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劇場近年跨界製作不斷,獨立場地也嘗試挑戰傳統劇場想像。香港藝術中心今年推出的「跨界大龍鳳藝術節」有「跨媒介、表演形式」的主題,也「著重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和多元化感官體驗」、「了解藝術與生活關係」,如瑞士藝術家、音樂家及導演Dimitri de Perrot除了有在商場中的藝術裝置,也有MYOUSIC演出,於「在」與「不在」之間探索生活、劇場、藝術的虛與實。
近年香港劇場常常談跨界,邀約不同範疇的藝術家參與創作,為劇場帶來更多不同可能,讓舞台這個看來已有既定想像的空間產生更多不同意義。事實上當代劇場在空間上的定義早已經十分流動,即使在傳統空間內演出的作品,亦不斷挑戰對劇場的想像。香港大部分表演場地屬政府管轄,因應各式各樣不同活動的需要和密集的節目,即使創作人有想法亦難以實踐。
獨立場地的靈活性是進行這些嘗試的重要條件,香港藝術中心一向有這種優勢,以往亦主動與不同藝術界別的創作人探索空間的可能性,這也包括不同領域的觀眾也可以嘗試跨域拓寬。該中心近年主導策劃的表演藝術節目在獨立音樂方面受到較多關注,去年與“project roundabout”合辦的三年計畫第一炮《謊言》叫好叫座,資深演員加上當代法國文本,讓觀眾對中心的未來策劃的劇場節目有所期待。
在與不在間 探索生活與劇場
今年「跨界大龍鳳藝術節」則完全是另一道劇場風景,有「跨媒介、表演形式」的主題,也「著重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和多元化感官體驗」、「了解藝術與生活關係」。因此藝術節亦不只於在中心的空間內展演,如由瑞士藝術家、音樂家及導演Dimitri de Perrot創作的藝術裝置UNLESS就在一個商場內展出,觀眾可以隨意選擇進入的角度和時間。除了這作品外,藝術家也在中心的壽臣劇院創作同出一系的MYOUSIC,這是一個「以不同聲音和燈光互動的演出」,在「有」(presence)和「無」(absence)之間探索生活、劇場、藝術的虛與實。
部分劇場觀眾席的位置已經設定了一些聲音和燈光裝置,它們有些看起來像未開的蓮花,觀眾可以選擇在較近裝置的位置觀賞,當聲音由這些裝置發出時會有相當不一樣的經驗;這也模糊了「觀眾席」與舞台空間的界線。作品扣連「在」(presence)和「不在」(absence)的概念,當觀眾在座位上「聽」到是音樂會開始前,各種在舞台上預備時會發出的聲音,想像在現實的劇場裡即將要進行的一場古典音樂會,但明明「看」不到任何相關的「在」,卻又在感官上把這些「不在」的元素各自進行建構;藝術家亦探索聲音在劇場這個密閉空間所產生的層次,通過裝置,讓觀眾同時產生很多不同的衝擊。
聲音混集交融 觸發觀眾思考
有些聲音是來自日常空間的,如馬路上的交通,有些則是和劇場空間有關的,如音樂會開始前的咳嗽和低語,有些則是沒有熟悉指涉的聲音,這樣混集的交融進一步讓觀眾思考「在」與「不在」的對位。我看的一場,旁邊觀眾低語時剛好裝置正發出低語的聲音,一時之間虛與實產生了有趣的扣連,亦讓整個空間充滿詩意。不過作品後段的發展則主要是舞台上以敲擊為主、實實在在的表演,而舞台一旁用繩吊著、有燈光裝置的銅鈸,在解開後迴盪在舞台上所發出的由強轉弱的碰撞聲,與其擺動的動作和姿態實在是意想不到的詩意驚喜,然而兩者過於極端的對照,卻不免渙散了原先建立的氛圍。不過,香港藝術中心的嘗試可取,也打開了觀眾對劇場表演的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