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進階搜尋
-
藝視窗 News
文化部與國藝會分工 即日起受理107年度上半年表藝計畫申請
【台灣】 文化部與國藝會分工 即日起受理107年度上半年表藝計畫申請 為尊重藝術文化工作者之專業自主,尊重文化多元多樣發展,文化部將與財團法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針對藝術創作之獎補助,落實臂距原則及專業分工。對於專業之藝文補助,將以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擔任專業中介組織為之平台,提供藝文工作者專業之協助及獎補助。文化部之獎補助對象,則以強化政策性、國際性、實驗性、扎根性及維護文化多樣性為主。文化部將於10月1日起受理107年度上半年之國內表演藝術相關活動申請補助,收件期間為期一個月。 為落實透明化、核銷簡化等原則,已於106年9月4日公告修正「文化部表演藝術類補助作業要點」,本補助要點修正重點包括:公開評審委員名單、公告受補助單位之經費效益評估、申請文件從10份減為2份、補助款刪除指定核銷項目之規定,以具體回應團隊之需求。 本補助要點107年度第一期受理申請107年1月至6月所辦理的活動,收件期間自106年10月1日起至10月31日止。相關資料可查詢文化部獎補助資訊網grants.moc.gov.tw/Web/或電洽:藝術發展司吳小姐02-85126534。(莊珮瑤) 文化部整理核銷懶人包 讓團隊結案輕鬆上手 針對藝文團隊核銷時經常遇到的問題,文化部近期以使用者觀點製作了「核銷懶人包」,輔導藝文團隊瞭解獎補助核銷的完整流程,協助藝文工作者了解主計規定。 文化部「表演藝術類補助作業要點」及「視覺藝術類補助作業要點」近期公布修正條文,包括修改指定核銷項目、將團隊申請資料原須準備10份減為2份、增列公開審查委員名單。過去補助要點僅限「演出費、製作費、文宣設計費、講師費、印製費」等核銷項目的規定,修正為除了不能用於經常性人事費及購置設備之外,獲補助之藝文團隊可以依據計畫執行目的及需求,提出補助的項目及核銷單據,更貼近團隊實際需求。 政府之補助款核銷時涉及相關主計規定,常讓藝文團隊因為不諳規定而覺得核銷困難。為了協助團隊,文化部也彙整常見問題製作「核銷懶人包」,說明辦理核銷支用的完整流程。相關資訊可參www.moc.gov.t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恰似你的溫柔
他要他對所做的事有感覺,而感覺於長久麻木的他,就是恐懼。他的心跳和呼吸加速,就如畏高的人低下頭看著雙腳的立足點。然而,他不由自主地放棄反抗,呼吸更快了,但他在那似乎可以信任的人的引領下,試著怎樣可以不以最習慣的方式做自己,那種陌生,以及害怕,叫做溫柔。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颱風過後……
「颱風要來了」對你的意義是什麼? 對於表演藝術從業人員來說,宣布停班停課,關乎節目是否停演,長久以來準備的心血是否沒機會呈現。一張沒機會使用、必須退款的票券背後,可能是藝術團體為之心酸的龐大財務損失。今年七月底,在週末來襲的尼莎颱風,也造成演出單位大大小小的災情。 每年颱風季,總有節目因此取消、改期,既然是年年都可能遇到的課題。本專題藉此機會,討論在表演藝術的經營上,如何面對天災,做好準備,以及可能的風險管理。 「樹頭顧乎在,不怕樹尾做風颱」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天災降臨 豈止是停演了得?
對台灣人來說,颱風的光臨是家常便飯,有人期待天降颱風假,但對演出團體來說,一次颱風可能就毀了大半年籌備的演出,停演難以重演,還須讓觀眾退票,之前的付出、票房的收入付諸流水,對財務多半艱困的表演團隊,可說是不可承受之重。如何讓損失減輕,對身處颱風熱區的藝術工作者,不可不存防患之心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人員安全為要 盼達成「三贏」局面
颱風停演,不只是團隊的痛,對表演場館與策展單位來說,也是相當難以處理的棘手情境。沒有人願意看到團隊的心血創作無法呈現,但場館必須考量的是藝術家、場館員工與觀眾的人身安全,考慮層面更為複雜,而宣布停演時,也必須想辦法達成「好作品可以如期演出,觀眾看到演出,劇場保有票房收入」的三贏局面。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直接受災戶 內心淌血誰人知?
表演團隊與引入演出的藝術經紀公司,可說是風災停演的直接受災戶,除了當日票房收入付諸東流,之前籌備前置作業所花下去的人力、心血,也因此化為雲煙。不可能為了閃避颱風而不安排演出或活動檔期,團隊更期盼的是氣象單位能提供更細緻的預報資訊,而停演造成的損失,文化部能否提出補助方案,減輕團隊壓力?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事前買保險事後有救助 不怕颱風來搗蛋?
颱風造成的損失,要靠什麼來彌補?除了事前需注意演出製作相關合約中的有關條款,問清楚補助款項的發放狀況,公部門還提供什麼事後協助的機制?而事前的保險規劃,是否有合適的相關商品?就讓我們藉此機會來了解台灣表演藝術界面臨的現況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亞洲當代藝術的彩虹之光
台灣策展人胡朝聖策畫的「光.合作用亞洲當代藝術同志議題展」,匯集出身香港、台灣、中國和新加坡等廿二組藝術家的五十一件作品,年代橫跨一九四○年代至今面臨的身分認同、現實困境等議題。展覽以席德進一九六○年代的繪畫《黃衣少年》和《紅裙少女》破題,也展出顧福生不同階段之作,並有王俊傑、侯俊明等多元類型的創作。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鏡頭流轉 劇場親臨
繼去年搶先全台推出「英國國家劇院現場」由丹尼.鮑伊導演的兩部《科學怪人》造成話題,今年高雄電影節再接再厲,以「劇院現場」特別企畫,除呈現二代「蜘蛛人」安德魯.加菲主演的《美國天使》兩部,更推出「法蘭西戲劇院現場」兩齣好戲,讓劇迷有機會體驗法國國寶級演員的精湛演技。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戲法人人會變 各有巧妙不同
在廿一世紀身為一位鋼琴家,除了技巧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有能讓樂迷記得你的辨識度,法佐.賽伊與伊果.列維特這兩位鋼琴家最近的兩張錄音作品,前者重新詮釋蕭邦十五首夜曲,後者呈現三首鍵盤史上的偉大變奏曲,都讓人眼睛為之一亮!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超越傳統戲曲的當代格局
劇作家施如芳的首部京劇《快雪時晴》,於二○○七年由國光劇團與國家交響樂團聯合演出,以一帖書聖短箋、人物張容的時空穿越,鋪展流離者的生命體悟,與兩岸糾葛的歷史沉重。十年後,《快》劇經典重演,劇本聯同施如芳的另兩齣作品歌仔戲《燕歌行》與豫劇《花嫁巫娘》結集出版,特邀國光劇團藝術總監王安祈女士撰作推薦序,剖探施之劇作創意所在,本刊特地轉載,以饗讀者。
-
節目掃描 Performance schedule
天涼好個秋,到基隆看戲去
初秋,適合去基隆走走。近年回歸故里、根留地方的「讀演劇人」,將在「基隆潮藝術」節搬演改編自愛爾蘭作家弗雷爾(Brian Friel)經典劇本Translations的新作《白話》。將本來發生於十九世紀北愛爾蘭的故事,移植至廿世紀戰後的基隆;劇中隨英國軍人返家擔任翻譯的愛爾蘭青年,成了夾在國軍與鄉親之間,遊走於中、台、日三語的學堂子弟。原劇裡因語言差異而被強加轉譯的地名和人名,許多隱隱潛藏於「調查」背後的「接管」態勢,隨著場景的移變,衝突更顯高升。當愛上基隆女子的國軍中尉在當地失蹤時,軍方追緝的行動,也走向了瘋狂的強制搜索與暴力鎮壓。 同樣奠基於基隆的「慾望劇團」也將於藝術節中重演彙集地方故事而編成的《雨信委託行》,以大時代小人物的角度出發,一窺七、八○年代,在港都獨有的「委託行」裡什麼都買、什麼都賣的種種悲歡。十月份另有已邁入第三年的三缺一劇團「海港山城」,今年改「計畫」之名,並以「泊」為主題,試圖用各樣獨特且多元的展演方式,拼湊微觀的城市氛圍。
-
節目掃描 Performance schedule
《仲夏夜之一切如戲》 巨型人偶的莎劇變奏
莎士比亞該怎麼演、又該怎麼看?其實是同一個問題。是該在露天站席待上兩、三個小時,即時互動、感受當下,近距離同哀樂;又或蒞臨國家劇院、端坐絨布椅,遠觀一台演員嘻笑怒罵、漸趨瘋狂。彼得.布魯克所謂的「神聖/粗俗」結構,在觀、演兩方皆能受用,或許可以轉化為一個簡單的提問:你是否曾被莎士比亞逗笑過? 《仲夏夜之一切如戲》由一台雜技演員、舞者、樂手,操縱著巨型人偶:出自《仲夏夜之夢》戲中戲「皮拉摩與提絲比」(Pyramus and Thisbe)的經典愛情故事。由此延伸「戀人」身分,讓他們不只是希臘傳說人物、舞台演出戲偶,更代表莎翁劇作中的每對男女、世上的所有佳偶或怨偶。俄國導演克雷莫夫在此戲展現的獨到之處,在於他能將愛情的美好與易懂的笑料,妥善分配、合而為一,取得某種精妙的平衡,打破操偶及扮演的身分,消融台上與台下的隔閡;如戲如夢,卻全然真實。
-
常客推薦 本月我想看
無獨有偶《微塵.望鄉》
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近年開始發展與不同編導合作,嘗試跨地域、跨文化的製作,無論在創作新作,或是改編經典文本都有不凡成績。此次新作《微塵.望鄉》與金獎編劇詹傑合作,選定了新住民姊妹與移工故事,嘗試用現代偶戲輕盈而幽默的方式,書寫在我們身邊的異鄉人,帶來互相了解與同理的可能性。 訴說著從未停止的遷徙與抵返,異鄉人如何找到安歇自身所在?無獨有偶由奇幻想像舞台,成為窺看台灣當代社會的窗口。《微塵.望鄉》突破向「南」看的政治命題,不僅只有交流合作,開始以平常家居裡的小小故事,帶出那些異鄉人生活裡的喜怒哀樂,從生活中尋找更多文化構通的可能性。《微塵.望鄉》取名詩意,但內容充滿更多淚水與情懷。 編劇在臉書說:「難得的普遍級,然後讓你笑著回家。」衷心希望,我們除了「阿翰po影片」的阮月嬌外,還有一個個剛開始構築的跨文化理解。
-
常客推薦 本月我想看
愛樂開心音樂會—亞諾斯卡重奏團
你有Janoska Style嗎? 音樂可以是一種遊戲,一個和大家分享的遊戲。音樂會也可以像遊戲實況一樣的感受,不用你正襟危坐,也不用在樂章結束後才鼓掌,或許最好選擇就是Janoska Style。 近兩年在歐洲爆紅的亞諾斯卡重奏團(Janoska Ensemble),是一群在歐洲的菁英樂手們,不甘於現有的音樂風格,建立起根植於古典傳統,表現出爵士、流行音樂、世界音樂特質的獨特風格,他們打破框架、放大格局、親民、熱情,獨樹一格,也隨即被古典樂精品德國DG唱片公司網羅。 Janoska Style可能代表的就是快樂、自由,最直白的形容就是「玩音樂,耍得開」!難得有場「古典」音樂會可以讓你笑著看,笑著聽,這可能是第一次全新的音樂探索。
-
達人推薦 本月我想看
朱宗慶打擊樂團《木蘭》
或許,花木蘭是繼梁祝之後,被重新演繹最多次的「安能辨我是雄雌」傳奇,無論傳統戲曲、電視電影、或各類型舞台表演,熟悉的趣旨透過不同手法的形塑,讓觀眾得以大點兵。近年來台灣有兩齣以花木蘭為題材的劇場演出備受推崇,一是台南人劇團的音樂劇《木蘭少女》,另一則是朱宗慶打擊樂團的擊樂劇場《木蘭》,皆透過不斷翻新而成為我們這世代的當代傳奇。 跨界表演的魅力,在於相異元素碰撞出驚喜火花,京劇與擊樂結合的《木蘭》自二○一○年問世,二○一三年大幅度整形,到了二○一七年又三度重生,見證了這齣好戲的存在價值。過去京劇中的武場鑼鼓陣只能偏置一隅,如今卻讓擊樂演奏家和京劇演員共同妝點這位奇女子。《木蘭》今年六月剛出征到俄羅斯參加契訶夫藝術節,讓戰鬥民族也為之臣服,此次凱旋歸來全台巡演,我再也不肯錯過女大十八變的花木蘭。
-
英國皇家愛樂管弦樂團攜手華裔小提琴家侯以嘉來台演出《梁祝》
睽違四年,英國皇家愛樂管弦樂團再度來台,美國葛萊美金獎指揮約翰.尼爾森將與加拿大籍華裔小提琴家侯以嘉聯袂演出《梁祝》小提琴協奏曲及《布拉姆斯小提琴協奏曲》。
-
NSO總監系列第一響「狂喜之詩」 結合慈善共譜愛與感動
國家交響樂團本週末舉辦「總監系列」首場音樂會「狂喜之詩」,邀請深受台灣樂迷喜愛的德國大提琴家楊.沃格勒演出大提琴曲目中的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德弗札克B小調大提琴協奏曲。
-
許芳宜&藝術家「Salute」 傾聽內心的聲音
許芳宜即將帶領國內外藝術家和台灣觀眾朋友們見面!她習慣在孤獨的旅行中自我對話;這次,她把廿五年職業舞者的心情及生活寫照轉化為創作能量,藉由《我心我行》作品呈現。
-
義大利喜劇天才馬凱托《紙衣人》首度來台 一小時挑戰五十名人
義大利喜劇天才馬凱托以獨創的紙衣變裝模仿秀風靡全球,廣受歐美各大藝術節與電視台競相邀演,至今已巡演超過七十個國家二千五百場。應雲門劇場之邀,馬凱托將首度來台演出。