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進階搜尋
-
焦點
紅色天空下的十年來時路
《紅色的天空》是談「人如何面對最必然的一件事──老化和死亡」,是「在我們身上和生活中尋找老年的意義,以及正視老年」。賴聲川以這齣戲作爲表坊十周年大戲,希望可以對更多的人產生意義。
-
焦點
人間劇展──五種歷史詮釋法和六個殊異的劇團
由中國時報人間副刊和文建會合辦的「一九九四人間劇展」,聚集現今台灣小劇場深具潛力的劇場工作者,於誠品天母戶外劇場,針對「歷史與記憶」此一主題,進行各種觀點的剖析。這些團體不僅對主題的詮釋和切入手法各各不同,乃至對劇場元素的處理或劇場語法、劇場概念也有不同的想法和策略。換言之,每個團體(甚或個人)只要能自圓其說,樂於使用戲劇這種藝術媒介,就有一己的發言權。然而,有發言權不代表有審判權,作品,一如歷史,裁判權一向不屬於作者,只能留待繼起的殘酷的觀衆。
-
台北
再交出一張漂亮的成績單 第二屆「大家的」台北國際藝術節
九月,一向是歐美表演季的開始。首屆TIFA在去年轟動推出後,今年在衆人關切下,第二屆TIFA將於九月十八日開鑼,希望在精心的企畫中,每一年的TIFA都能成爲台北市民的秋季樂事。
-
圖片故事
采采「魅登峰」
戲一落幕,演員鄧理枝一對孫兒忙往佈在觀衆席四周的舞台,把一束束鮮花送給九名祖父、母級的「魅登峰」演員。 陳茂笑嘻嘻指著花說:這跟放在供桌上拜天公的花,是嘸同款的喔。他和李秀扮演整天鬥嘴鼓的夫妻。在戲裡,陳茂費了半天功夫,有心無意的買到一把拜天公的花送給李秀,做爲情人節禮物。 而稍早在週日下午場演出之前的午餐討論會中,團員們出其不意送了一大束鮮花給導演彭雅玲,感謝她的用心敎導。 鮮花,雖然是親友備妥的窩心鼓勵。然而,幕起、幕落間的笑聲、掌聲,甚至流轉於眼眶的感傷,卻眞切的描繪觀衆醉溺於演員的傳神表現。 扣人心弦,倒不是因爲演的是自己,而是飽經歲月滄桑、練達人情事理的自然轉化。現實生活中是快樂單身女郞的林麗花,當初得知接演頻向友人訴說生活孤寂、無人疼愛的未婚婦人時,一度排斥,不願接受。她後來在劇台上,卻能侃侃而談烹調一桌佳餚,但苦於「誰來晚餐」的哀怨。 這羣贏得喝采的銀髮演員排戲的時候,手上並無打字淸晰、情節分明的劇本。接到導演的角色安排和指定的劇情,一個個必須絞起腦汁,討論情節,構思台詞,揣摩劇中人的心境、表情、動作。偶而意見不同,不免爭辯一番,找個情理。《鹽巴和味素》的根莖枝葉,就這樣自編、自導、自演,活脫脫的長在過去從未相識的舞台。主演〈星期天的早上〉──炒米粉篇的吳文城,雖然一直認爲自己演的沒什麼看頭。但是他那擔任日文系敎師,最近四年也帶學生公演日本古典戲劇的大女兒,在連看兩天的表演後,稱讚他們誠懇、純樸的劇場創作。她吿訴多桑,業餘演員有如此表現,是不必妄自菲薄的。 去年三月,「魅登峰」劇團全數錄取四十名參加甄試的中老年報名者。今年八月創團首演的戲台上,剩下九名團員賣力演出他們培育的人生劇碼。 路琦、吳文城、李秀、蔡素璃、林麗花、陳茂、鄧理枝、葉登源、林麗雲,不曾想過下一檔演什麼戲,扮何種角色,甚至會在劇團待多少日子。他們時刻珍惜這一年多來難得的戲劇體驗,在乎於學戲過程所體會比演技更可貴的心靈收穫。最年長的路琦語氣平穩的對一本著名財經雜誌的記者說:戲裡的婚姻生活情境,其實是自然現象,表達了人類慾望無窮的本性。最後一場地震的戲,是想讓觀衆了解家庭成員相互扶持的珍貴功能。 在肆虐南台灣幾近半月的陰沈雨水中,不捨的揮別九位可親的生活演員
-
里程碑 Milestone
尋回一頁失落的台灣舞蹈史 與李淸漢、胡渝生談蔡瑞月的舞與人
由台灣劇場舞蹈先驅蔡瑞月一手創立,屹立於中山北路四十多年的中華舞蹈社,將在十月被迫拆遷。這個消息令我們驚覺到,對於雲門之前的台灣舞蹈史,我們的所知是如此匱乏;也讓我們更深刻體會,許多歷史痕跡的脆弱易逝。九月份,舞蹈社的現址有一場蔡瑞月的回顧展。而在此,透過二位早期與蔡瑞月習舞多年的學生,李淸漢與胡渝生,我們希望能捕捉當年點滴,同時也藉此觸發台灣舞蹈史建立的思考。
-
新浪潮
關於「殘酷的花園」
在一個滿月的夜晚,在一個血跡斑斑的鬥牛場中,那臉色蒼白的男孩,那群鬼魅似的黑衣人,他們正等待著旣榮耀又血腥,旣美麗又殘酷的鬥牛儀式的展開。 《殘酷的花園》Cruel Garden,此名稱來自法國藝術家Jean Cocteau的一幅畫,畫中的鬥牛被繫滿綵帶的鬥牛刀刺滿了背部,乍看下卻像叢美麗的花。
-
新秀登場
從台灣到德國的全方位舞者:余能盛
從高雄工專到文大的舞蹈系,再以公費赴荷蘭進修,余能盛已逐漸在德國芭蕾舞界獲得肯定。
-
台前幕後
化解舞蹈主流學說的一環 編排〈月半彎〉背後的一個抉擇
「講」、「不講」有什麼關係呢?我已經不再問自己要講什麼,或爲什麼都不要講。我找不到一些適當的字眼去形容舞蹈這過程。這「講」字的意思有時太窄、有時太寬。但最主要是我覺得再沒有必要去找適當的字眼。
-
台前幕後
人物拚貼
對馮念慈而言,好的舞蹈是讓人看了覺得好便算是。這「好」是非常維根斯坦式,是不能化約成另外的準則,亦不能舉例說明。
-
台前幕後
超越歲月與舞蹈樊籬的「台北越界舞團」
「舞台表演不再是年輕時人生目標的追尋而是生命自我的完成」──「台北越界舞團」
-
大陸劇場
現代舞:尋找立足點 九〇年代大陸表演藝術的走勢㈡
現代舞在大陸雖不是一片空白,卻也只是稀少的異數。要在有着深厚文化傳統和豐富民間舞蹈資源的中國發展現代舞,接受的斥拒心理和前景的捉摸不定,是所要面對的最大難題。
-
大陸劇場
中魔的浮士德和發瘋的林兆華
在中國首次把歌德的《浮士德》搬上舞台,無疑是一次抗爭。不僅是劇組全體人員對冗長難啃的劇本發起的抗爭,也是對變化莫測的話劇市場和觀衆的需求所作的抗爭。──摘自《浮士德》演出節目單前言
-
書介
二十世紀音樂中的表現主義
崛起於本世紀初的表現主義,原自美術和文學中出發,並衍生至音樂的領域;然而早在華格納和馬勒的作品中,本書作者即已發現其蹤跡,一路追踪下來,重新體驗了表現派作曲家所依存的文化歷史背景,配合細膩的作品分析,對這些作曲家的風格有煥然一新的詮釋。
-
回想與回響 Echo
二十世紀音樂新省思
挑戰與回應是創造文明的重要因素,亞洲作曲家如何因應西方強勢文化之入侵,並發展自身文化,關係著二十一世紀亞洲音樂的未來。
-
舞蹈
更古樸、更接近古代中國傳統本色的現代舞劇
黎海寧以絕不隨波逐流,力求自成一家的手法,創作出與詩歌《九歌》意象相通,卻更生活、更自然、更能引起觀衆共鳴的舞蹈。
-
舞蹈
似曾相識談「過渡」
「過渡舞團」此次的作品突顯水平方向的空間運用,由於主題與舞蹈內容不盡契合,「抽象」與疏離之感油然而生,不過舞作的進行仍富邏輯性而順暢。
-
舞蹈
融合生活經驗與想像空間的愛索(ISO)
藝術是屬於大家的。藝術能與人分享,讓人引起共鳴,才是演出者得到最大的回饋。愛索做到了這點。
-
戲劇
《復活(凡尼亞舅舅)》敎育?復活?
台灣近年來的舞台劇太多太多以逗笑爲目的,甚至許多兒童劇劇場的戲也以此爲法足,頗令人憂心。這次《復》劇的選擇沉悶,應是對觀衆的敎育。可惜導演的這個意義深遠的努力未見實現。
-
戲劇
讓劇場中的理想復活
我好奇的是,這種大抒對作品好惡的論述,是我們面對劇場演出唯一能做的事嗎?指出缺點固然明智且必要,但還有什麼是我們這群在不同的崗位上正在爲台灣劇壇、文化貢獻心力的朋友更値得關心卻疏忽的呢?
-
戲劇
出關以後,齊平關的忠貞與堅持是什麼?
二十歲的齊平關迷迷糊糊來到台灣,當時的他只知道自己是陸軍第三十二軍二五二師七五六團第二營營部連第一排排長,只會踢正步,連方向都要請營長來下個命令,經過四十五年,從前的一切都回不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