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進階搜尋
- 
                
                    
                    特別企畫 Feature三黨省市長候選人文化政見 台灣省
宋楚瑜 全方位文化施政 一、完善硬體設備 文化能爲社會與個人創造更豐富、更精緻的生活內涵,因此我自從到省府服務以來,全力朝建立一貫的社敎文化網路系統而努力,就是將省立博物館等九所省級社敎機構,十九個縣市立文化中心、三個縣市立圖書館及新竹市立動物園等二十三所縣市級社敎機構,及二百八十三所鄕鎭圖書館予以整合,由點至面的整體性與全面性推展社敎文化,使活動的方式更活潑,活動的內容更有深度。 二、充實軟體內涵 國家文化的發展與提昇,除了硬體建設外,對於軟體的文化活動更應予以重視,因此除了邀請世界著名的芭蕾舞團、交響樂團演出觀摩外,重要的是如何促進文化生根,能夠與本土文化相結合,這方面還應該加強。 三、提昇敎育品質 深厚的文化要藉由敎育奠基,敎育問題愈發受到社會的重視,要求改革之聲不斷,因此爲了塑造人性化的敎育環境,我將積極地進行提振敎育人員士氣、改善並重改建敎室、充實偏遠地區敎育設施,均衡城鄕敎育發展、加強推展國民中小學視聽媒體敎學、試辦國中技藝敎育班、改善敎材、落實敎材彈性化、並改進敎學評量。 此外,我也針對現階段敎育的問題加以通盤檢討後認爲,在國民敎育之規劃,將依據地方特性及經濟水準來加以補助,對某些貧瘠及稅收不足的縣市,則規劃爲「敎育優先區」給予特別的補助,以縮短城鄕敎育差距。 四、落實本土文化 爲宏揚台灣歷史文化,除積極興建包括文獻資料館 民俗文物館、史蹟源流館、民間技藝館及先賢先烈館等五大文獻館的臺灣歷史文化的園區外,同時加強採集臺灣民俗文物及耆老口述史料,以維護文化資產。此外,並將輔導及獎助各級學校,落實鄕土敎育。 五、促進全民參與 爲使文化設施能在各地均衡分配,增進民衆參與文化活動機會,使文化建設的觸角,由省、縣市伸展到鄕鎭和社區的層級,特別是要從全方位的角度,結合人才與資源來支援基層的本土文化發展工作,同時加強人文道德敎育。<p align="r
 - 
                
                    
                    CD小舖蘇莎蘭的歲月刻痕──《亞德麗雅娜》
繼普契尼之後,義大利大歌劇作曲家中,只有喬達諾(Umberto Gior-dano)、奇列亞(Francesco Cilea)與布梭尼(Ferruccio Busoni)較具實力。其中最成功的自然是喬達諾,他的《安德烈謝尼耶》Andrea Chnier在史卡拉歌劇院的首演便獲得滿堂彩。而布梭尼的作風則迥異於傳統的浪漫風格;他結合當時流行的各方風潮,匯集成他的獨特風味。但他的《浮士德博士》與《杜蘭朶》由於未能超越前人的成就,今日上演的機會已是相當渺茫。至於奇列亞的《亞德麗雅娜》一劇首演於一九〇二年,當時全義大利正沉醉於普契尼《托絲卡》所帶來的震撼餘波中,所以這部描寫十七世紀法國紅伶與貴族之間的愛情故事儘管在首演時獲得了善意的回應,但在普契尼的無上魅力之下,還是得俯首稱臣。 《亞德麗雅娜》目前共有四種版本,其中最容易買到,陣容也最整齊的是卡普亞納版,包括蒙納哥(Mario del Monaco)、提芭蒂(Renata Tebaldi)、西米歐娜朶(Giulietta Simionato)等六〇年代的超級巨星,陣容空前豪華,演唱演奏幾乎無可挑剔。CBS的李汶版則擁有七十年代雄霸一方的各路高手:多明哥(Placido Domingo)、史柯朶(Renata Scotto)、米倫茲(Sherrill Milnes)及歐布拉絲左娃(Elena Obratszova)等等。此版的四位主角先後都曾來過兩廳院獻藝,對台灣的愛樂者而言應是別具收藏價値,可惜不易購得。第三套是阿雷納版,由在東歐頗具名氣的卡拜芳絲卡(Raina Kabaivans-ka)演唱主角,另有庫畢多(Alberto Cupido)、米謝娃(Alexandrina Mil-cheva)等人。另外尙有一九八九年賈瓦傑尼在史卡拉的影碟版,芙蕾妮(Mirel-la Freni)的唱工一流,表情細膩。柯索朶(Fiorenza Cossotto)與德沃斯基(Peter Dvorsky)都頗爲貼切,可惜仍沒有芙蕾妮出色。 本文所要介紹的,乃是九〇年所推出的波寧吉版。此版是一代美聲名家蘇莎蘭(Joan Sutherland)的最後錄音。此劇可說是後期義大利浪漫歌劇中最優美的一齣,她選擇了《亞德麗雅娜》作爲她吿別錄音事業的曲目,顯得別有一番用心。老牌男高音貝崗吉(Carl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獵殺成人的恐怖小子 寺山修司的影像美學
寺山修司的作品就是扮演文化革命的角色。一方面,他讓大家重新思考父權社會的兩性關係和軍國主義的幻想;另一方面,他企圖顚覆傳統的創作方式,以建立有別於過去的新美學。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觀衆進入」的電影劇場 談寺山的實驗短片
對寺山而言,觀衆如果不能積極地去介入劇場的演出,那麼觀衆只不過是一具一具的屍體罷了。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異形身體的再現
一九四五年,日本敗戰後,全國上下的共同努力營造出今日的經濟大國。透過資本主義體制和民主政治的運作,使得日本的市民社會更加穩固和安定。在日常生活中,市民可以根據自己的政治理念參與選舉,同時也可以自由地消費商品。大多數的日本人相信自己正在享受民主和平等的成果。不過,如果仔細探究日本的社會,則可以發現在這種集團文化背後卻隱藏著差別和排除的構造。而這是寺山修司所樂於去探討的。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亞陶的「殘酷」與寺山修司的「暴力」
法國「殘酷劇場」創始者亞陶(Antonin Artaud)主張,戲劇演出應該是讓身體這個宇宙回歸到神聖機能上去運作。受此影響,寺山修司致力將身體裡面的非人性開發出來,使得劇場佈滿一種曖昧的、恍惚的催眠氛圍;演員的肉體像供犧一般獻給了黑暗。
 - 
                
                    焦點
懲罰與救贖 華格納革命性歌劇《漂泊的荷蘭人》
華格納在完成《漂泊的荷蘭人》歌劇創作後說道:「從那時起,我便成爲一位詩人,我再也不當個只會寫作歌劇歌詞的匠人。」《漂泊的荷蘭人》是華格納最短的一部歌劇,劇中新穎的曲式,預示了華格納日後的曲風。
 - 
                
                    焦點
有影無跡話皮影 華洲園皮影戲
雖然,皮偶的以假演眞到底比不得眞人實演的戲劇,但在童稚心靈中,在民間草台上,孤燈映影的皮影戲在台灣一直流傳不滅。由布袋戲起家、演出已二十多年的華洲園戲團,與大陸現代新型皮影戲接軋,呈現傳統的精緻面貌與創新風格。
 - 
                
                    藝術之旅
觀舞者的天堂 日本東京一帶的表演劇場概覽
東京是當今世界上的文化大都。無論日本自己的傳統舞蹈或國外一流的舞團,都經常在東京的各種室內外演出場地展露風采。
 - 
                
                    紐約
舞者的身體成了時間的通道 從一場在紐約的表演談舞踏家田中泯
「我們與我們的身體一起生活;睜大身體之眼,理解世界。我們情緒的源頭也藉此身體之眼,昭示存在。身體──這個稱作『我』的環境──被時間包圍:這就是世界。」──田中泯(摘自Tradition of the Body and Dance Avant-garde)
 - 
                
                    紐約
我長大了 美國傀儡的宣言
在紐約舉辦的第二屆國際傀儡戲劇節,爲美國人對傀儡劇場,也是爲成人演出的認識,踏出巨大的一步。
 - 
                
                    藝鄉人
結緣豎笛,捨醫從樂
芝加哥交響樂團是美國頂尖的樂團,而在樂團的視線中心區坐著一位東方臉孔的豎笛手,他就是華裔音樂家葉沈。
 - 
                
                    里程碑 Milestone
一代傳奇巨匠 紀念安東.魯賓斯坦兼論俄國鋼琴演奏樂派之源起與傳承(上)
在西洋音樂發展史上,俄羅斯在歐洲屬於起步較晚的一個民族,然自十九世紀中期產生了穆索斯基、柴可夫斯基等巨匠,俄羅斯在短短數載間即一躍而爲「音樂大國」。如果沒有史特拉汶斯基、普羅高菲夫、拉赫曼尼諾夫的樂曲,夏里亞平、海飛茲、霍洛維茲的演出,二十世紀的音樂星空早已相形失色。俄國樂壇之茁壯與魯賓斯坦兄弟於一八六〇年代在聖彼得堡和莫斯科興辦兩所音樂學校有密不可分之關連。本月二十及二十八日分別是安東.魯賓斯坦逝世一百周年紀念日和一百六十五歲冥誕。本文即爲對這位十九世紀俄國作曲家、敎育家、鋼琴大師之紀念,並從而探討俄國音樂中最見特色之鋼琴流派的起源與發展。
 - 
                
                    里程碑 Milestone
戲劇與反戲劇的激盪 紀念伊歐涅斯柯
從沒有禿子也沒有女高音的《禿頭女高音》開始,伊歐涅斯柯的戲劇創作始終擺盪在寫實與奇想、悲劇與喜劇、戲劇與反戲劇之間,在現代劇場裡創造不滅的火花。
 - 
                
                    北京
向現代中國舞開窗 北京國際舞蹈節的舞與論
七月,從低緯的台灣飛往中緯的北京,溫度是一樣的窒熱;而在北京國際舞蹈節的展演中,同樣嗅到大陸舞蹈的尶尬熱氣。《魚美人》在蘇俄古典芭蕾的金鐘罩下企圖現代化,孰料竟迷失在拉斯維加斯的俗麗炫爛中。新生代從西方現代舞出發的編舞者,取法於對中西素材裁剪合宜的追尋,卻在舞台上流露出被澆了一盆冷水的尶尬。所幸,連日展開的座談中,言論一致指向發展現代中國舞,期望這些現代舞的生力軍,是大陸舞蹈的開窗者。
 - 
                
                    上海
莎士比亞是屬於所有時代的 上海「國際莎士比亞戲劇節」
莎士比亞戲劇在上海的舞台上展現了當代性與原著韻味的統一。其中,劇本的刪節得體與導演擅以現代意識詮釋,是竟功之鑰。
 - 
                
                    大陸劇場
戲曲:程式之變 九〇年代大陸表演藝術的走勢㈢
《西廂記》中的二元複合轉台和小和尙的隊列變化,《四川好人》中的巨型面具,《金龍與蜉蝣》中的人物創造與武士造型都很難爲其它劇目的演出所襲用。那麼,戲曲程式所賴以形成的規範性、約定性和承傳性,也就失去存在的基礎。戲曲程式之變革是否意味程式之消亡?
 - 
                
                    回想與回響 Echo
西方的東方熱潮與偏見
長久以來,一波波在西方發生的東方熱潮,當中所夾雜偏見的總和,或許正反映在目前對日本文化的狂熱上。
 - 
                
                    回想與回響 Echo
雲門舞集《年度報吿》解讀
在美國,非營利性質的藝術機構,每年必出版所謂的年度報吿,藉此將年來的展演情形及各類活動作一整理,並將財務管理狀況公開製表列出。雲門舞集也率先在國內的藝術團體當中出版這份報吿,不僅對關心其運作的人士有份交待,同時也可供其他藝術機構做爲參考,以促進國內藝術行政界早日走上軌道。
 - 
                
                    回想與回響 Echo
永遠不斷地發生 從「甜蜜蜜」到「台北破爛生活節」
今年九月,於永福橋旁的河堤地,一個名爲「台北破爛生活節」在此舉行四夜的聯演活動,計有戲劇、地下樂團、錄影帶等節目,堪稱是台北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地下藝術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