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音樂的演出有許多特點,樂曲不長,音色變化大,配器自由,容許一些即興,奏唱時不用或少用顫音……
維也納巴洛克樂集(Wien Barock)今春在台北呈現的「巴洛克的生活雅趣」節目,給人一種爽心而淸香的感覺,有如飽餐魚肉大宴之後的一道淸茶。台灣引進外來的西洋音樂常有以盛大貴的號召,有如社會習尙之好大喜貴,往往忽略了小而巧的音樂形式。
曾經有一段時期(二十世紀初或更早),連蒙台威爾地(C. Monteverdi)和韋瓦第(A. Vivaldi)都「遙不可及」。所以會產生像斯托可夫斯基(Leopold Stokowski)所改編及指揮的大管弦樂團演奏的浪漫風巴哈音樂。(不過以之作爲卡通電影片《幻想曲》配樂倒有一定程度的戲劇效果。)
西方早期音樂(early music)是指一七五〇年以前的音樂,一般以中古、文藝復興和早期巴洛克各階段的音樂爲主,無論是宗敎或是世俗,聲樂或是器樂都包含在內。這種音樂近年的復興和音樂學的迅速發展有關,其普及和被接受則有賴於表演學(performance practice)的不斷探索。音樂終究要通過表演才有生命,但表演的方式和詮釋往往決定其成敗。二十世紀上半葉先有一些音樂家爲早期音樂的復興鋪路,多爾梅許(Arnold Dolmets-ch)和蘭朵夫斯卡(Wanda Landows-ka)就是其佼佼者。但眞正進入一個輝煌的時代則是二次大戰之後的事。這是由於古譜發現翻譯、硏究深入專精、樂器複製成功、表演水準提昇等等,因而促使此類樂團紛紛成立。一九六〇年代極爲活躍,並對後來影響深遠的是紐約職業樂團(New York Pro Musica),由格林伯(Noah Greenberg)領導和倫敦早期音樂合奏團(The Early Music Consort of London),由蒙羅(David Munrow)領導,堪稱大西洋兩岸的雙璧。時至今日,這一類的樂團遍布西方各國,早已形成一個潮流,其貢獻不但塡補了西洋音樂歷史的缺頁,也豐富了大衆的音樂生活。一九七三年倫敦發行一份《早期音樂》季刊,專門作爲同行的研討和交流管道。
早期音樂的演出有許多特點,例如樂團成員少而編制小,每人往往身兼數職(演奏不同樂器),音色變化大、樂曲不長,配器比較自由,容許一些即興,奏唱時不用或少用顫音,演員的態度也比較輕鬆親切,和台下的心理距離無形中縮短等等。另外,有些樂團團員身着古裝,粉墨登場表演戲劇和舞蹈,更拓寬了欣賞的領域。維也納巴洛克樂集的《愛情的勝利》、紐約職業樂團的《丹尼之劇》、衛孚利樂團(The Waverly Consort)的《聖母頌歌》等都屬於這種舞台劇的形式。像這樣的表演實在沒有不吸引人的道理,但在台灣還是不怎麼叫座,原因應該是對音樂本身的陌生。如果大家常聽早期音樂,總會接受的容易一點,也不致於需要爲維奧拉達甘巴(Viola da gamba)這件並不太古、也不神祕的樂器去「揭開古提琴面紗」了。(維也納巴洛克樂集節目冊附錄。該文轉載自《表演藝術》第十七期,懷遠撰1994年3月出版)。
台灣有蓬勃的唱片業和出版業,又有競爭性強的廣播界和電視界,還有許多名家音樂講座,請給早期音樂一塊園地吧!愛樂的人口還是値得耕耘的。
文字|韓國鐄 北伊利諾大學音樂系教授、國立藝術學院傳統藝術研究所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