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進階搜尋
-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劇場演員
崔台鎬 極具存在感的綠葉 自認無聊的老靈魂
當年抱著星夢踏上舞台,現在卻踏上以劇場為主的演員之路,崔台鎬每回演出未必是主角,但在舞台上恰如其分的存在感,卻令人印象深刻。朋友說他長相嫩,但個性老,如果硬要幫自己貼上標籤,他首選「無聊」,是他對自己生活狀態和心境的直觀點評。他不輕忽自己在台上丟出的任何訊息,「有時你隨意增添一個小笑點、小台詞,都會影響整個作品的完整。」相較於個人表現,他更重視作品的傳達與溝通,尊重每個作品的使命。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從死亡轉換過來的失語者敘事
說故事,就是這三齣作品的創作核心,也是它們別具力量的所在。無論是《天堂鳥》引領觀眾在帳篷內遊走,以片段化的敘事打造一段獨裁政權下的時間和心靈之旅程,或是兩齣獨角戲《等待》和《離╱合》,各自從個人生命史架構出種族隔離和屠殺歷史中的失語者觀點。但更重要的是,我們可以看到,非洲創作者如何在當代劇場中繼承口述傳統,進行班雅明所言對過去的「再回憶」工程,以修復大事紀底下的「無名者歷史」,受壓迫者的非正式歷史。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關於非洲的兩場讀劇與一次座談
對台灣人來說,非洲無疑是個陌生的大陸,當地的文化現況,對台灣觀眾來說也顯然是陌生的。香港「世界文化藝術節2017」在去年十一月份舉行,以「躍動非洲」為主題,帶來許多當代非洲的各類表演,而應國際劇評人協會香港分會之邀訪港的劇評人郭亮廷,在此期間觀賞演出並參與相關讀劇與座談活動,則透過本文記述了他的現場觀察與藉此機會認知到的非洲表演現況。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緩行製作」產生的劇場政治力
鳳凰劇院去年底與國家兩廳院簽訂了為期四年(2018-2022)的「開動計畫」(Kaidong Project),兩場館將進行節目交換、共同製作及駐館藝術家駐村創作與發表等交流,雙方以「陪伴並支持年輕藝術家發展其最具開創性的藝術計畫」為理念,共同發展台法國際交流共構平台,為近年台灣國際連結案例中一大創舉。藉此機會,本刊特地專訪鳳凰劇院的杜勒葉總監,請他一談其劇場理念與連結民眾的經驗,及對青年藝術家的培育。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介入真實 省思創作
應法國鳳凰劇院之邀,兩廳院駐館藝術家Baboo與編舞家劉彥成在去年底參加了該劇院舉辦的「選個真實片段,再輾轉相傳」工作坊。工作坊由創作組織「友善製作」兩名創作者和兩位行為藝術家策劃,以法國哲學家莫杭的論述為基礎,帶領學員探究創作思想的流轉及集體腦力激盪的成果。藉由取材自真實的元素,此次工作坊透過共同的討論與分享,讓創作者了解自己的思考路徑。
-
藝視窗 News
107年度「文化部表演藝術結合科技跨界創作」補助名單出爐
【台灣】 107年度「文化部表演藝術結合科技跨界創作」補助名單出爐 文化部107年「表演藝術結合科技跨界創作」補助結果出爐,安娜琪舞蹈劇場、體相舞蹈劇場、方式馬戲、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及Psquare媒體實驗室等5個團隊的提案計畫獲得補助,補助金額合計新臺幣700萬元。 107年計有30件申請案,經評審後通過5案,將陸續辦理創作及成果展演。安娜琪舞蹈劇場繼《Second Body》獲得國際肯定後,107年發展新作《恍似生境的他方》,延續該團一貫討論身體與環境的主軸,發展有關死亡的議題。體相舞蹈劇場的《EDI》繼106年階段性呈現獲得世界劇場設計大展表演藝術設計獎入圍肯定後,今年將發展為劇場完整版,並規劃巡演。方式馬戲的《孩子2.0》前於106年林茲電子藝術節首演獲得好評,107年發展更為趨近劇場展演模式,並已獲得丹麥電子藝術節邀約。 臺灣藝術大學的《輪迴Samsara》是由甫獲威尼斯影展VR大獎的黃心健擔任導演,結合VR、影像及舞蹈,已獲得美國達人秀邀約,並將於大觀國際表演藝術節演出。Psquare媒體實驗室的《3.14159》結合穿戴式科技服裝、雷射染布、環境感知等元素,營造情境式展演模式。 文化部徵選舞台監督及編劇 參加美國奧勒岡莎士比亞戲劇節駐村 為培植劇場專業人才,文化部駐洛杉磯辦事處臺灣書院今年再度與美國奧勒岡「莎士比亞戲劇節」(Oregon Shakespeare Festival,OSF)合作,徵選舞台監督及編劇各1名赴該戲劇節駐村,以促進台灣劇場專業與世界各國戲劇菁英交流,觀摩戲劇節藝術聚落的經營理念,培植台灣專業人才。徵選計畫收件期間自公告日起至107年2月15日截止。 舞台監督是戲劇製作演出過程不可或缺的角色,莎士比亞戲劇節演出場次頻繁,戲劇製作型態多樣,是絕佳的觀摩場域。文化部經與戲劇節洽談,在今年新增了舞台監督駐村類別,預計徵選舞台監督與編劇各一名,分別在今年5月及8月前往美國奧勒岡州阿什
-
藝妙人物事
擇一事、終一生 情繫故鄉、泥土香
七八歲起就跟父親開始學陶藝,瓷林董事長林光清與泥土就是有那麼一份濃得化不開的緣分,也因此讓他深入陶藝世界,追求精緻的泥土藝術。而對美的追求不限於此,他把對藝術與家鄉土地的愛化入泥土,製作出精美的工藝創作,也把這份愛帶回家鄉,積極參與苗栗家鄉「蘆竹湳好采頭藝術祭」,除了裝置藝術也邀請表演團隊到場演出,給予家鄉一份永遠的祝福
-
專題 現實+虛構=現實?! 當紀錄片再次與劇場相遇
海筆子與他們的帳篷人生
撐起帳篷,一起創造一種場域, 那裡是不被規則與習慣綑綁, 可以對話的地方。 不完全因帳篷有了內外之別: 反正外面的世界是座更大的帳篷, 就靠篷內的他們緊密合作, 以各自的方式協助涉入參與, 也將他人加進了自己的生命。 為了讓人停留、為了鍛練想像、 為了兩種身分、為了脫開困惑, 他們與不同時期的海筆子, 在人生的各種階段相遇。 相遇在不慣性思考的帳篷, 相處且容納著人事物間的有機, 把現實虛構之後又帶回現實, 在這個想像力的避難所裡, 當紀錄片與帳篷相遇, 電影只是中點並非完結, 如同革命或抗爭永無止境, 只能不斷探問哪裡可以改進, 為何難以前進
-
專題
在這方帳篷裡,做自己的夢
在類似公社般的帳篷劇劇團「海筆子」,就像是一個「人與人平等相處的平台」,成員在此排練、演戲、生活,無分資歷深淺,也不論是導演、演員、行政加入團隊十二年的朱正明,始終過個白天上班、晚上排戲演戲的日子,加入團隊九年的楊子瑄也是邊經營咖啡店,邊參與劇團演出,對他們來說,帳篷是人生重要的存在,就算沒有上台演出,他們也選擇以不同的方式,持續撐起這頂「世界的大帳篷」
-
專題
十二年光陰,只為解決人生的疑惑
拍攝過劇情片《我叫阿銘啦》、無垢舞蹈劇場紀錄片《行者》的電影導演陳芯宜,近期推出了新作《大帳篷想像力的避難所》,這次的紀錄主角是以演出帳篷劇為主的海筆子劇團。拍攝了十多年,陳芯宜從拍攝者,變成跟團隊一起搭台拆台、吃大鍋野炊的成員,當初為解除內在疑問而拿起攝影機的她,認為電影只是中點並非完結,如同革命或抗爭永無止境,只能不斷探問哪裡可以改進,為何難以前進。
-
藝@展覽
走進工作室 來看創作的誕生
藝術家郭奕臣近期推出的個展「STUPIN.ORG」,將展場規劃成免費的「駐村」空間,讓藝術家、評論人在此工作交流,觀眾則是觀看創作者的工作狀態和創意衍生的過程。郭奕臣認為,工作室不僅是藝術家產出作品的場域,更是靈感來源的聚集地,創作的過程也是作品另一面不可見的內容。
-
藝@電影
奧斯卡點點名 猜猜誰勝出?
二○一八奧斯卡獎將於三月四日頒獎,頒獎之前,人人有希望個個沒把握,因此二月成了還未在台灣放映過的入圍片兵家必爭時期,一來碰上過年,二來放映期有可能因為獲獎而話題繼續上映延燒。從一月底宣布的奧斯卡入圍名單可見,金球獎獲獎名單及各城市影評協會、工會、獨立電影獎的提名前哨戰,已預告了幾部話題大片的命中率十之八九。
-
藝@CD
收藏聖堂純淨之聲
成立於一九六八年的「國王歌手」合唱團,多年來都以純粹的聲音藝術風靡全球樂迷,即便歷經成員更迭,依然不改初衷。為慶祝成團五十年,他們發行了《榮耀時刻》紀念專輯,收錄多樣且以往專輯內未曾收錄過的六十首歌曲,還附上一支紀念隨身碟存有該團有過的精采軌跡,讓人打開這套專輯,就像打開壓箱的寶藏。
-
藝@書
說愛:一場窮究品味之旅 《好品味,壞品味?—— 一場拆解音樂品味的聆賞實驗》書摘
由出身加拿大魁北克的文化評論家卡爾.威爾森(Carl Wilson)所著的《好品味,壞品味? 一場拆解音樂品味的聆賞實驗》,是他從他的同鄉流行天后席琳.狄翁(Cline Dion)出發,探索品味如何形成?如何運作?為何大眾品味似乎與所謂「文化精英」間存在巨大的差異?說這是一本音樂評論書,實則是在評論「評論者」自身。此書將在本月份出版,本刊特地轉載精采書摘,以饗讀者。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2018預知表演備忘錄
俗話都說「狗來富」,二○一八也被看好是景氣回升的一年 在這「旺旺旺」一年裡,什麼表演不可錯過? 在有限的時間裡,該怎麼挑、如何選? 開春之際,本刊搶先預報今年即將發生的重點演出。 每月注目焦點,為讀者提點表演藝術的風向趨勢, 編輯加碼,讓觀眾不錯失亮點作品, 還有十位各方達人觀眾帶路,看看他們心中哪些好演出不可錯過?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3月份節目
注目焦點 歐美舞蹈大師作品 隨舞團再訪綻放 今年春天,歐陸舞蹈劇場與美國現代舞兩大教母先後來台,先是碧娜.鮑許烏帕塔舞蹈劇場帶來《康乃馨》;接著是瑪莎.葛蘭姆舞團的兩套舞碼,分別由兩大經典《春之祭》、《編年史》作為演出壓軸,領舞者皆為台灣舞者簡珮如。 有趣的是,從葛蘭姆到鮑許,舞迷們恰巧可見舞蹈從現代跨越至後現代的軌跡。六○年代青年鮑許從德國到紐約習舞時,葛蘭姆年逾六十,已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動作體系,當時的紐約作為現代舞的脊梁,各門派舞蹈技巧繁花似錦,如瑪莎.葛蘭姆、荷西.李蒙、摩斯.康寧漢等。值得一提的是,讓簡珮如在二○一七年奪得有「舞蹈界奧斯卡」之稱的紐約貝西獎(The Bessie Awards)「最佳表演者」的Ekstasis也將來台演出,本作透過零星文字與少許照片重建這支一九三三年失傳的獨舞,葛蘭姆編創這支舞時,尚未建立起自己的技巧體系,正處於探索動作的實驗階段,觀者將可透過此作,一窺葛蘭姆透過腹部的收縮與釋放,如何表達其狂喜的意象。 回過頭來說,葛蘭姆挑戰傳統芭蕾,透過希臘神話如《迷宮行》、《心靈洞穴》、《夜旅》等訴說人心,但仍標榜現代主義式的崇高、普世價值,鮑許則捨棄了技巧,將個體的內在感受推得更深。鮑許的後現代在於「人」成為了主角,不再是大寫的符號,她擅用各種日常物見,將輪廓填進血肉,看見人世的瑣碎,迥異於芭蕾舞劇,也與葛蘭姆戲劇性強烈的現代舞劇截然有別。本次來台的《康乃馨》曾於一九九七年來台,舞台地板鋪滿八千朵粉紅康乃馨,為舞者創造了美麗卻艱難的移動空間,生存即是不斷地毀壞美麗的物事,舞者們踐踏著花海,生存、爭吵、談論藝術、宗教、自由也正如鮑許始終認為的那樣:「生命從來就不像跳舞的舞台一樣平穩又可靠。」(張慧慧)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4月份節目
臺灣戲曲藝術節起跑 看到傳統與創新 去年十月正式啟用、開幕也開台的臺灣戲曲中心,從「開幕系列」、「芝山喜戲節」到年初的「賀歲系列」,演出活動無間斷,各團製作、工作坊、講座與臺灣音樂館常設特展,亦嘗試安排「國光微劇場」小型劇目,幾乎週週有演出、名符其實的好戲連台。 三月底,第一屆「臺灣戲曲藝術節」由唐美雲歌仔戲團《月夜情愁》揭開序幕,從今而後,每年一度的藝術節,都會有個像這樣的大型「旗艦製作」,規劃以台灣各地為主題、連結地方人文風情與傳統戲曲,創作最貼近土地的故事。今年的首發企畫,邀請邱坤良教授擔任編劇與導演,把鏡頭對準台灣東北部,以戲劇史上罕見的戲劇音樂爭鬥西皮、福路兩派對抗作為背景,帶入當時影像與現場結合演出的「連鎖劇」風潮;以其深厚的學識底蘊為基礎,搭配唐團的堅強實力及舞台魅力,連續兩週的演出,將為戲曲中心留下令人難忘的第一頁。 從四月演到五月的藝術節,眾多演出團隊參與其間,還有新作分庭抗禮的創意競演,更邀請韓國木花劇團首次來台,搬演其經典劇碼《羅密歐與茱麗葉》。當莎士比亞的劇本,遇上韓國劇場導演吳泰錫,自八○至九○年代起,即掀起了一股全面性的改變,他不斷嘗試革新韓國戲劇,亦就此遠征世界各國、聲名遠播。劇中有韓國傳統樂舞的改良創新,也完美融合了韓式口說表演與莎劇獨特語言節奏,兼容並蓄地創造如歌般流暢明朗、如畫般優美精鍊的聽覺及視覺盛宴。(陳茂康)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5月份節目
實驗再實驗 重返蘭陵劇坊的演員教室 二○○九、蘭陵三十那年,金士傑繼李國修、賴聲川、劉若瑀等劇場夥伴後榮獲第十三屆國家文藝獎,在得獎感言裡他提到,過去擔任蘭陵劇坊指導老師的吳靜吉博士曾說了一句「百無禁忌」,並告訴他們:「不要那麼嚴肅,好好去玩。」將近十年後,當蘭陵即將邁向第四十個年頭,這群在台灣現代劇場胼手胝足,創造、給予並持續開疆拓土,形塑下一輪太平盛世的「師字輩」創作者們由金士傑擔任導演,劉若瑀、楊麗音、李天柱、游安順、馬汀尼、鄧安寧、卓明、賀四英、王耿瑜、趙自強、王承晃等人將同台聚首,重新創作曾於一九八三年演出的《演員實驗教室》,一起玩出、述出、演出屬於他們的生命課題。 從三十步入四十,時間走了多久,實驗就做了多久。曾經置身於觀眾席中,後來也加入蘭陵劇坊的紀錄片導演王耿瑜,曾在《紀工報》訪談中回憶,那是個深獲啟發的時期,起因正是這場讓她開了眼界的演出。此劇原由演出者的個人故事組成、從他們的人生經驗出發,多年之後,如此設定也必然生出完全不同以往的內容。看遍世事無常、滄桑變化,如王耿瑜那般,他們都從那幾位廿出頭的年輕人、大學生,一路走過了各種不同篇章、到得今日。除了回看過往歷程、社會變遷、時代改換,更認真的玩、不怕失敗的實驗,期望激盪出關於台灣表演藝術當下與未來的種種討論。(陳茂康)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6月份節目
注目焦點 歌劇饗宴不間斷 台北台中都有華格納 歌劇,一向是音樂會裡最特殊的類型,檢視二○一八,整年度與歌劇相關的演出還不少。三月份開始,女高音迪.妮絲與琉森節慶絃樂團帶來的專場音樂會「從莫札特到百老匯」為此主題拉開序幕。今年,國家交響樂團(NSO)與國立臺灣交響樂團(NTSO)兩個大樂團則不約而同選擇歌劇音樂會作為樂季尾聲與壓軸的重點節目。六月,NTSO由指揮水藍領軍,兩場「無悔的愛波希米亞人」及「無畏的愛托斯卡」便占據了浦契尼三大歌劇之二,純音樂的宴饗精采可期。緊接著七月初,NSO則是由呂紹嘉帶領,推出華格納的歌劇《帕西法爾》。雖稱為歌劇音樂會、並略去第一幕,然而樂團卻請來導演黎煥雄執導,並且邀請曾獲葛萊美獎最佳歌劇錄製提名的威爾.哈特曼(Will Hartmann)擔任主角,整體價值遠遠超過音樂會的想像。有趣的是,五月NSO探索頻道III系列「歌劇裡的動物明星」,雖是講座型的演出,然而聲樂家配合歌劇需要,以人聲如何詮釋動物美聲,相當耐人尋味。 八月,一年一度的歌劇工作坊推出的是莫札特音樂童話《三隻小豬與小木偶》。臺中歌劇院開幕大戲的《指環》計畫系列,到今年已經走到第三年,來到第二夜的《齊格飛》。這齣歌劇是作曲家華格納歷時最久完成的英雄神話故事,也是台詞及編創最繁複、戲劇張力最強的一部作品。開演日期恰巧在十月十日國慶當天,看國內外一流的音樂家與數百位演出與技術人員合作,將是聽覺與視覺的一大享受。(李秋玫)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7月份節目
注目焦點 韋伯名作、本地原創 音樂劇浪潮來襲 音樂劇融合音樂、戲劇、舞蹈等多種表演元素,滿足故事性的想像,同時刺激感官的慾望。與歌劇相較,貼近現實生活的題材及琅琅上口的音樂,更容易引起共鳴。今年從三月開始,就有音樂劇《貓》Cats的登台,這部由作曲家安德魯.洛伊.韋伯(Andrew Lloyd Webber)一九七七年創作的作品,至今誕生剛滿四十年,已在台上演五次。首演至今仍備受歡迎,尤其優美的旋律、盛大的場景與貓主角的表現方式,為這部音樂劇下了經典的註解。接著四月,又有《艾薇塔》Evita全本音樂劇的登台,同樣是作曲家韋伯的作品,與作詞者提姆.萊斯(Tim Rice)的黃金拍檔,一上演就獲得肯定,至今已獲得廿多個獎項。以阿根廷前第一夫人伊娃.裴隆(Eva Pern)為藍本,劇情描繪出身低微的她力爭上游,享盡榮華富貴卻嚐遍悲歡離合的過程,隨著動人的歌聲,無不為她絢爛又短暫的傳奇人生喟嘆欷噓。 六月,「萌芽2018音樂劇聯演」由耀演、CMUSICAL、A劇團、刺點創作工坊分別推出《女人的中指》、《焢肉遇見你》、《吉米不難搞》及《電梯》四齣原創華文音樂劇,從月初到月底,在華山文創園區輪番上陣。接著七月還有綠光劇團以一九七○年代為背景的《再會吧!北投》,邀請陳明章擔任音樂設計,將多年的音樂創作作品串連起來,重現當地的動人情愛與榮華興衰。最令人眼睛一亮的是三月,臺北市立國樂團與全民大劇團也將以《賽貂蟬》加入音樂劇演出的行列,將以最傳統的樂器、搭配最古老的傳說,演繹自古至今不變的愛情抉擇。(李秋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