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進階搜尋
-
特別企畫 Feature 創作的行動 補充知識
這個城市,處處是我的舞台
台南在地的特定場域表演可說是由來已久,大家熟知的是「臺南藝術節」開辦以來就有的「城市舞臺」單元,總會讓團隊在台南各個別具特色的空間、古蹟展演,成為獨特的藝術風景。但此前因展演空間的不足或藝術表現的需要,早有團隊選擇在非制式劇場空間演出。而臺南藝術節在去年設置策展人後,除了重新挖掘平常視而不見的城市面貌,也邀請藝術家透過田野調查及現地共創的方式,進行打破藝術類型分類的創作。
-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布袋戲演師
柯世宏 一個快樂演布袋戲的人
「布袋戲不是塑造出來的一門藝術,它是我的真實生活。」柯世宏如是說。彷彿呼應著其家族戲班名「真快樂」,在他身上從來看不到那些文化傳承的使命感,背負三代家傳事業開創新局、以當代美學衝撞傳統的掙扎。「我阿嬤一直相信要有興趣才能真正傳承。」秉持著阿嬤「沒有門派,沒有人十全十美、樣樣精通,每個人都可以是你的老師」信念,柯世宏快樂地把布袋戲變成自己喜歡的樣子
-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西班牙編舞家
瑪芮娜.麥斯卡利 我們有幸,還擁有身體
編舞家瑪芮娜.麥斯卡利,與舞蹈空間舞團已有多次合作,今年又將聯手推出新作《媒體入侵》。作為以身體表達思想的舞蹈工作者,在實作被虛擬所取代、媒介主導了生活的今日,瑪芮娜分外感受到「能在這行工作,真的非常幸運!」她藉由舞者身體來談當代社會的非物質現象,在語言、影像、畫面、物件與空間之間,瑪芮娜將身體化為承載其思想與研究的溝通途徑,觀眾所經歷的,或許只是一場演出,但對她而言,「我為每個作品都留下了一點生命的痕跡。」
-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法國劇場導演
戴米恩.夏多內 跨越隔閡 省思現世的共同疑惑
在疫情封鎖國界的狀況下,法國導演戴米恩.夏多內是少數來到台灣、並能與台灣演員一同排練創作的藝術家。他因國家兩廳院與法國鳳凰劇院合作的「開動計畫」來台,並選擇英國文本發展為《人性交易所》,期待透過劇本豐富的政治意涵,帶領觀眾省思眼前的社會與人性價值。而主創團隊的跨國性質更是創作的關鍵,他希望能跨越語言和文化的隔閡,帶領觀眾擺脫窺探異國風景的獵奇角度,實質見證文化相互激盪迸發的火花。
-
戲劇 王嘉明《物種大樂團》
劇場大叔瘋玩達爾文 搖滾演員家族史
從去年《物種起源》到今年《物種大樂團》,雖都與達爾文有關,王嘉明卻是「為了要甩掉之前的連結、觀點、敘述方式,花了更多的力氣。」這次的演員從十歲到六十來歲,不限劇場表演者或素人,還加入了搖滾樂團「大象體操」,他將深入探討演員的家族史,以達爾文《物種起源》的十五個章節為骨架,設法給觀眾一條繩索按圖索驥但若有人選擇直接拋下繩子,乘桴浮於海,也未嘗不可!
-
戲劇 眼球先生X健身工廠《猛男地獄》
衝突不只在畫面 用改變去觀看世界
「劇場應該要一直有好玩的事情發生。」眼球先生堅定地說,似乎替作品找了個出發點;新作《猛男地獄》談的是健身、整形,然後又與健身工廠的教練合作,讓他們與温貞菱、黃健瑋等專業演員同台演出。但《猛男地獄》何止跨界,也不只好玩而已,眼球先生通過自己擅長的畫面去建構意境,在與自己對話同時也成為觀看世界的方式;他將通過蔚為流行的健身、整形,聚焦出核心問題:改變。
-
戲曲 民權歌劇團 紀念創團五十周年
以時間鎔鑄音樂傳統 向經典致敬
老牌外台歌仔戲班民權歌劇團為紀念創團五十周年,規劃了「竹韻新音.經典傳承」演出,選取《陳三五娘》和《三伯英台》經典折子呈現,並加入劇作家角色穿梭其中,以戲中戲的方式開啟對話。演出採「音樂.劇」形式,整體音樂風格會有傳統音樂、流行音樂和爵士樂三種,其實是內台時期就有的音樂運用,也是創辦人、文場樂師林竹岸的絕活。如此安排,即是團長林金泉向傳統致敬的用心。
-
音樂 北藝大 X NSO「思鄉情懷」
交響樂音引領 演繹多元民族風采
今年的關渡藝術節邀到國內六大交響樂團共襄盛舉,其中與NSO合作的「思鄉情懷」由青年指揮家吳曜宇指揮,及小提琴家李宜錦共同演出,音樂會三首曲子都與「故鄉」有著深刻連結,包含柯大宜的《加蘭塔舞曲》、顏名秀小提琴協奏曲《補天穿》的世界首演與德弗札克的第九號交響曲,讓樂迷感受作曲家們用交響樂呈現不同時代與不同民族的聲音風采。
-
音樂 朱宗慶打擊樂團「一起,一起」
卅五年的時代軌跡 擊出未來聲響藍圖
明年將邁入卅五年的朱宗慶打擊樂團,一直在台灣的音樂發展上扮演先鋒角色,十月將推出的音樂會「一起,一起」,埋入「時間」的共通性,不管是演奏者,或是多位創作者,出生年分皆相近,同世代激盪出的火花,為整體演出凝聚一股強烈的氣場。演出以多樣編制、形式的曲目展現,記錄下時代軌跡,更持續撞擊出嶄新的未來聲響藍圖。
-
音樂 2020臺北國際現代音樂節
「三新」啟航 展現時代聲響
由「中華民國現代音樂協會」所主辦的「臺北國際現代音樂節」已邁入第八年了,今年主題以「三新」為主軸,也就是「新作曲家會員、新演奏家會員、新觀眾」為規劃核心,舉辦四場分別以擊樂、室內樂、大鍵琴與琵琶為主題的音樂會,以實驗性的精神,重新審視當代的音樂語彙和形式風格。
-
音樂 長榮交響樂團「聖桑浪漫夜」
德法音樂浪漫夜 引領澄澈光明之路
長榮交響樂團於十一月演出的「聖桑浪漫夜」音樂會將以歌劇《漂泊的荷蘭人》序曲作為開場,另安排兩個重頭戲貝多芬第五號鋼琴協奏曲《皇帝》與聖桑題獻給摯友李斯特的第三號交響曲《管風琴》,分別緊扣著創新突破及「邁向光明」為主題,在首席指揮舒馬富斯與鋼琴家陳毓襄的合作下,展現德法浪漫派音樂的光明絢爛。
-
焦點專題 Focus
有植物的時光
「古老的傳說說道,畫眉鳥、樹木、苔蘚和人類,所有的生物曾經共享一個語言。但那個語言早已被遺忘,所以我們得透過觀看、觀察彼此的生活方式,才能夠了解彼此。」 羅賓・沃爾・基默爾(Robin Wall Kimmerer) 《三千分之一的森林:微觀苔蘚,找回我們曾與自然共享的語言》 植物有沒有感覺?會不會產生感情?是否存有記憶? 植物的、自然的「語言」正試圖告訴我們什麼? 這些在我們生活周遭無所不在的生命們,正活著怎樣的時間? 活在有植物的時光,讓我們試著了解彼此。
-
焦點專題 Focus 根於土地的「時間感」
植物的歲時紀事
花開花落時節又一程,在歷史的演變過程中,不同的時代、地點,對於相同、或者同類的花都有不同的名稱與認知,人們對花的認識及文化的定位有著不同的變化,當我們試著從藝術角度出發,解讀植物的四時之美、文化意涵,自然運行的週而復始、生生不息,迥異於人類對於「時間感」的認知,或也能成為我們觀看自我與世界的另一取徑。
-
焦點專題 Focus 編舞家 林麗珍
玩著種籽 像個孩子
「妳看!美嗎?」林麗珍的種子收藏來自世界各地逾三百種,她隨性地捏了其中一顆,那是白色細條貼著深核色紋理的狐尾櫚,她將之擺放在胸前、袖口展示,改口道:「不,不能說美麗,是真實,是活生生的。它的生命力在裡面,你以為死了,不是,它們只是藏著,等待機會。我看著它們,不曾感到厭倦。」這位剛過七十歲生日的編舞家圓框眼鏡後的眼睛大大,身材小小,面容素潔,只抹上了豔色的唇彩,玩起心愛的物事,像個孩子。她笑得很開心:「創作從大自然來啊,無限寬廣。每個種子都有它的家。」
-
焦點專題 Focus 作曲家 温隆信
從植物音源 到花語的大地交響
美麗的玫瑰花與百合花,華麗誘人的外表下,聲音非常地嘶啞、難聽;外表很驢、有刺的仙人掌,聲音卻非常甜美好聽;外表害羞的含羞草,脾氣很大從小幫忙農務的旅美作曲家温隆信,對植物有一份特殊的情感,也驅使他在因緣際會下,參與了植物聲音的研究計畫。近期受疫情影響閉關在家七個月,温隆信用心觀察植物,發展出新作品《大地之歌》,每個章節都是以植物為題,借物發聲,也為世人祈福。
-
焦點專題 Focus 豎琴演奏家 解瑄
一場盛放的準備
解瑄與家人居住在陽明山竹子湖一帶,生活始終貼合著植物展開。婆婆隨緣種的各色蔬果會長出特別模樣,她自己則愛透過攝影貼近大自然,特別是捕捉「有動物的植物」畫面。家門口紫玉蘭一歲一開,如同藝術的生命,她也期待延續到創作上,「我之後想把對植物的認識和攝影作品都變成音樂,製作一張green harp專輯!」
-
焦點專題 Focus 南管演奏家 王心心
播種 體會堅韌的慢
小時候在福建家鄉,丘陵地上到處都種著花生,王心心也種過,一步兩顆、兩顆地播下種子,每播一次就用全身力氣將種子踩進土裡,植物熟成和自己於是有了更深的聯繫。這讓王心心有了親近植物的童年,也逐漸學會什麼是「等待」,她說:「其實就好像南管,這種音樂這麼慢,它的速度與表現就像植物生長,不能急。」
-
焦點專題 Focus 聲音藝術家 張欣
帶著自己探看歷史的朋友
「我是一個內部的人,植物跟我的性格很相似,有很多限制,有不同於人類的時間感」年少時期學習聲樂的張欣,嫻熟身體內在肌肉的空間形塑技巧,後來她轉向聲音創作,過往強調「內在氣息流動」的身體訓練自然地依附到了她對植物的想像。她相信微小的生命也映照著宏大的世界,「植物是媒介,像幫助我進入某種狀態的朋友,讓我得以回顧歷史,重新去面對反覆發生的災難。」
-
焦點專題 Focus 編舞家 周書毅
扎根 學習像棵樹
被都市餵養長大的周書毅,坦承對自然、植物的陌生,「山讓我恐懼,進入山,是被大量的生命非常靠近地包圍」最近在金瓜石駐地工作的他,正在學習像棵樹,在山裡扎根、延展、生長。「我一直跟自然有距離,跳舞讓我跟植物有了些聯繫。」植物扎根的姿態給予舞者一種力量的想像與依附,不想養植物、不定居一處的周書毅,學習的是扎根在創作裡,順其自然地讓不同的風土形塑他
-
焦點專題 Focus
超越擬人化 跨物種的溝通符號
不管是視覺藝術或表演藝術,植物作為自然的代表符號都是鮮明的。在台灣,八○年代末期的「東方身心靈」潮流中,創作者以身體的視覺形象,傳達大自然的奧秘,內容鋪陳生命儀式與自然宇宙間的流轉生息;近期的創作者,或透過影像與舞蹈,回應人類世中關於環境與身體的主題,或直接與植物合作表演,在裝置著多樣植栽的空間裡,探討人與植物共存的生態世界。而從「生物符號學」的觀點,舞蹈、表演與身體之間建構意義的多重符號指涉,也暗示了植物在劇場中的出現,不再僅僅只是成為擬人化的對象,而是超越了直接的象徵性,成為具有挑戰後人類或是人類世概念中「多重物種」關係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