,輒廉價租用小劇院,每年定期公演名劇若干齣,徵求會員爲基本觀衆。歐美行之有素,頗收成效。我們是否可效法,把愛好話劇的觀衆請回劇院來?」

至於爲什麼是提倡「小劇場運動」而不是「大劇場運動」呢?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由於:「事實上推行小劇塲運動並非標新立異,因爲,一直到現在爲止,我們的物質條件也只夠推行小劇場運動。」

李曼瑰推展小劇場運動的方法,主要可以從三一劇藝社的成立來看:仿效歐美小劇場辦法,成立話劇欣賞委員會,每年定期公演並預先公布劇目與時間,徵求會員爲基本觀衆並給予票價折扣。

三一劇藝社在一九六〇年十月開始至一九六一年四月止,每月推出一齣戲,演職員以敎育部扶植的「中華話劇團」爲主,在李曼瑰個人嚴肅看待表演活動的影響下,六齣戲的演出甚得當時觀衆的好評。當時全團演職員,不分等級統一領取定額餐費及車馬費(每齣戲三十元),更令劇人產生緊密團結在一起的精神。

李曼瑰在小劇場運動當中,除了要求戲的品質之外,她同時也不忘培養新的觀衆走進劇場,觀衆加入會員除了可以獲得購票優待以外,還可以參加劇藝社的專題演講及座談會。

三一劇藝社的演出是成功的,一度加入的會員曾超過一萬人。原本屬於民間性質的三一劇藝社,後來得到救國團的支持,活動便被「收編」至執政當局所要推行的一個有方向、有計劃的戲劇運動上。直接產生的結果便是「話劇欣賞委員會」的設立,及靑年劇展、世界劇展的舉辦。

話劇欣賞委員會成立於一九六一年,由二十三個單位所組成,其中十四個爲黨、政、軍中的影劇機構,九個單位爲文藝界代表,李曼瑰在其中擔任委員。話劇欣賞演出委員會的工作內容,除了策劃話劇欣賞會演出活動之外,尙聘請評審委員審査劇本,評定演出成績,爲參加演出團體辦理免稅手續,徵求基本觀衆和補助劇團演出經費等工作。

靑年劇展與世界劇展自一九六七年第一屆開始,每年舉行,成爲常態性的聯展活動,演出地點大都集中在藝術館。兩項劇展的參加者多爲各大專學校的話劇社、外文系學生。靑年劇展主要是演出國內劇作家的作品,世界劇展則多以外文、中文演出外國作品。

李曼瑰在「小劇場運動」推廣期間,最大的成就是:培養劇人對於戲劇活動的嚴肅態度、增加劇團演出機會、在表演活動的內容及型式上增加實驗的成分、吸引年靑學生及觀衆走進劇場。

可惜這個運動最後因爲官方介入太深、大大影響了戲劇作品的方向及深度。而一九六三年開始,台灣電視台的陸續開播,更吸引走大量的劇人進入電視公司工作,而大量的觀衆也被吸引到電視機前。

不過,老劇人的投身電視工作,他們所留下的工作空缺剛好爲新的劇人、年輕學生提供了參與戲劇活動的機會。李曼瑰所注意培養的年輕學生、新觀衆也在持續的增加及投入劇場;「小劇場運動」在增加新劇人與新觀衆這兩點上是成功的。

落實期(1967-1975):中國戲劇藝術中心

「響應中華文化復興運動,團結熱愛劇藝之愛國靑年,激發文藝戰鬥精神,藉對戲劇藝術之高度宣傳功能,以期喚起民衆,振奮士氣,早日光復大陸,建設新中國。」

〈中國靑年劇團組織規程.宗旨〉

李曼瑰在推動「小劇場運動」的同時,她自己一直抱定一個很實際的目標,那就是:希望能製定出一套在台灣可以行得通的做戲方式,然後再逐漸推廣,「由一個劇團,推廣至許多劇團,由許多分別單獨演出而聯合大公演。再由台北市推廣至各城市鄕鎭,使戲劇眞能負起社敎的責任。」

李曼瑰希望以學院派的嚴謹態度來從事劇運,另外,她又以幾近宗敎家的精神來參與,加上她本身與黨、政、軍、學校、劇場界的良好關係,她在劇運的推動上,可說是:以最適當的人選來從事最適當的工作。

在小劇場運動逐步式微之後,李曼瑰又在一九六七年以六二高齡的身份成立「中國戲劇藝術中心」,這個中心的目標工作範圍可以分爲組織、訓練、聯絡、出版四方面。在這個中心的下面還分設幾個單位:

1.三一劇藝社

2.中國靑年劇團(協助各劇團演,及負責主辦靑年劇展、世界劇展與大專話劇聯合演出活動。)

3.兒童戲劇推行委員會(每年舉辦兒童戲劇訓練班,演出兒童劇。)

4.兒童敎育劇團(從兒童戲劇訓練班選出有戲劇潛力者爲會員,介紹他們參加電影電視演出。)

5.兒童劇徵選委員會(由李曼瑰邀請敎育部文化局、省敎育廳等六個單位主管硏商兒童戲劇推動問題。最後決定由戲劇中心舉辦函授班、編劇訓練班來訓練兒童劇本寫作人才。該會最後還鼓勵各縣市舉辦兒童劇展。)

6.海外劇藝推行委員會(集合海外僑胞愛好戲劇人士,以劇會友,合作推動僑社戲劇與藝術。)

7.僑靑劇社(由海外劇藝推委會每年舉辦的僑社劇藝班,歷屆學員組成。)

8.李聖質先生夫人宗敎劇徵選基金會(係李曼瑰姐弟四人爲紀念其父母而成立,經常徵求宗敎劇本創作,予以稿酬,協助出版。)

由戲劇中心輔導成立及由話劇欣賞會補助演出的戲劇團體則有:

1.基督敎藝術團契

2.華夏敎師劇藝社(一九六八年成立,社員多係年前參加台北市國小敎師劇訓班的學員,演出活動頻繁。)

3.我們劇團(一九七三年立,由戲劇中心所舉辦的敎師導演班學員、女演員組成。)

4.靑靑劇社(一九七三年成立,由東吳大學及淡江學院畢業校友組成。)

從上述介紹可以看出,中國戲劇藝術中心雖然只是個民間機構,但是它所從事的工作,幾乎就是一個國家文化局所應該從事的活動。李曼瑰在經營劇藝中心的同時,她並沒有忘記和官方的主事單位保持嚴密的關係。舉例來說,中國靑年劇團的主任委員就由時任救國團主任的李煥擔任,兒童敎育劇團的正、副團長由當時的台北市女市議員擔任。海外劇藝推行委員會則由劇藝中心、僑委會、國民黨中央黨部和敎育部文化局共同合作組織而成。

和官方保持良好關係,當然保證了劇藝中心會務推動的順利,但是李曼瑰成立劇藝中心的目的,實在是因爲「今日我們應時代的需要,以現代戲劇發揮現代的精神,在復興文化運動旗幟飄揚之下,不容怠惰,更不容退縮頹喪」而促使他成立這個中心。

但是,中國戲劇藝術中心在當時有兩項工作對於今天的戲劇活動仍有重要的影響:那就是,開始組織訓練演出人才、出版戲劇類書籍。關於訓練人才部分,我們可以從劇藝中心下面的劇團看出其想法及成效。出版戲劇書籍則是李曼瑰對於台灣戲劇活動的另一個重大貢獻。當然了,我們更別忽視劇藝中心所成立的中國靑年劇團,他除了儼然有職業劇團的雛形以外,由其所主辦的靑年劇展、世界劇展對後來的台灣戲劇活動有十分深遠的影響。

不過,這一切的工作都在李曼瑰逝世之後逐步式微。

全方位李曼瑰

在台灣戲劇活動發展史上,李曼瑰直到逝世前都一直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姚一葦在〈第一聲鑼〉一文當中曾回憶說,李曼瑰最愛說:「演出就好!」

李曼瑰對劇運最大的貢獻,除了在增加觀衆、提高演劇水準以外,她的奉獻精神,尤其令人感動。

今天我們回顧「反共抗俄劇」與蘭陵劇坊之間二十年台灣戲劇活動時,別忘了李曼瑰曾在這段舞台歷史上做過十分精采的演出。

(本刊編輯 李立亨)

藝術家請回答-吳珮菁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李曼瑰創作年表

1906 生於廣東省台山縣的一個基督敎家庭。

1914-1926 就學期間,對西洋名劇、五四以後的劇壇作品多所涉獵,並嘗試編劇、導演、演戲。

           處女作《有價値的人生》獲女靑年會徵文首獎(1923)

1926-1930 保送進入北平燕京大學,主修敎育;後轉入中文系。

           畢業論文《李笠翁十種曲之硏究》獲刊於北平晨報副刊。

1933 入母校國文硏究所,硏究中國古典戲劇。

1934 入密西根大學(University of Micigan)英文系戲劇組,從Kenneth Rowe、Cowden敎授學習      編劇。

1936 獲藝術碩士。

      英文劇本《大觀園》The Grand Garden獲密大「霍柏伍得」獎(Hopwood Con-test,翌年得主爲亞瑟,米勒Athur Miller)。

1940 返國,任金陵女子文理學院英語系副敎授。

1941 應蔣夫人之聘,任新生活運動婦女指導委員會文化事業組組長。

1946 抗戰勝利,任國立政治大學與國立戲劇專科學校敎授。

1948 於南京膺選爲第一屆立法委員(此一職務並延任至其逝世)

1949 政府遷台,開始任敎於師大、政大、國立藝專、政工幹校影劇系,並擔任文化大學戲劇系主任。

1950 「中華文藝獎金委員會」成立,獲選爲主任委員,負責劇本評獎。

1955 「遠東劇社」演出《天問》,是爲李曼瑰劇作第一次被正式演出。

1956 執政當局爲增加演出場地、提倡劇運,將位於西門町的「新世界」電影院開放給話劇團體演出。此段於「新世界」演出的戲劇活動,後來被稱爲「新世界劇運」。

      當時李曼瑰的《漢宮春秋》被選爲首演節目,連演連滿四十九場,現場雖有警察維持秩序,黑市票價仍高於原價近二十倍。

1957 獲敎育部文藝獎金戲劇獎。

1958 接受聯合國文敎組織獎學金,入耶魯大學戲劇硏究所硏究。

1960 與敎育部中華話劇團合作,組「三一戲劇藝術硏究社」,創話劇欣賞會。後經救國團協助,成立「小劇場運動推行委員會」。

      爲文呼籲劇場界:「要下最大決心,決定不招待十歲以下兒童入場。」

      國話劇欣賞演出委員會,並擔任主任委員。

      舉辦「靑年劇展」、「世界劇展」。

1964 話劇欣賞演出委員會與救國團合作,舉辦首屆大專院校話劇比賽。

1965 創立文化學院之戲劇電影硏究所,並任所長。

1967 成立「中國戲劇藝術中心」。

1970 張曉風於年前以《畫》獲「李聖質先生夫人宗敎劇作獎」(李曼瑰爲紀念其父母而成立);並在李曼瑰的鼓勵下,與林治平、黃以功合組「基督敎藝術團契」。

1971 爲紀念開國六十年,催生並出版《自由中國話劇六十種選集》。

1973 成立中國靑年劇團,兼任政大、輔大、文化學院敎授。

             應省敎育廳之邀,開設兒童劇寫作硏習班一個月,課程結束後主編《中華兒童戲劇集》。

1974 劇本《瑤池仙夢》獲編劇學會第一屆最佳劇本獎,及中山文藝創作獎。

1975 改組「三一戲劇藝術硏究社」,任社長。三月《瑤池仙夢》於藝術館首演,八月環島演出一個月。

十月二十日病逝於三軍總醫院,享年七十歲。

十月二十二日全國敎育界、文化界及戲劇界集會紀念李曼瑰,一致通過尊稱其爲「中國戲劇導師」。

後記:

1976 政戰學校影劇系成立「曼瑰敎授紀念圖書館」。

1978 爲紀念李曼瑰逝世三周年,戲劇界特別合力演出《瑤池仙夢》三天,並召開紀念學術發表會,(主講人爲:姚一葦、胡耀恆、吳靜吉、鄭淑敏及黃美序)。

1979 正中書局出版《李曼瑰劇存》。

      全套四冊,前三冊爲《漢宮春秋》等十六個劇本,第四冊收錄評述及劇運宣言。

1986 爲紀念李曼瑰逝世十周年,戲劇界在姚一葦和趙琦彬的組織下,推出以「鑼聲定目劇場」爲名的一系列活動。包括「蘭陵劇坊」、政戰學校影劇系等七個劇團推出不同的節目。

      紀念學術發表會則邀請姚一葦、聶光炎、張曉風、賴聲川及王世儀發表專題演講。

      文化大學影劇系成立「雨初紀念圖書館」。

「李曼瑰硏究」基本書目、特刊:

書目:

叢靜文 1973《當代中國劇作家論》,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李曼瑰 1979《李曼瑰劇存》,台北:正中書局。

吳若、賈亦棣 1987《中國劇場史》,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李皇良 1994《李曼瑰和台灣戲劇發展之硏究》台北:文化大學藝術硏究所碩士論文。

特刊:

1.中國靑年劇團成立紀念特刊1973

2.李曼瑰敎授逝世三周年,特別獻演《瑤池仙夢》節目特刊1978

3.鑼聲定目劇場節目特刊 1986

Authors
作者
世界舞台 盡在你手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