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一年後重組的七仙女,其中有四位參加過首演時的演出。(王信 攝)
焦點 焦點

雲淡風淸,期待一場七夕雨 許惠美紀念舞展

最近這幾個月,位於和平東路與金山南路轉角巷內的「許惠美舞蹈社」幾乎毎晚都有一群舞者在許梨美與凌津的指導下,一遍又一遍地彩排《七夕雨》。她們的辛勞,獲得不少許惠美好友──新聞工作者蔡文怡、陳小凌、陳怡眞,攝影王信,平面兼服裝設計霍榮齡等人的慰問與鼓勵。而在這個舞蹈社習舞多年,並參與過十一年前《七夕雨》首演的資深學生,甚至有幾次感覺到許惠美老師本人也到了現場關注她們排練。

最近這幾個月,位於和平東路與金山南路轉角巷內的「許惠美舞蹈社」幾乎毎晚都有一群舞者在許梨美與凌津的指導下,一遍又一遍地彩排《七夕雨》。她們的辛勞,獲得不少許惠美好友──新聞工作者蔡文怡、陳小凌、陳怡眞,攝影王信,平面兼服裝設計霍榮齡等人的慰問與鼓勵。而在這個舞蹈社習舞多年,並參與過十一年前《七夕雨》首演的資深學生,甚至有幾次感覺到許惠美老師本人也到了現場關注她們排練。

《七夕雨》

5月31日〜6月2日 19:30

國家戲劇院

其實,許惠美已於兩年前因胃癌而離開了人間,享年五十五歲。她一生爲發揚民族舞蹈的執著,以及她典雅、聰穎的特質仍深深烙印在熟悉她的親朋好友及學生們心裡。尤其在她與癌症抗爭期間,因不希望別人替她担憂而刻意隱瞞病情,以至於在她過世之後,認識她的人都非常驚訝。

親朋好友的一份敬意

爲了讓許惠美對舞蹈的奉獻留下一份較完整的紀錄,她生前的五位好友替許惠美出版一份精美紀念册──《天空的一片雲:懷念許惠美》。設計這份刊物的霍榮齡並指出:「當初請董陽孜爲封面題字時,就希望能把許惠美的特色發揮出來,於是出現了如水袖散在天空中的瀟灑書法。」

然而,舞蹈這門藝術畢竟是立體的,最好有舞者能在眼前展現。民國七十三年許惠美的《七夕雨》在台北藝術季只安排了四場,因此趁今年文建會的「一九九五台北國際舞蹈季」,許惠美的好友再度擕手合作,爲這次的演出跑腿,將《七夕雨》搬上國家劇院的舞台,並且爲長達兩、三個月的舞蹈季再掀高潮。

樂舞配合絲絲入扣

爲重現許惠美離開前的最後一齣大型舞劇,首要工作就是找回當年的製作群與演出者。但是與許惠美溝通最密切的作曲家鄭思森,不幸也已逝世了。然而,他與舞作絲絲入扣的曲子,樹立了作曲者配合十足的一次合作方式。許梨美表示,當初她的大姊是把整個舞蹈架構、節拍的分段、動作的意境全部事先吿訴了作曲家,使鄭思森在多重限制下,完成此曲。例如〈喜雀〉的群舞中,鄭思森以一首三拍的邊疆曲子爲主旋律,但是許惠美認爲三拍子的節奏不適合跳躍。「舞者總不能跳上去後,在空中停一拍,再下來吧!」她要求改用兩拍的曲調。但鄭思森也很堅持他的看法。兩人一再溝通的結果是,鄭思森決定在一小段大跳躍中改爲兩拍的曲子,但除此之外,主旋律仍保持原有的三拍。

這種經過兩位執著的藝術家共同達成的創作,透過台北市國樂團與舞者們的現場搭配,造成很大的回響。可惜這次時間太匆促,北市國只能重新灌錄而無法再度現場演奏。

舞蹈的排練則由也算是許惠美的學生的許梨美負責。旅居美國的許梨美,除早年隨大姐習舞,大學又念文化大學舞蹈系,到目前都一直從事舞蹈敎學工作。此次爲了這場意義重大的演出,她辭掉在美國的舞蹈敎職,回國停留半年,以全力把舞者的最佳狀況展現出來。

除了依賴原版的錄影帶,這次召回的幾位重要舞者,都參與過當年的演出,所以她們可以將許惠美的要求轉達給新人。至於當年的主角崔蓉蓉,因爲在國外舞團授課繁忙,無法參加演出,不過她特地於四月底回國,指導這次飾演織女的曾照薰一些詮釋上的細節。

舞台與服裝設計找回原創作者

與許惠美合作甚歡的舞台設計聶光炎以及服裝設計霍榮齡這次也歸隊,爲好友盡一份心力。舞台方面,因爲當年的場地是在社敎館,與這次的國家劇院在尺度、空間、設備上都完全不同,於是許多部分,如依傳統壁畫的雲霞所繪成的背幕,以及分辨天上與人間的半透明簾子,聶光炎都必須重新製作。他表示:「當年的舞台設計及製作是以人力手工完成的,如今改採用電腦設施……但是好的觀念不會改,因爲這次舞蹈是按許惠美女士原來的舞蹈爲基礎,所以舞台的視覺背景也以她原來的整體印象爲主。」

《七夕雨》在當年能留給觀衆煥然一新的感覺,霍榮齡突破性的服裝設計也是主要的原因之一。

霍榮齡回憶說:「其實許惠美在日常生活中對新觀念很能接受,所以當時我爲七仙女設計服裝時,我的概念是反傳統的。我選擇了飄逸、透明的布料,以傳達在雲霧中的幻想世界,對於男舞者,我也提出不必穿鞋的觀念,等等。」當時聶光炎曾提醒她,許惠美的民族舞較古典,可能……。所幸許惠美看了草圖之後,雖然起初有點驚訝,後來還是完全採納了。

霍榮齡知道她選的進口布織網用不好會相當俗氣,於是特別以手工一層層地分別染成七彩。「首先,我們以古老的糊染去做。在布上用手彩繪出不同的圖紋後,再用渲染、浸染及手綁染一重重地讓染料落實在紗上。」値得一提的是,霍榮齡是以平面的概念去製作立體的服裝。譬如說,要染出一塊正紅色的布料,她不會選擇調配好的正紅顔料直接下去染,而是親自將洋紅和黃兩種顏料慢慢調出自己希望的正紅色,因爲這種花過功夫的顏料會因質材、反光度不同,而有意想不到的舞台效果。至於亮片的使用,霍榮齡要求縫在紗布裡層,如此在舞台上才會如星星在雲中隱隱約約地閃亮。如今,這些細心製作的服裝,經過著量的修改之後,將再度登上舞台。

將傳統題材點石成金

「許惠美的舞蹈美學,」如許梨美所形容的,「就是在傳統中求變化。她的舞蹈動作不會突兀地加入芭蕾或現代的語彙,如雙人舞中,她會考慮到傳統中國女性保守的個性,而避免有親密的擁抱及脚高舉起的動作。」藝評家何懷碩認同許惠美從中國傳統出發的路綫,他表示:「許惠美努力從傳統再創造,把傳統現代化;她可以點石成金……把那些被誤解爲落伍的舊材料賦予藝術的新生命。」

《七夕雨》在十一年後再度搬上舞台,除了紀念已離開人間的創作者,其藝術價値也將在歲月的挑戰下,從新接受檢驗。

(本刊編輯 林亞婷)

藝術家請回答-吳珮菁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