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進階搜尋
-
香港
抗爭愈演愈烈 街頭上演另類「幻彩詠香江」
香港「反送中」行動自六月初迄今愈演愈烈,香港表演藝術界人士也沒有置身事外,透過相關的演出如《5月35日》、《我舞嘢講》對事件表達參與與關切。而當抗爭成為日常,創意也就被激發,為了聲援被警察誣指購買「鐳射槍」的學生,近千人響應呼籲用鐳射筆照向太空館外牆測試「起火」的可能性,即興上演了一幕另類的「幻彩詠香江」。
-
企畫特輯 Special
經典文本舞台爭豔 多元創作叩問當代
今年的文化交流盛事「香港週2019@台北」將於九月下旬展開,此次活動以「文本.舞台」為主題,共有四檔包含歌劇、舞蹈、戲劇、音樂的演出,與香港戲劇教父毛俊輝的講座與特展,及展現香港創意亮點的「香港插畫X創意設計品牌展」,繽紛多樣的展現,邀台灣觀眾一覽香港精采的文化實力與豐沛創意!
-
戲劇 巴黎北方劇院《為什麼?》
彼得.布魯克的永恆提問 一場洗盡鉛華的漫步
「為什麼是劇場?為什麼讓生命與熱情在此燃燒,而不是其他地方?劇場可以做什麼?劇場裡可以、或應該得到什麼?」成為彼得.布魯克從《何以如是》到《為什麼?》的持續問答。花了七十年的時光,他持續面對這個最根本卻也最龐雜的問題,去接近自由的狀態,也發現簡單的形式。
-
音樂 香港小交響樂團「小城大兵的故事—魔鬼回歸」
亞洲藝壇精銳聯手 戲劇與音樂跨界交鋒
今年成立滿廿周年的香港小交響樂團,將在音樂總監葉詠詩的帶領下,來台演出「小城大兵的故事魔鬼回歸」音樂會,將呈現俄國作曲家斯特拉溫斯基的經典作《大兵的故事》。二○○五年香港小交首度製作這部作品,至今已搬演多次,這次來台的是○一六年的版本,由編舞家伍宇烈執導,台灣舞者陳武康與小提琴家曾宇謙等亞洲多國表演者參與,可說是雲集亞洲藝壇精英、戲劇與音樂跨界交鋒的精采演出。
-
企畫特輯 Special
華格納的複雜心志 當代人類的自毀寓言
華格納的《尼貝龍指環》是他在長年流亡生涯中醞釀而出的作品,透過日耳曼神話的重新詮釋,處處隱藏著華格納心中無法言說的複雜情感。由臺中國家歌劇院推出的「指環四年計畫」最終章《諸神黃昏》將在十月初隆重登場,西班牙拉夫拉前衛劇團導演以自然界中自我毀滅性的掠殺、人類自我認同危機作為註解,除了建構視覺色彩的衝擊感外,亦引發觀眾對於劇本再現、篩選與展示上的議題討論,呈現當代劇場展演實踐之能量。
-
藝號人物 People 京劇、劇場、影視演員
朱陸豪 每一變/遍,致演員,給自己
從在娘胎起,朱陸豪就與舞台結下不解之緣。有點年紀的觀眾,想到他就想到京劇舞台上的「美猴王」,中壯年觀眾提起他,或許總是想到他在《京戲啟示錄》裡演的戲班班主,更年輕的觀眾,看的或許就是他在電影、電視劇裡的演出一變再變的是不同的表演舞台,不變的是「演員」這個身分,朱陸豪的變,是人生際遇與每個當下思索和決定的交織。美猴王的七十二變之後,他將演出《七十三變》,這一變,朱陸豪將變成什麼?
-
藝號人物 People 法國鋼琴家
路易沙達 傾聽聲音前,別忘了傾聽內心
演奏兼顧精密與隨性,路易沙達總是以一貫的優雅,指尖從容地流動於樂曲之中,而在精準指法與技術之下,始終是豐饒的感性基底。他因為拿下一九八五年的華沙蕭邦鋼琴大賽第五獎而開啟了職業演奏生涯,但他說:「比賽和名次就是無物,一個人最後要面對的終究是他╱她自己真正想要做什麼事。」他如此自我剖析:「我是一個屬於十九世紀的人這是說我很注意自己內心當下的感受,去發現自己豐富的情緒,不會壓抑它們。」
-
企畫特輯 Special
繞梁歌聲亦步亦趨 經典新編多采多姿
由新北市政府文化局主辦的二○一九年「新北市音樂劇節」,即將自九月廿七日至明年一月五日輪番上演,邀請國內劇團包括「台南人劇團」、「躍演劇團」、「愛樂劇工廠」及「再一次拒絕長大劇團」推出超過廿五場次的音樂劇演出,其中有新編創作、國際共製也有舊戲重演,題材包羅萬象,即將帶給喜好音樂劇的觀眾豐富多元的音樂劇體驗。
-
特別企畫 Feature
劇場Easy Go 科技+ 藝術共融方程式
-
特別企畫 Feature 邁向文化平權之路
通用設計+共融科技=藝術共融方程式
身心障礙者的權益,是從近代才被重視,並從法律面開始設置禁止歧視和差別待遇的法規。我國在二○一四年訂定「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施行法」,公約中包括身心障礙者生活的各種面向,文化的近用也是其中一環,透過「通用設計」的觀念,許多新科技可以運用於各種文化藝術領域及相關場所,針對人類感官及行為能力,提供友善易用的環境,給予能力的輔助或增強,讓身心障礙者與一般大眾,都更容易親近藝術。
-
特別企畫 Feature
善用∞數位好工具=藝文體驗全方位
自從網路數位時代來臨,各種新興科技的日新月異,也讓愛好藝文的人士,多了許多可運用的工具,無論是整合藝文資訊的APP,記錄個人藝文足跡的行事曆,或是閱讀演後評論的訂閱器,整合美術館資訊與導覽功能的APP等,讓藝文體驗可以全方位行進,親近藝術更可行。
-
特別企畫 Feature
Sound shirt ✕ 眼鏡 ✕ 口述影像=體驗表演不Lag
隨著時代的演進,追求文化平權的理想目標逐漸成為社會共識,在藝文領域方面,除了表演場館在硬體上有相應的無障礙通道、輪椅席等規劃,現在也出現了新型科技產品如MoverioAR智慧眼鏡、Sound shirt,及「口述影像」的服務,讓有聽覺、視覺障礙的觀眾,也能透過上述的服務,完善感官的體驗,觀賞表演不會Lag!
-
特別企畫 Feature
當代科技 ✕ 藝術文化=AI的溫度
台灣人工智慧實驗室執行長杜奕瑾指出,如果沒有藝術文化的蘊含,其實科技產業無法融入每個人的日常生活中。他近期開發的AI軟體「雅婷逐字稿」與「雅婷鋼琴師」,即是透過辨識學習,而能融入日常生活運用。而透過深度的學習,「雅婷」也將加入兩廳院,提供各種藝術推廣的無障礙服務。
-
特別企畫 Feature
設計+資訊+美感=易讀Easy-to-read
二○一三年發起「美感細胞教科書再造計畫」的陳慕天,在臺北市文化局推動下,與台北市內幾處重要文化場館合作,製作各場館專屬的易讀本,將教育設計的理念帶進易讀領域。透過設計,將複雜資訊或艱澀文字,轉換為容易閱讀理解的內容,讓智能障礙者更能接收到訊息,是易讀本計畫的目的,陳慕天更期待透過娛樂性與故事性的內容,讓智青藉由易讀本與場館互動,讓他們覺得有趣,藉此將文化場館打造成文化遊樂場。
-
特別企畫 Feature
拓展平權理念 共享共融體驗
共融,到底是什麼?或者,該做什麼?文化部與國家兩廳院於七月十一日共同主辦「國家兩廳院藝術共融工作坊」,正可觀察到文化平權的理念運行,並在過去經驗到當下體驗間找到劇場藝術指向未來的更多可能,再回頭去追問「共融」的理念與實踐。
-
特別企畫 Feature
「輕鬆自在場」 為所有人打開藝術大門
看演出,可以不正襟危坐,隨時起身走動、自在舒展嗎?國家兩廳院在「藝術共融工作坊」舉辦的同一天晚上,也導入國際間行之有年的「輕鬆自在場」演出,邀請來自瑞典的Ringmasters男生四重奏與台灣的拉縴人男聲合唱團,呈現兩團合作的「從理髮廳走出來的拉縴人」精采片段,以更開放、人性化的場館服務,讓所有人在輕鬆的環境下欣賞表演藝術。
-
特別企畫 Feature
大腦忘記的,讓音樂重新喚起
除了透過各種科技工具促進文化藝術的平權參與,讓藝術與大眾更為親近,藝術家又可如何藉由藝術,進行社會參與呢?由國家交響樂團於七月份辦理的「當我們同在一起Here, We Reconnect樂齡照護音樂工作坊」,即是讓參與者學習如何透過音樂,參與長者的照護,藉由英國曼徹斯室內樂團的經驗分享,將相關方法引入台灣。
-
企畫特輯 Special
天使俯瞰人間 傳達繫於未來的寓言
將於十月底於「2019大觀國際表演藝術節」演出的《墜落的天使》,是法國馬戲藝術家拉菲爾.柏帖勒帶領其遺忘劇團呈現的舞台作品。透過馬戲、舞蹈和戲劇等元素的交會,並融入悲喜劇的調性、電影感的氛圍,《墜落的天使》邀請觀眾穿越一場瀰漫著詩意、哲思、荒謬、歡樂的旅程。當中不乏對於人類自毀傾向及其危險的反省,以及經由它所激起的內在力量。
-
舞蹈 舞蹈空間×島崎徹《舞力》
原住民音樂、搖滾樂入舞 展現純粹更添人味
今年慶祝創立卅周年的舞蹈空間舞團,於九月底以日本編舞家島崎徹的三支舞作揭開「舞空30」的序幕。三支舞作分別是《零極限》、《南之頌 》及《瞬舞力》,前者將由島崎明星舞者舞團來台演繹,後二者則分別以台灣原住民音樂與西方搖滾樂入舞,讓觀眾看到編舞家如何呈現幽雅流暢的身體與豐富的音樂性。
-
戲劇 鄧樹榮形體劇場《馬克白的悲劇》
和當代社會對話 反映香港處境
被譽為「香港最具才華的劇場導演之一」的鄧樹榮,以「形體劇場」的初始表演語彙自成一家。此次帶來台灣的《馬克白的悲劇》,是對莎劇的二度創作,從中和當代社會對話,並挖掘人性不同的面向。在每次演出中帶來不同嘗試的他,此次將會有何新意,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