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年75歲的編舞大師威廉.佛塞(William Forsythe)於2015年離開法蘭克福成為自由編舞家,2025年再次回到當年離開的舞團,創作最新作品《娛樂未滿》(Undertainment)。
威廉.佛塞的創作生涯和法蘭克福緣分匪淺,他自從1984年擔任法蘭克福芭蕾舞團(Ballett Frankfurt)的總監,直到2004年此芭蕾部門被關閉為止。離開市立劇院之後,2005年他與部分原班人馬在法蘭克福成立佛塞舞團(The Forsythe Company),並以總監身分帶領舞團持續發表創作至2015年。在此30年間, 佛塞以古典芭蕾體系為基礎,發展出其獨特的編舞概念、思考方式、動作語彙和即興技巧,以此將芭蕾轉化為屬於21世紀充滿生命力的全新藝術形式。2015年佛塞卸任總監,原佛塞舞團更名為「德勒斯登法蘭克福舞團」(Dresden Frankfurt Dance Company),此冠名顯示出給予舞團幾近全額財務資助的兩個城市,也呈現出舞團必須在這兩個城市進行每個作品首演的義務。

《娛樂未滿》是佛塞卸任總監後,首次為德勒斯登法蘭克福舞團創作的新作品,是一個疊合過去和當下的舞作。除了佛塞的舞作在睽違20年後重回法蘭克福市立劇院舞台演出,讓許多還記得佛塞過去在法蘭克福芭蕾時代的長年粉絲緬懷不已外,此作還充滿許多過往佛塞作品的元素。例如,以音樂裡的對位法(counterpoint)解構芭蕾動作,數學幾何般的編舞構圖,加上許多著名舞作段落的轉折、開頭和結尾等等,同時卻不落入「重演」的套路。相反的,佛塞是以過去舞作的元素作為新作品的即興架構,並將詮釋的自由留給舞者。舞者在台上的空間構圖極為清晰分明,動作質感冷冽俐落,線條銳利,甚至帶著寧靜的特質。在沒有音樂也沒有布景的舞台上,舞者必須全神貫注地保持客觀,觀察彼此的呼吸,尋求在每個精確的時間點上彼此一致或參差的動作節奏。舞作裡的時間以數學分析般的方式被解構,舞者的動作也從古典芭蕾的脈絡中被對位法解構,卻又精準地以極簡的方式重新呈現在舞台上,如同萬花筒般層層疊疊發展出變化無窮的段落。
佛塞在演後座談上提到:「兩年多前,當現任總監Ioannis Mandafounis(為前佛塞舞團的舞者)邀請我回到法蘭克福創作作品的時候,我就在思考,既然有些當年的舞者和觀眾們還在那裡,就想特別為他們做些什麼。所以,這個舞作是關於過往年代的回音。從法蘭克福芭蕾到佛塞舞團,大量摘錄了30年作品裡的經典元素。這些回音(元素)是框架和結構,但裡面所有素材都不是預先設定好的,節奏和動作本身完全由舞者們自己決定,他們對當下的所見所聞做出反應,並發展出一種幾乎像即興爵士樂團一樣的敏銳度,根據同伴當下的反應來決定自己該做什麼。」

作品名為“Undertainment”,是佛塞自己發明的新字,結合了英文的understatement(保守陳述)和entertainment(娛樂)。佛塞在座談時幽默地說:「Undertainment的意思是將標準降得非常低。」當然還有另一層意涵,佛塞繼續解釋,「這個字也遙指德文『娛樂』的字源,意思是凝聚在我們之中。這就是這群舞者所做的事情,他們將整個作品凝聚在一起,他們是彼此的音樂、指揮和編舞,他們是作品的一切,沒有專業的燈光和舞台設備他們一樣可以演出這個作品,舞者本身就是作品需要的所有資源。我認為,藝術創作者在未來能夠擁有的資源可能會愈來愈少,那麼,我們如何能夠將手上擁有的資源發揮到最大?我們如何不再藉由打造壯麗場景而依舊能傳達同樣的編舞概念?這就是我在這個作品裡試圖回答的命題。」
佛塞也解釋了他著名的編舞手法,將音樂對位法應用到舞蹈上的概念:「我借用了古典芭蕾的概念,並嘗試把此概念置入另一個脈絡,彷彿它只是一連串從來沒有進入到社會脈絡中的數學關係。如此一來,我們要面對的是由16種關係所構成的對位(counterpoint),以及數學中所謂的等距關係(isometry)。就彷彿是笛卡兒本人在17或18世紀發展出芭蕾舞的幾何概念,但它從未傳入路易十四的奢華宮廷一樣。所以,這是一個『如果芭蕾的歷史從未發生過的話』會發展出什麼樣貌的藝術形式的作品。而在這些技藝精湛的舞者手中,我要求他們不要去『表演』,而是去『展示』這些概念,舞者們在此更像是科學家而非娛樂表演者,因此,非關娛樂。」
演出當天,許多到場觀眾是以前的舞團成員和工作夥伴,在2015年佛塞時代結束後,他們就不再在法蘭克福跳舞了,觀眾席中因此充滿久違重聚的喜悅。而在演後座談中,佛塞亦表示,這支舞作會是他為舞台表演創作的最後一部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