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平均年齡十三歲戲齡一歲的復興歌仔戲科同學演出《什細記》。(復興歌仔戲科 提供)
焦點 焦點

少年科班的第一次 復興歌仔戲科首演《什細記》

去年此時招生,今年此時登台展演。師、生的勇氣來自這起步的第一年認眞的敎與學。科班主任鄭榮興說:「這只是第一年的成果,有什麼,我們就演什麼。」

去年此時招生,今年此時登台展演。師、生的勇氣來自這起步的第一年認眞的敎與學。科班主任鄭榮興說:「這只是第一年的成果,有什麼,我們就演什麼。」

復興歌仔戲《什細記》

8月18〜20日 19:00

國家戲劇院

八月份,國家戲劇院又有歌仔戲登場。不同以往的是,這一次獻演的團隊,旣非走紅於電視界的明星,亦非演出經驗豐富的專業劇團,而是最年輕的新鮮人──國立復興劇藝實驗學校歌仔戲科。

復興劇校歌仔戲科成立至今不到一年,首度登台獻藝就上了國家劇院大舞台,在各劇團紛紛推出新編大戲的熱潮中,卻選擇了源生自本地歌仔的著名文戲《什細記》上演,演員囊括老、中、靑、少四代藝人合作,呈現「師生聯演」。純就表演藝術的層面來看,這樣的作品也許令人好奇與質疑。然而,更値得注意的面相是:這是目前唯一納入國家敎育體系的歌仔戲科班的首度展演作品。

著力刻劃人物使劇情合理化

《什細記》是由歌仔戲原鄕宜蘭傳唱開來的,注重唱唸,以長篇聯綴的「雜唸仔」調爲主。在內台歌仔戲盛行的年代,一齣首尾完整的《什細記》需要五天的時間才能演完;爲了適應當代劇場表演,廖瓊枝老師曾將之修編爲二個半小時的劇本供「薪傳」劇團演出,復興歌仔戲科本此架構,由石文戶導演改編爲適於學生演出的新劇本。

《什》劇是一齣愛情悲劇,以女主角沈玉倌和李連福的婚事起首。李家家道中落,連福靠販賣雜貨撫養幼弟連生,兄弟感情甚篤,日勞營生,夜勤讀書,不失鴻鵠之志。連福偶遇沈玉倌,感於門風懸殊而心情鬱結,加上操勞過度,染上風寒,一病不起,久盼未婚妻不至,病體羸弱加上意志消沈,終於羽化歸西。連生絕望,欲隨兄長而去,沈玉倌心生憐憫願守寡扶養小叔。連生長成,亦販物維生,遇相府千金白玉枝,兩情相悅,沈玉倌知悉,恐小叔重蹈連福悲劇,曉以義理,止情愫於發端。

傳統上處理人物衝突與情感起伏的手法通常是很暴烈的,許多想當然爾的情節,如今看來卻犯了不合理或不夠深刻的毛病,例如相思成疾、甚至鬧出人命,說服力顯然不足;堂堂一位相府千金,見美男子就引之入室、月下私會,以傳統禮敎與情感層次考量,都令人頗感匪夷所思;發現女兒犯錯,盛怒之下相爺忿而殺女……類此不通常情的例子,在《什》劇中石文戶導演都一一深思而克服,「旣然咱卜敎學生,著愛敎個合情合理兮劇情,抑無提出去會互儂笑。」至於人物性格與敎養背景則是著力刻畫之處。兄弟情深表現在口語的對白中;書香世家流露出知識的光輝,李連福與沈玉倌藉此相知相惜,雖難能會面仍互相傾慕;主人翁們根據純粹的善意決定言語與行動,敎條及威權反僅具蚍蜉之力……。經由人物較完整的心理刻畫,引導學生入戲,觀衆也才能夠入情。

値得一提的是,語文課程中《幼學瓊林》一段應用入戲,以古詩詞吟誦的方式表達,適時引出李連福對於家風衰微的敏感與失落,除了讓台語不流利的學生們擴大了語文的視野,另一方面也啓發學生們應用所學於創作中的觀念,石導演這一招可謂用心良苦。

這次演出的後場伴奏,由復興劇校戲劇音樂科擔任。早在正式成立歌仔戲科之前,人稱「萬能仔」的文場樂師葉明德已於一九九三年起指導戲劇音樂科歌仔戲後場。誠如衆所周知,歌仔戲後場並無定譜,由於近年來國樂伴奏躍居主流,劇樂科亦配合曲詞定譜合奏,並由柯銘峰編曲,帶領兩科學生在無數次的演練中建立默契。

有什麼,我們就演什麼

當學生們知道這個演出計畫時,一開始是興奮得做夢都會笑,繼而想起之前爲了練好一段〈看花燈〉,短短十幾分鐘的戲就練了三個多月,大夥兒馬上神色大變,「不覺呀然驚恐」(沈復〈兒時記趣〉語)。學生們自願放棄暑假,七月十日起全員歸隊,一齊爲《什細記》奮鬥。

爲了讓學生們有所磨練與展現,所有學生擔綱的角色將於三天演出中作花式組合,而若干太困難的段落,則由師生同台磨練演技,「有足濟表情、反應合小動作,囡仔無到即個經驗,現主時按怎敎嘛是敎𣍐曉。」小旦指導廖瓊枝老師道出不得不然的難處。

面對可能發生的質疑與批評,鄭榮興主任並不悲觀,「老師們盡了力,孩子們也盡了力,這只是第一年的成果,有什麼,我們就演什麼。」往後一年一年,歌仔戲科會有不同層次的表演水準與作品呈現,而誰不期望歌仔戲的生命也隨著這群子弟兵一步步茁壯呢!

 

文字|劉秀庭 藝術學院傳統藝術研究所研究生、復興劇校歌仔戲科兼任教師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國立復興劇校歌仔戲科

復興劇校歌仔戲科設立於一九九四年九月,是台灣第一個、迄今也是唯一一個納入敎育體系的歌仔戲科班。在此之前,民間曾有許多團體或個人提出過設立歌仔戲學校的構想:早於一九六六年,雲林麥寮拱樂社團長陳澄三先生,曾於台中興建校舍並提出設校的申請,惜因校地缺乏運動場而遭駁回,僅能成立補習班。一九八〇年代本土文化日益復甦,歌仔戲天王楊麗花及台灣最紅的明華園歌仔戲團均曾提出建校構想,然而皆未見具體成果。反而是復興劇校自一九九〇年接獲敎育部指示開始籌劃,經過五年籌備期,多次開會硏擬設科事宜,終於在一九九四年七月開始招生。

首度招生吸引了將近三百名學生報名,經過聲音、肢體、語文等多項測驗,招收八十名新生,加上國劇科四名轉科生,共八十四名學生進入歌仔戲科國中部一年級就讀。這些學生的語言背景頗爲複雜,除比例最高的本省人之外,客家人、外省人也不在少數,甚至有原住民學生,普遍而言,台語文的能力都不好,這形成了敎學上最根本的困難。

歌仔戲的演出涵蓋台語戲曲語文、舞台程式動作及歌仔唱唸三大部分,這些基本能力有賴於專業劇藝敎師對學生加以啓發與訓練。首屆師資與課程的安排,即針對這三方面加以設計。在科主任鄭榮興敎授的帶領下,延聘劇藝組長劉光桐、音樂組長游素鳳,將學生分爲小生、小旦與老生三大組,分別由唐美雲、廖瓊枝及陳昇琳擔任專任劇藝敎師,葉明德負責訓練劇樂科學生歌仔戲後場伴奏,另有兼任敎師二十餘位,包括石文戶負責劇本硏讀,台語文硏究者洪惟仁則敎授歌仔戲語文。這樣的師資與課程設計,目的在於有系統地培養學生展演能力與本土文化的關懷,並期望將來能進入民間戲班,爲人才荒嚴重的歌仔戲界注入新血。

Authors
作者
世界舞台 盡在你手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